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三章 四大界分清《76~1》
2010/10/30 09:38:35瀏覽170|回應0|推薦2

  ● 能分清四大界,一切道,一切事,就都會了。無事時。要常思志界人性心身什麼樣,意界人性心身什麼樣。志界人是施恩不求報的。

  

  ● 人得四大界分清,哪一界人來,用哪一界去待他,所以四大界分清最重要。

  

  ● 志能化,意能包,心能分,身能敗。

  

  ● 道是全體的,生天生地,人在道中而尋道,所以難尋,人在屋裏,而欲求全房屋的形狀是不可得的。必得四大界分清。

  

  ● 我們做一種事,就要自問是什麼為主,我沒有別的,只是個四大界分清。

  

  ● 志有志的性,是無為無不為的;意有意的性,是能信著人的,如果有利益,他便願意推給旁人;心有心的性,他是以貪得為主,純然為己的;身有身的性,他是破壞的,人己兩傷,他也不知悔。所以說。心身決不可以為主。只可聽使用的。

  

  ● 考查人志誠否。只看他處順境喜不,處逆境愁不,就知道了。

  

  ● 志界人沒有迴圈,有冤不報,意界人能知道人的錯處,但是讓而不爭,心界人就用心眼了,所以有迴圈。

  

  ● 欺人的是孽人,累人的是罪人,助人的是誠人,成人的是德人。

  

  ● 樂就是天堂,愁就是苦海。

  

  ● 必得志真,而後才可以四大界分清。

  

  ● 為人正是為已民,成人正是成已,欺人正是欺已,害人正是害已,這些地方不可不知道。

  

  ● 成佛沒有帶著家成的,都是把小家庭拋開,拿天下為家,才能成佛。

  『人要把四大界分清。大道立時可得。』這是先生把四大界分清的重要性明確地提出來了。

  四大界分清了,才能真正理解一個人在宇宙間究竟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我們人類所居住的地球,在整個宇宙問來看,只不過是一顆沙粒,而人類僅是這沙粒上的微塵,輪到我們自己,那就太渺小了,實在是微不足道。然而所謂渺小,只是從我們人類的肉體上來論。如果從四大界來看,一個人可以為聖為賢,可以成佛作祖,其大無外!先生說:『天地有壞,我性無壞,人比天地還貴重的多呢。』人的肉體生理結構,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惟有人的靈魂,千差萬別,甚至截然相反。所以四大界分清,主要是從心性上區別四種境界的不同。

  先生說:『能分清四大界,一切道,一切事就都會了。無事時,要常思志界人性心身什麼樣,意界人性心身什麼樣。志界人是施恩不求報的。』

  四大界分清,不單純是從理論上分別清楚,更重要的是從人的思想行為上分別清楚,哪怕是細小的念頭和行動,都要用四大界來衡量,隨時隨地克服心界和身界的思想行為,而用意界志界的標準來支配自己的思想行為。如此,時時分清,日日分清,年年分清,不就成為志界或意界的人了嗎!

  四大界的精神實質,是要從人們的日常生活的事事物物和人我關係之中來檢驗自己。待運用自如時,四大界自能分清,就不存在心身兩界的思想行為了。先生說:『必得四大界分清,才能開大智慧。我每逢遇著一事。立時就用四大界分清,這事在志界應當怎樣做。在意界應當怎樣做,在心身兩界都是怎樣做,所以我的智慧極大。』

  四大界分清了,才能把一切事物還其本來面目,不被各種假相所蒙蔽。先生說:『道是全體的,生天生地,人在道中而尋道,所以難尋,人在屋裏,而欲求全房屋的形狀是不可得的,所以必得四大界分清。』

  人是要在工作中修道,在辦事中修道,而不是等著把事情辦完或是工作結束後才去修道。生活、辦事和工作的過程,就是修道的過程。有人說:『生活即道場。』頗有道理。正如有的人喜歡工作是為了工作自身,儘管從客觀來說,工作是為了完成某件事,但是工作的時候,他們享受著工作的樂趣,在工作中修心煉性,而並不急急忙忙想把它完成。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所講的故事,對我們研究四大界分清或許有所啟發:

  一個農夫,為了灌田,用一個桶從並裏提水。一個走路的人對他說:『你為什麼不用桔槔(在井旁的架子上掛一個杠杆,一端系水桶,一端墜上大石塊,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既省力,又能多工作。』農夫說:『我知用它省力,正是為了這個原因,我才不用它。我怕的是用這樣一個機巧辦法,人的心會變得像機械,機巧心使人失去淳樸。』一這個故事涵有很深的哲理,說明人在機械性的工作中,缺少精神上的美感或道德上的享受。莊子故事中的農夫,不要機巧心靈,其原因就在此。當然。這個理論只能適用于修道者。

  人們在辦事中,有時被事情『拌倒』了,甚至一蹶不振。不能從事情中悟道,心中只有事,而不存道,所以事情壞了,人也隨著壞了。更有的人事雖成了,人卻壞下去了。比如發財之後,人墮落了。這便是四大界未能分清的原故。

  人的境界不同,對道的接受能力必然不同。所以菩薩有許許多多的化身,正是為了普度根性不同的眾生。當著一個正在一心為了發財的人,你給他講安貧樂道的大道理,他是絕對不會接受的。所以你必須理解他的思想水準,會講使他能夠接受的語言,才能和他接茬,打動他的心。鳳儀先生說:『人得四大界分清,哪一界人來,用哪一界待他,所以四大界分清最重要。』

  當此物欲橫流、醉心享樂的時代,金錢美色的誘惑力極大,隨時隨地都有使你誤入陷阱、墮落深淵的可能。某些人向你阿諛奉承、獻媚討好的時候,正是拖你下水,使你誤入迷途的開始。修道的人,也往往在這個關鍵時刻,衝昏頭腦,迷失方向,使多年的道業,毀於一旦。所以先生說:『世間是個萬迷陣.沒有一樣不是迷。好大煙、好酒、好色,都是迷。必四大界分清才能不迷。』

  金銀財寶,富貴榮華,是人們所積極追求的東西,未得到的時候,患得不到,既得到了,又患失去。殊不知真的得到了,身後便立刻背著災患的包袱。所以先生說:『後天人見著的好,都是不好。像金銀富貴是人所共爭的束西,你可千萬躲開它。因為先天中自有個真好處。』志意兩界是先天,心身兩界是後天。

  人人都希望高夀,其實在志界人來說,壽命長短,是無關緊要的,他所注重的是道德境界的提高,因為德行是永存的。況且古今的聖賢,不一定都高夀的。先生說:『大聖人不注意後天的一身的修煉,他注意天地萬古的至道。所以他的壽。雖不過百年,而他的德和天地一般大,他的‘壽命’也必和天地一樣的永久,且可長於天地,這不是大壽嗎。』

 

  盡倫常也必須四大界分清。以盡孝來說,心界人盡孝,只知惦念父母的身體,至於父母的內心需求,他並不知道,老人很難安心養性。這種盡孝,只是在人情的圈子裏徘徊,先生說:『人們用心惦念父母,只是思親,而不是孝親。如把人情割斷,再去盡孝,那才是佛國的孝子呢!』所說的割斷人情,是指衝破牽情掛礙,做到人格完美,道全德備,方是孝道的究竟。

  先生說:『志是置天尺,能達到事體的那頭,正是那先知先覺。』志界能掌握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看其因便知其果,所以對什麼事都不怨天尤人,也不替他著急。所有的人、事、物,都逃不出它必然的結果,從開始種因時,就已決定了他的全部發展變化的歷程。志界知其所以然,故日先知先覺,正是四大界分清的功力。

  一個人的層次高低,須從全面來考察分析,不能單純從其外部表現來判斷,尤其是內心世界的活動,包括意志、感情、認知、情緒、動機等等。比『心界的好人』,從表面看,很難說他不是好人,但他的內心活動卻是低層次的。從下面的故事中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從前有位坦山和尚與一年輕和尚走路,看見一個衣著講究姿容秀麗的女孩站在河邊,正愁著過不了河。坦山問明情況後,說道:『我抱你過河。』於是師父便抱她過了河。女孩說聲謝謝,便走了。兩個和尚繼續走了半天路程。小和尚一直悶悶不樂。晚上要睡覺時,坦山問道:『你怎麼一句話也不講呢?』小和尚實在按撩不住內心的不平靜,說道:『我佛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嗎?今天你為什麼要那樣做?』坦山說:『哦!你說那個女人嗎?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呢!』其實,坦山心中並沒有女色的塵影,坦坦然,毫無牽掛。然而一直抱著女色的不正是那個小和尚嗎?很顯然,這位小和尚是心界人,充其量也不過是心界的好人。而那位坦山和尚卻是無心的,所以是志意兩界的人。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454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