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鑪場武士
2017/04/23 04:18:32瀏覽295|回應0|推薦0
錦織良成【鑪場武士 Tatara Samurai】(2016)
撰文/蔡瑋

製作嚴謹,敘事寫意。主人翁做為傳統煉造至高之鐵秘技的繼承人,面對保衛鄉土的難題,猶疑不決的性格,一如莎翁筆下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處在為遭謀篡殺害的父王復仇雪恨的痛苦矛盾之中,本片的主人翁伍介則面臨更艱難的哲學、倫理難題。如果為了保衛家鄉的眾人,是否值得付出殺人的道德代價,何況是與自己毫無瓜葛的陌生人。本片又可視為日本戰後非戰憲法的總檢視。從擁有生產出雲鋼傳統工藝的偏僻山村,突遭外來商團以保護為名、強行進駐、失去自主性的情境,可以看出背後的影射。




台灣人面對國家武力的態度,某些方面猶如存在著一部隱形的非戰憲法。另一方面,台灣軍隊與國防文化的傳承,又因為傳統與現代化的歷史,變得極為複雜,思維紊亂。傳統中國的國家武力,少有不是統治者為了防範地方動亂而設,自然過去人對軍人的職業評價不高。宋代與清朝面對外患所以不堪一擊,徵用的兵源不外乎市井的無賴之徒,這是有史可稽的。從國家現代化的歷史,在以黨領軍的時代,經歷過結合團夥幫派、列寧式的獨裁領導、德國式國家主義法西斯、甚至將軍隊納入私人實力範圍的帝王術運用等,各種不同的傳統與做法。
如果閱讀《規則的烏托邦:官僚制度的真相與權力誘惑》(2015,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會很難不相信階層制或體制的本質就是暴力。「中國人」就經常將「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掛在嘴上。此外,中國現代化最知名的開創者,在畢生最重要的著作裡就直接了當的說「國家是武力造成的」。台灣所以在民間有個隱形的非戰憲法,就是對以上種種現象的反感、反抗。
晚清到民初最知名的改革派學者梁啟超,他始終站在孫文主張的暴力革命的對立面。我記得他曾為了保存共和的果實,鼓吹國民一起反抗袁世凱恢復帝制,曾寫過一篇從軍樂的公開日記。一個真正的人道主義者,一名聯繫古今學術的重要學者,寧願像一般人一樣犧牲自己的寶貴性命,這震撼了我的靈魂,也讓我重新審視一國的武力與群體自我防衛的真理價值。
台灣民間的國防思想所以紊亂,繼承的「歷史文本」是主要的源頭。一部最接近哲學層級的國民教育通俗教材,就性質言其實是雜柔了西方歷史潮流、政治流行的大雜匯。從18世紀法國大革命雅各賓黨人為了鞏固權力中心的恐怖統治、拿破崙炫風下催生的歐洲現代民族國家、列寧的武裝暴動、俾斯麥的國家社會主義,甚至後來有心人加油添醋參入的法西斯主義,無所不包。我們的國民之中,之所以還有人會存在革命菁英的自衿心態、拒絕對話、徹底相信政治大老與粉絲的結合可以救世,之所以還有人會受蠱惑相信中央集權、大政府主義、集權主義、統制經濟、與極右派的秩序原則,都是來自同一本教材的影響。
當我重新閱讀法國大革命史(William Doyle,《法國大革命的起源》)、啟蒙運動(漢普生Hampson,Norman,《啟蒙世代The Enlightenment》),各種領域研究者對現代化的解讀:如《鉅變:現代政治、經濟的起源》(柏蘭尼Karl Polanyi),《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艾立克˙沃爾夫Eric R.Wolf),《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道格拉斯˙諾斯),《富國為什麼富 窮國為什麼窮》(艾里克S賴納特),我終於接觸、認知到上述政治出產的原生環境與限制,看到來自史學以外其他學術角度的不同觀點。而一直以來洗腦式的列強喪邦式的民族主義教育,只會造成人為情感的集體創傷,與追求真相理性的挫敗。
當我讀到社會主義與民族主義,其實是與自由主義相牴觸時,我還是嚇了一大跳(《到奴役之路》,海耶克)。因為過去唸書時接觸的經典政治教材,三個主義之中,就佔去了兩個。在我40歲之後開始大量閱讀之前,我的政治方面的人格整個是分裂的。
回到盧梭,是我現在能想到的。群體的自我防衛,必須建立在集體的共同意識之上,那是一種攸關所有國民道德的至高情操(《啟蒙運動的哲學》,卡西勒Cassirer,Ernst),並不是什麼利害得失的平衡算計。而這一切又必須以充分發展的個人為前提,這也是國家成立的原因與首要責任。
我希望我們的教育能夠像紐西蘭,從人類學以及更廣大的世界範圍與角度,不斷更新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生命共同體的自我認知(《太平洋文化史》,顧安奇Quanchi, Max)。
佐介在決心成為武士與繼承「吹鑪法」的掌門職人「村下」之間猶豫不定,並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最終還是不得不做出必要的抉擇。在刀劍名家眼中視為至高之鐵的出產-「玉鋼」,也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象徵,它不僅是保鄉衛民的最強大的武器,更重要的是它能確保個人與群體的自由,不受到外力的干預。
同樣,我以為我們的力量,並不來自實力者的思想領導、或是任何高明遠見的政治算計,而是來自我們自身對自由日益增長、茁壯的體認與信心。真正懂得自由的可貴的人,不會相互為敵。我們不該問戰爭是否該取人性命,我們似乎更該問的是,我們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了,為了共同命運所繫的自由意志而光榮捐軀。

(20170422鑪場武士)
(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laywright&aid=10122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