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12/28 20:54:44瀏覽1318|回應2|推薦65 | |
上星期有濃濃的耶誕氣氛,這星期則多了許多格友們的歲末年終祝福。 上星期,女兒回家時不忘問問我們:有沒有聖誕老公公?真的有嗎?他會不會送我聖誕禮物?他會送我什麼呢? 上星期五早上第一堂的課,幾乎沒有辦法上課,孩子們的情緒高張,最後只好由著他們相互交換禮物。當然,他們沒忘記我,送了一大把的糖菓給我,還讓我第一個玩抽籤的遊戲。粉粿還送我她親手織的圍巾,帶回家後,女兒看得愛不釋手,直嚷著說那是她的了。 就給女兒了,這不就是耶誕節的真義:分享。 三采文化出版的小說:再見,葛蕾絲。說的正是分享的故事。 *** *** *** *** *** 小說中的主角人物:一個十五歲、滿臉青春痘、覺得自己不夠帥、不夠勇敢的男生,無意中遇上一位年長於他,十六歲的離家少女。兩人在感恩節之前相遇了,在耶誕節之後離別。 作者用了極大的篇幅在描述男孩與女孩的互動,一直無法肯定自己的男孩,在與女孩相遇後,慢慢的因愛而學會了勇敢、堅強,甚至堅定自己的意念,挺身而出幫助和女孩受同樣的苦的兒童。 故事的女主角是位受虐兒,在故事的一開始,我們就已經知道作者的安排。但小說一路讀到底,卻發現作者愈是輕描淡寫女孩所受的苦,愈是令我們心頭緊緊的被揪住。因為,我們在男孩與女孩愉悅的互動中,隱隱然的感到故事結尾時必然的巨大悲慟。 作者安排女孩離去之前,和男孩共渡了一個任誰都會難忘的耶誕節。男孩花了極大的心思佈置房子、買禮物、準備食物,只為了給心愛的女孩一個快樂的節日。在那過程中,男孩漸漸的明白耶誕節的真義:分享。 受虐的女孩無疑是聰明慧黠的,她所閱讀的書籍、她的思想、她的言談,到最後都令人極端的不捨。我們不懂上天為何創造了一個令我們傾倒的人物,繼而又讓她承受最大的苦難。 故事的最後,當男孩說他願意為所有受難的<葛蕾絲>奮戰至人生的最後一刻時,我們不免心驚,這世界上不知還有多少受虐兒童,正等著救援。 我想起今年三、四月間,在一位格友的文章中,讀到類似的故事,而受虐的兒童年紀更小,只有國小二年級。小朋友在被送往安置的途中,不斷的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小朋友不懂她何以必需離開親人,更不懂她不離開將會受虐更重。而不管離不離開,對她都是種傷害! 小說看到一半,我就因為想起這個小朋友而無法繼續閱讀,愈到後面的章節,我的停頓就愈多次。直至男孩聲廝力竭的控訴時,胸口彷彿被大石塊給壓得無法呼吸。 我想起十多年前畢業的一個孩子,一向中規中矩的她,有一天毫無預警的缺課,而且連她的妹妹也未到校。直到一星期過後,她拿著請假單向我請假,假單上簡單的寫著家中有事,待我再多問一句時,她才淡淡的說:逃命去了!帶著媽媽和妹妹,逃開喝醉酒的父親的追殺。 我不像小說中的男孩,能讓女孩信任、依靠,能擔負起保護女孩生命安危的重擔,男孩對父、母親、弟弟的質問,便像是對我的批判。除了批准假單以外,我竟不知自己還能做些什麼! *** *** *** *** *** 我在小說裡,讀到了不求回報的愛,讀到了信任、分享,以及生命的堅強。故事發生的始末,在耶誕節的前後,那彷彿是作者刻意在告訴我們:聖誕的真義,就是愛與分享。 書裡的<我願意>一詩,極富深義,茲摘錄如下:
如果我能像你這樣照亮我的生命,我願意。 如果我能愛你一如你愛我這般深,我願意。 如果我能像你這樣治癒我的心,我願意。 如果我能像你這樣領著我到上帝的面前,我願意。 如果我能像你這樣帶給我希望,我願意。
如果我能跟你永遠在一起,我願意。 (作者假託女孩<葛蕾絲>之作,贈送給男孩的耶誕禮物之一。) *** *** *** *** *** 上星期在love_with_ghosts的部落格裡,讀到了幾篇文章,心裡著實的痛著,但,卻說不出一句得體的話。 昨天在木頭的部落格裡,又讀到了心痛! 我在你們的部落格裡,同樣的感受到葛蕾絲對艾瑞克的信任與感激,那是源自於你們分享你們生命的故事。如果可以的話,請讓我借葛蕾絲的話語對你們說:我願意! 引用文章那年的生日願望 ,三采文化:再見。葛蕾絲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