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5/06 00:28:59瀏覽2299|回應5|推薦34 | |
論歷代出名的探險家中﹐義國有位馬可孛羅﹐唐代有位玄奘﹐但俱往已﹔論世界最偉大的探險家就只有這位中國人叫潘德明。 他沒有政府的資助﹐初心只是想證明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開始時還是跟著團隊﹐但不久其他人都鳥獸散跑光了﹔後來他一個人靠徒步 ( 除了中間用自行車或坐船渡洋外)環遊世界﹐沿途碰上猛獸和土人﹔屢屢遇險﹔所幸都有驚無險﹐並得到華僑大力資助。所到各國﹐政要和名人皆欲與其見面﹔回國後因逢戰亂﹐餘志未竟﹐就把籌資所得全捐國家抗日﹐自己則改姓埋名﹐歸隱市井﹐連後輩都不知其轟烈的往事。 有興趣的話三段都要看﹐這樣就知道這人的意志有多厲害了。 其他有關他的記載和報導: 潘德明(1908年1月8日-1976年10月18日)是近代中國第一位以徒步和自行車方式周遊世界的旅行家。 潘德明1908年1月8日出生在浙江湖州城內的一個教會家庭,祖籍江蘇省南匯縣沈莊陳家宅(今屬上海浦東新區),父親是一位裁縫。曾就讀於東吳大學第三附中(今湖州二中)和南洋高等商業學校。 在旅行出發前潘德明與人合夥在南京開了一家西餐廳。 1930年6月下旬,潘德明從《申報》上看到上海有人組織了一個“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立志要徒步走遍亞洲的報導。隨後潘德明結束了自己在西餐廳的全部業務,加入了“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 步行團一行8人從上海出發,經杭州、廣州、由海口抵達當時的法屬印度支那,但是至清化(今屬越南)時,僅剩潘德明1人堅持繼續前行。之後潘德明騎自行車到西貢,在西貢自製一本《長途留墨集》;再從西貢經柬埔寨到暹羅,又穿過英屬馬來亞,渡海到達新加坡(當時屬英國海峽殖民地),在此又裝訂一本《名人留墨集》。 1931年4月3日,潘德明抵達英屬印度,在印度期間拜謁了著名詩哲泰戈爾,並受到聖雄甘地及尼赫魯的接見。 之後潘德明經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至耶路撒冷,向南到埃及,然後從埃及乘船抵達希臘,隨後潘德明先後遊歷了土耳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奧地利、瑞士、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挪威、瑞典和英國。 潘德明從英國利物浦乘船到達美國紐約,之後花了近一年時間,走遍了美國大部分地區。離開美國後,潘德明乘飛機到古巴,又乘船經巴拿馬、斐濟、新西蘭至澳大利亞悉尼,在悉尼逗留一段時間之後,北上荷屬東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到泰國,經緬甸進入雲南回國。 潘德明原定計劃含有日本之行,但因中日關係惡化,他取消了這個行程。潘德明用7年時間,行程數万裡,遊歷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留下許多珍貴資料。這些資料中,有所到之地加蓋的郵戳,中外近1200個團體和個人用幾十種文字書寫的簽名和題詞,20多個國家元首簽字的《名人留墨集》,總計3本,重約4公斤。 *** 歷來能造大事的人﹐都會具備這些條件: 像導彈之父-鄧稼先 火箭之父-錢學森 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他們都有極強的國家觀念﹐立大志有胸襟﹐淡薄名利﹐和有超凡的意志力。 潘讓世界各國認識到當代的中國人不全是病夫﹐但國家和民族要全面改變﹐就需靠超凡的領導和眾多的人材﹐與人民齊心經營數十年才能達致的。 我的看法是中國自改革開放後﹐就像樹苗已適應了環境﹐當各方的條件十分滋養時﹐樹就會不停地倔長﹐加上數十年來沒有外界打擾﹐今天已成為參天巨木﹐而成長之勢從沒有停過。反觀西方的老林皆已被蟲蛀根腐﹐昔日人民的勤撿美德已無﹐地方的基礎發展早已停頓﹔除了政商財團對百姓的無邊吸索外﹐看不到任何生機。 *** 我覺得中國現代共產制度中﹐可以有全民少康﹐但現在出現的暴富﹐和西方資本世界大魚吃小魚的現像是沒有分別的﹐亦是國家的隱患。現代共產應對積財有個上限﹐超越了就要有重稅﹐甚或歸公﹐以濟國民。而奢侈行為更不容許﹐以免增加社會矛盾﹐奢侈稅更是不可缺少的。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