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學生真的四缺嗎?
2014/07/09 07:39:46瀏覽2546|回應0|推薦19

在下面轉載的報導裡,張院士認為現在台灣的學生沒有四個東西,一是熱情,二是自信,三是野心,四是決心,由院士這些年的觀察,言之成理。但是,看了報導的最後,一段很典型的年輕世代回應:「台灣很多學生到各國打工、留學,都很有自己的規畫和想法,「何來沒有自信和野心?」他說,學生說畢業想開咖啡店,也是擁有創業野心的表現...........」似乎,院士的話說得太重了。

然而,鯊魚看了報導,其實院士的說法,沒有太大的誤會,那麼,那位同學的回應,不過是顯現教改世代的價值觀而已。兩者似乎都沒有錯,那麼為何結論差這麼多?

答案很簡單,就是對於「有無」與「程度」是不同。或許,院士用的字眼大概是「FEW」而同學用的是「A FEW」。年輕人回應「熱情」「自信」「野心」「決心」四點,用自行規劃出國旅遊打工,回應「自信」「熱情」用思考創業當作「野心」「決心」,看似言之成理,因為要這麼做,的確該有這四項才能繼續進行。但是,仔細看看這些作為不論是「出國遠行」,或是「小生意的創業」,也許現下的年輕人認為這樣就是很夠了。不過,讀者應該發現,這位學生提到的案例,其實都不在學業上,也不在救國救民的事業。也就是說,這四個項目,都用在「獨善其身」,而且也沒有打算「學以致用」。

本來,會覺得「小確幸」很不錯,是因為追求「大幸福」很累,偶而休息一下,發現自己已經有「小確幸」,覺得很不錯。但是,現在都在斤斤計較「小確幸」,至於「大幸福」呢?通常都說自己沒有辦法,就結束了。所以,雖然某些人口口聲聲憂國憂民,還聚眾遊行,其實他們心裡沒有國,也沒有民,只有自己(幕後金主)的利益。天天說要流血流汗,天天喊革命,只要天氣太熱會中暑,天氣太冷會感冒,攤子就擺在那裡不管,只好乖乖在攤子上擺個「非暴力」的招牌,這樣才能在冷氣房裡,用Facebook跟LILNE搞革命。

那麼,鯊魚平時在帶學生實習,是否也看到一樣的狀況?答案是「YES」,所以鯊魚每天都希望全家人都很健康。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8780076.shtml#104

中研院士:台灣學生4個缺乏  

缺熱情、缺自信、缺野心、缺決心

中研院院士會議昨天大談教育、教改問題。不少院士主張,教改要從基礎教育的教法、內容改變;但院士張懋中認為,他觀察台灣學生有「四個缺乏」,缺熱情、自信、野心、決心,這才是「病得最深」的。

另外,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院士吳茂昆等都建議中研院應成立委員會,討論基礎教育要教什麼?怎麼教?吳茂昆指出,十二年國教還沒有訂出課綱及課程標準,像文科學生高中畢業時物理應該學到哪裡,需要訂出標準。院士劉兆漢則提議,應培養一批有好的教學方法的新老師。

張懋中說,大家以為投入大把資源,就能得到教育效果,但他認為,「資源越豐富,教育就越空洞」,不是給了最好的教科書和老師,學生就會學得好,教育資源太充足、讓孩子「吃太飽」,不夠飢餓,反而沒動力。

張懋中說,他的解決方法是把學生「逼到死路」,研究做不出來,他只給學生四小時考慮,待不下去就辭職。

缺乏野心和自信,也在台生「迴避競爭、害怕失敗」中看得出來。張懋中說,台生希望問題一定要有標準答案,否則就很不安,也不敢嘗試。

政大教育系教授秦夢群則認為,「四個缺乏」是全世界的普遍現象,因為高等教育普及化後,人人都能上大學,大學生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低。他建議學生必須了解自己為何要接受教育,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否則難在高競爭時代生存。

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則認為,這不能責怪學生,因為台灣教育只會要求學生「把分數考好,上好學校就好,不要想那麼多」,而不是鼓勵學生犯錯、追求獨立人格。他認為家長應該讓孩子決定要念什麼;老師不要只給標準答案。

台師大國文系學生劉偉強表示,台灣很多學生到各國打工、留學,都很有自己的規畫和想法,「何來沒有自信和野心?」他說,學生說畢業想開咖啡店,也是擁有創業野心的表現,卻被說成只想說追求「小確幸」,希望院士多給大學生多鼓勵。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elshark&aid=14762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