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由民主的本質 : 共識之下的多元化
2009/06/24 17:48:53瀏覽1427|回應1|推薦19
自由民主的本質 (一)
共識之下的多元化

我們一般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自由民主社會應該具有多元意識的黨派和表達多元意識的言論自由,從自由民主的理論來看,的確也是如此。但是我們若從發展最順利的英美自由民主政治的成長過程來看,自由民主的理論就與它在英美的實際存在大有出入。不斷地有許多識者指出:「英國和美國的兩黨政治就像同一政黨分裂出來的兩個派別,他們的主義相同、信仰相同,只是在政策推行上的策略有所不同而已」。也就是說他們兩黨在基本立場上彼此都是相同的,不過由於見仁見智,一方保守一些,一方激進一些,對事務重點的取向有所差異而已,所以他們之間的競爭和對立都能和諧地進行。

英美自由民主政治在實際推行的過程中,一旦在意識形態上發生矛盾,而產生難以化解的衝突時,自由民主的政治運作也就無法持續下去。像美國的南北戰爭,當南北雙方意識矛盾時,以崇尚自由民主著名的林肯總統,也只有武力來解決。英國近在1920年,竟然以血腥鎮壓的方式解決自身的北愛問題,鎮壓時還有不少無辜婦孺受害,嗣後北愛復仇的恐怖爆炸事件不斷,超過半世紀之久,無法以自由民主的和平理性方式解決問題。此外,我們能找到英美兩國的政治勢力有在意識形態對立矛盾的情況下,而能和平共存的例子嗎?

西方實際成功的自由民主制度,所包含的言論自由、政治多元、容許反對黨存在、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實在很像一群只吃米食的人,在那裡有人主張吃稀飯,有人主張吃乾飯,又有人主張吃炒飯,然後投票表決到底吃什麼飯好,表決結果自己雖然不喜歡,但總是能接受。或是像一群只吃麥食的人,在那裡表決吃麵條好呢?還是吃饅頭或是吃大餅好?然後投票表決到底吃什麼麵食好。可是當只吃米食的人和只吃麥食的人共居一堂,來表決是吃米食或吃麥食時,這時雙方就沒有商量餘地了。如果不幸雙方只能在米食和麥食兩者之中作一選擇,那就會形成多數壓制少數,或是少數要求分裂的局面了。

李普塞(Seymour Martin Lipset)對民主政治有一個「共識─衝突」的理論,很值得我們參考,他說「沒有一個社會能容忍全然衝突的情境,任何一個社會,共識和衝突永遠是並存的,共識和衝突的臨界點永遠是一個動態均衡的關係,一旦這個動態均衡被嚴重破壞,社會註定要墮入一個混亂的深淵。」是以,英美開花結果的自由民主制度,並非我們所想像的那樣五花八門,多元紛呈,實際上仍是以某種統一的的意識為主流的。我們若忽略過這點,把他們的自由民主政治進行順利的原因,歸之為民主訓練,美之為民主素養,純是削足適履之議。

矛盾不能兩立,水火不能相容,人的意識形態也是如此,自由民主制度也不能例外,能夠順利進行的自由民主政治,它的多元化其實是一元化的多樣化,也就是共識之下的多元化。如果認為自由民主就是容忍各種形式的抗爭和對立,不顧抗爭和對立會轉成敵我矛盾的衝突,盲目地實現言論自由,開放政治多元,一旦意識形態的衝突到了不能化解的地步,這時候除了分裂,否則什麼憲政、什麼法制都會被踐踏掉!什麼自由民主的和平理性,什麼自由民主的寬容妥協,就立刻無影無蹤!暴亂!鎮壓!內戰!就成了解決辦法,歷史上簡直無一例外,自由民主又轉回獨裁專制。如英國的克倫威爾、法國的雅各賓激進黨和接著的拿破崙、德國的希特勒、蘇聯的列寧、西班牙的佛朗哥‧‧‧等等,美國的南北戰爭雖然沒有改變自由民主的制度,但是結果難道不是北方對南方的專政?

此外,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普遍民主,是一直到二十世紀才出現,最順利成功的英美民主都是階段性進化的成就,屬於本位式改良。英國自1215年的大憲章根本毫無民主的意義,只是貴族與國王爭權奪利的協議書,原先有投票權的只有貴族和大地主,後來城市中的中產階級興起,逐漸開放給城市中有錢有勢的鉅商,要到1867年才取消了投票權的財產限制,其餘許多人到1884年進一步解除了其他限制才有投票權,女人的投票權遲至1928年才擁有。直到1911年世襲的貴族在下議院一直享有與平民代表同等的權利,劍橋和牛津的畢業生和生意人比常人多擁有的票數之特權,也遲到1948年才取消。

美國在1776年宣布獨立,但在1778年的憲法規定,只有繳納財產稅的人,還要合乎某些宗教信仰才有投票權,在此條件下,在美國人口超過四百萬時僅約十二萬人有投票權,1860年差不多所有各州才允許每個白人男子有投票權,美國婦女要到1920年才有權投票,對黑人的差別規定,直到1965年才取消,再加上1967年通過的人權法例,1970的選舉擴大法例,撤除了對文盲、某些殘障以及母語非英語等人的限制,美國才有今日的完整民主體制。

也就是說英美原先僅是有錢有勢階級的議會政治,這種議會政治根本談不上有什麼自由民主,尤其是英國,主要還是在後來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下,逐漸轉化成我們今日所謂的自由民主政治。在這逐漸轉化的過程中,原先這種有錢有勢階級的議會政治具有投票權的人,由於屬於相同或類似的階級,他們也可說在相當程度上利益是一致的,自然使得他們的政治立場也有趨於一致的傾向,即使有對立和矛盾也極少惡化成內戰。因此英美的議會政治一路走來幾乎都是在相近的政治立場下,也就是在某種共識的主導下經過長時間的磨和,逐漸擴大政治參與的階級,而進入今日的自由民主政治。

而世界上根據自由民主的理論和理想,遽然把專制轉化成自由民主政治的國家,幾乎都沒有好下場,法國大革命是世上第一次這種革命,革命後的暴民政治和恐怖專政,就是典型的殷鑑。試想在美國脫離英國殖民專制後的開國初期,也依著言論自由、政治多元的自由民主原則和理論,容忍異見和反對黨,允許當時為數不小的親英份子組織勢力成立反對黨,向當時原本並沒有強烈意願脫離英國的大多數美國人,宣傳鼓動要求回歸英國,試問那是何等局面?美國的自由民主政治又如何能夠順利發展下去?如果再加上外國勢力的介入干涉,經濟紊亂崩潰,那又是會成為怎樣的一種政治結局?

即使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交葉的時期,美國仍然不算是一個真正的自由民主國家,那時美國勞工的罷工和示威風起雲湧,勞工和要求其他改革的人與軍警衝突不斷,美國政府深恐美國受到蘇聯共產革命的影響,1919年在司法部長(Attorney General) A.Mitchell Palmer 的指揮下,完全不顧我們現在所謂的人權,不依當時的法律程序,逮捕和關押了數千名強烈要求改革的激進份子,即所謂的 Palmer raids。 在此之前,主張徹底自由民主的無政府主義者、女性解放的先驅,美國的 Emma Goldman 女士,就由於美國政府打壓當時要求改革的言論和訴求,因而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徵兵令,她抗爭說:「美國為國外的自由和開放而戰,卻在國內壓制它們」「美國要使國外的民主安全,首先就要使自己國內的民主安全」,為干擾徵兵令她入獄22個月,出獄後她仍繼續活動,最後在1919年被美國政府驅逐到蘇聯。

她原先就一直對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也就是【社會民主黨】的革命成功十分響往,她心中抱著蘇聯使自由民主在世上徹底實現的想像,這回能到蘇聯去躬逢其盛,正可見識一下真正理想的自由民主在蘇聯成為事實的情況。誰知她到了蘇聯之後,所見到只是布爾什維克對異議份子的嚴厲鎮壓和迫害,她惶惑不解,於是向一位與列寧親近的友人寫信提到:「壓制?迫害?革命不是對此而戰嗎?」為此友人設法安排她與列寧見面。見面時,她與列寧談到了言論自由的問題,她責問列寧:「(革命後的)言論自由怎麼了?」

列寧在大桌子的另一頭望著她,注視了一會兒,然後以一種飽經世故的年長大人曉諭不解事的少年人的口氣和態度回答說:
「我們四周被敵人圍繞(列寧革命成功之後,受到所謂的十四國的武裝干涉),妳說【言論自由】,意義是什麼?
我們內部充滿了叛徒,充滿了通敵者,我們境內有種種不同意見的人在活動,境內還有白俄與我們敵對作戰,妳說【言論自由】,意義是什麼?
在革命的情勢下,妳怎麼能要求【言論自由】?」

不論我們是否贊成共產黨,是否喜歡列寧,列寧這一段話,著實道盡了言論自由的難為,因為不是所有言論都是就事論事,是在明割利害、直指是非,僅是在單純發表意見和看法而已;在對立矛盾的情況下,言論往往是被用作煽動和攻擊的武器,這就不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國家所能承受的。理想中的言論自由、政治多元,是要在沒有深刻地對立矛盾的國家社會中,再加上自由民主的理念已經成了思想慣性,才可能發生。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57&aid=3072752

 回應文章

星洲寄语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共識
2009/08/27 09:15

泰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過往泰皇是所有軍政黨派的紛爭的最後裁決人,政變也鮮有流血,近年這個最大公約數已經削弱不少,紅衫軍和黃衫軍的尖銳對立,勢必陷泰國於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