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宣化上人用神通開示的宿世因果因緣
2013/12/05 09:08:14瀏覽163|回應0|推薦0

 

 

 

宣化上人用神通開示的宿世因果因緣

 

 

宣化上人經常在講法時用宿命通隨緣開示一些前因後果,以令弟子們和大眾深信因果輪回之理,如兩只鴿子的因緣、青花蛇、病女和屠夫、鹦鹉的因緣等。


1、鴿子因緣


       1968年三藩市佛教講堂放生法會放了38只鴿子,有兩只始終不肯走,而且常參加講堂的活動,上人在解釋這兩只鴿子是他唐朝(公元750年)的兩個出家弟子時,落淚了。上人為它們分別取名七菩提分十二因緣七菩提分性格溫和,十二因緣則十分急躁,常用翅膀拍打以悲智來教化他的上人。


2、病女和屠夫的因緣


       一九八八年冬,上宣下化上人率領萬佛聖城法界大學訪問團第三次到馬來西亞弘法。 十一月二十九日 上人南下到叭株吧轄,在覺慧禅寺接見信眾。


       果然不出所料,在四十多名求見上人的信眾中,都是有病要求上人加持的。其中有一名十一、二歲的女孩,能言、能跳、能跑,但她卻喜歡在地上爬行。上人指出,這女孩是蜈蚣轉世來做人的。經上人一指出,大家一看,她在地上爬行的怪異行徑,果然十足像蜈蚣在爬行。上人接著告以因果說:這是由於她母親前世是一名蠱毒師,專門放蠱害人,因此今生生下的女兒,也是她經常所用的毒蠱蜈蚣來轉世做她的女兒,這種病是無法治好的。


       接著上人悲心切切,要信眾注意因果,以免生生世世受無盡苦。這女孩在沒有經上人加持前,在眾人向前,大嚷大叫、大鬧要回家經上人用拐杖在她頭上敲了三下,她立刻安靜下來。後來上人又用拐杖加重力氣,再在她頭上多敲一下, “的一聲,上人說:,奇怪的是她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報以冷靜的微笑,對上人搖搖手說:拜拜”(再見之意)。眾人本來都是有病痛的,見此大鬧大叫的女孩子,一經上人用拐杖在頭上敲了幾下、立刻安靜下來,又理智地對上人說拜拜時,大家都忘卻了病痛,不自禁的拍掌稱好。


       又有一位信眾,身軀肥大臃腫,他也是有病求見上人加持的。上人慈悲,要他放下屠刀,原來他是一名以殺豬為業的屠夫。上人對他說:你前生是豬,今生轉世為人,因你做豬時被人屠殺,而殺你的人,今又轉世為豬,今你為了要討債,又做殺豬的屠夫,以報前冤,你若不立即放下屠刀,你死後定又輪世為豬,又被人屠殺,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你最好立即放下屠刀,改做別的行業,這樣你才可免受輪回不息之苦,今後要發心多做善事,以彌補你的過失,這樣你的病才會好。接著上人也在他頭上用拐杖敲了三下。


       其他會見的信眾也如此。其中的玄妙唯有受者知。由於筆者親身的體會及觀察所得,深深的領悟到:對一位真正有修持的大善知識來說:拐杖聲中出玄機,舉手投足皆妙法絕不是一件神奇辦不到的事。


3、鹦鹉的因緣


     前幾天是上人涅盤六周年紀念日,回想我在金輪寺時,有天有位日本女孩帶了一只鹦鹉來皈依上人。在那以前,我從不知道動物也可以皈依三寶,只知道人可以皈依三寶,因此我就想:「這鹉不知道什麼因緣可以皈依上人?」


     哪知上人打完皈依後,即說:「台下有人在打妄想,想知道這鹦鹉是什麼因緣可以皈依我。我告訴你們,它往昔是位看風水、 相命的 先生,時常打妄語騙人,所以死後墮落畜生道,做了鹦鹉。因為喜歡講漂亮話,你看!它今生羽毛長得很漂亮的!」那時我在學「風水」與「相命」,正學得起勁,本想學好後掛牌講些不實在的江湖話好賺錢。上人這麼說,我才知道死後會轉畜生,嚇得我不敢再去學「風水」與「相命」了。


4、 李 居士的宿緣


       在我來聖城的路上,同車尚有一位老婆婆,叫李居士的,一路上對我倍加照顧。以其高齡,不能我來照顧她,反叫她來照顧我,很叫我慚愧。


       有一天,我發現大廚房沒麵包了,我一時忘了上人的一條規矩──任何人出山門,皆須結伴而行。我獨自趕往山門外的小店買麵包,想不到 李 居士一直跟著我,當時是傍晚六、七點鐘,天色甚暗,我也沒有注意到她。等我回來,有人告訴我:「妳知道嗎? 李 居士剛才出去,給車子碾了。」我一聽此話,頓時坐立不安,她一定是為保護我,而一直跟著我。她這一死,豈不是替我而死?我晚上睡覺時,亦夢見她在哭。


       後來上人道出她的一段因緣:「她的前生是一位將軍。有八員部下,因戰敗向他謝罪求饒。他不但不饒恕他們,反將他們統統處決。所以這些人,今生投胎來作她的家人,對她橫加忤逆不孝。另外這八人的頭目,即今生開車撞死她的這一位司機。這一車禍,等於將她前生的宿債給了了。」


       之後我為她誦了幾部《地藏經》,漸漸地,晚上就不再聽到她的哭聲了。很慶幸今生能夠碰到上人這樣的善知識。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88ku&aid=976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