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RSS Feed Link 部落格聯播

文章數:65
藏寶圖四《入法界體性經》《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研讀筆記之一
心情隨筆心靈 2021/12/20 22:54:37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 (傳)安世高 譯 高麗藏.         

1[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聞如是,一時註a,佛至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文殊菩薩往到佛所,在門外住,所以者何?佛坐三昧註a未久,佛覺見文殊便請入,作禮而住,佛言:「且坐。」

文殊問佛:「屬坐三昧名曰何等?」佛言:「寶積。」文殊復問:「何故名寶積?」佛言:「譬如摩尼珠註a,本自淨好。後以水洗置其平地,轉更明徹無不見者,屬所入三昧,見東方無央數,阿僧祇剎土及佛,以復悉不現。住是三昧中,無不見諸法本際註a,其有信者以為得印,所語如言註a。摩尼寶舍有四角註a,行一角視悉見諸角,無所缺減,是故見諸本際。」

《入法界體性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 闍那崛多 譯龍藏. 大乘寶積部. 第47

1[入法界體性經]爾時註a婆伽婆。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於夜初分來詣佛所。到已在佛別門而立。

是時如來住於註a。爾時世尊從三昧起。見文殊師利童子住別門外。見已告言。文殊師利。汝來汝來。入內莫住於外。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聞佛告已。白佛言。善哉世尊。即詣佛所。到已頂禮佛足。却住一面。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童子。汝可就坐。

時文殊師利童子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向佛合掌。却坐一面。於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今者世尊住何三昧而從起耶。 佛告文殊師利。有三昧名曰寶積。然我於時。行此三昧。而從彼起。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以何因緣。名此三昧為寶積耶。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大摩尼寶註a。善磨瑩已安置淨處。隨彼地方。出諸珍寶。不可窮盡。如是文殊師利。我住此三昧。觀於東方。見無量阿僧祇世界現在諸佛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如是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我皆現見。是諸如來住此三昧。為眾說法。文殊師利。我住此三昧。不見一法然非法界。文殊師利又此三昧。名實際印註a。若有純直男子女人。行此印者辯才註a不斷。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有辯才。修伽陀註a我知辯才。  佛言文殊師利:汝云何知辯才。 文殊師利言。世尊。譬如彼摩尼寶不依餘處。還依寶際而住。如是世尊。一切諸法更無所住。惟依實際而住。

【白話】

這篇真如之言由尊者 阿難海註A傳承而來。閱讀此經的時候,看見無上正等正覺以人類軀體,化身為釋迦牟尼佛註A帶領僧眾諸大比丘駐錫王舍城靈鳩山,在夜晚降臨註A的時候,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來到 釋迦牟尼如來的房舍註A門外站立。 當時,如來正註A融入三昧境界,知道文殊菩薩站在門外,便出聲請文殊菩薩入內。文殊菩薩聞言讚嘆如來,尊稱佛名世尊,隨即進入室內,頂禮世尊雙足,站立在室內一側。於是世尊請文殊菩薩坐。

文殊菩薩回應世尊邀請同坐,讚嘆世尊說:「願學如來境界」。向如來雙手合十,坐在一方。文殊菩薩問道:「剛剛如來融入三昧卻無所入,那是什麼樣的境界?」  世尊回答:「此三昧稱為寶積,我坐此寶積三摩地,也從這個三摩地起而行」   文殊菩薩又問:「是什麼樣的緣故,稱此三昧為『眾寶積聚』?」 世尊說:「譬如大摩尼寶珠,本體晶瑩無瑕,善加洗滌拭淨註A,隨其放置的地方,便可出現各種珍寶色澤,無窮無盡。正如這個譬喻所形容的,我此三摩地向東方望去,遍觀無量無邊不可數世界,正被無垠太空一般的無上正等正覺所攝受、含融。觀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同樣如此,無一例外。所有十方一切如來同樣融入此寶積三昧演繹無量諸法。文殊師利,我此三昧境界,得以觀照諸法實際,也得以照見毫無一法自外於法界。文殊師利,此三昧境界又稱為實際法印。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依此法印修行,一旦學習ㄧ法嫻熟,於此同時法法皆得通達無疑,進而照見一切生命本智般若無邊無際,自然通達文字語言的真諦而展現辯才。

文殊菩薩說:「世尊,我有辯才,由於熟悉四句偈的緣故,我知道何謂辯才。」  世尊:「你所謂的辯才是什麼?」 文殊菩薩:「世尊,譬如摩尼寶珠本身透淨如空不見形體,只依寶珠放置的地方而綻放光彩。世尊,一切諸法也是如此,諸法本身無所住,只依實際的處所而顯現。

經文註釋

註a 一時爾時:誦經者或讀經人閱讀此經發起思惟的時候。

若依人類自性習慣於『三有』來加以解釋:

    若依【遍計所執性】,所謂的一時係指: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示現人身宣說教法的過去時。

    若依【依他起性】,所謂的一時係指:依過去、現在、未來劃分時間,讀經人發現世尊說法之時。

    若依【圓成實性】,所謂的一時係指:時間只是名相;性空。如來無時無刻與法界同體,一時即一切時。

此三自性是因應人類意識型態而說「三有」,實際上「自性」體如真空既無法劃分也無從計數,甚至「自性如空」這句話也是妄想說詞。法法本來同等,時間之說也是因應人類意識型態而立。

註a 三昧:融入境界顯發不可思議諸法。也稱為三摩地、正受。

註a 摩尼珠大摩尼寶:比喻所有生命本來具足般若智慧,隨其對應境界可顯現出相應智寶。

註a 本際實際印:一切最微粒子(微觀)臨虛塵)或(宏觀)聚合物與所在真空相融的一切法,以及無形不可見之電磁、波粒同體、想法與所在真空相融的一切法。:法印、印記:真如印章與心法印記相互吻合。

註a 如言辯才:當下應機而顯現的智慧,隨機回應問題的真言。

註a 摩尼寶舍有四角伽陀伽陀是偈語體裁的詩頌句。這兩句的意思是比喻『修心』,隨時察覺心念融合當下諸法,隨當下機緣以『四句偈』示現親歷境界。

安世高譯本】云:『摩尼寶舍有四角行一角視悉見諸角,無所缺減,是故見諸本際。』。『』字:比喻色受想行識五蘊融合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積聚之身。句中『有四角』比喻四句偈,若以世俗諦而言係指「見、聞、覺、知」。句中『行一角』的『角』字在此文中意指「心法」,『行一角』比喻:起正念返內觀照心行。

修行人若依正念而行必定照見一切相對二法同體,知二法同體則照見言語文字本無分別,反而是所有分別盡在自心說四相。經文中這句『行一角視悉見諸角,無所缺減』即是這個意思:一切二法,本來不二,法法如同真空無從分別。凡『有』所說,即是起一念心說四相(四角)──空、有、非空、非有。人類意識的所有言語不外乎這四個最根本的分別說,若再細說則成十六分,所有分別都是因應人類意識習性而說。

【白話註解】

註A 阿難海:佛法深似海;點滴阿難心。『阿難海』一詞語出《舍利弗問經》,經云:「唯阿難修不忘禪,宿習總持,於少時中得佛覺三昧,積百萬川水攬以為雨,雨水奔流入于大海。阿難手從海中取以分別,色味不雜,還置本源,無有漏失」。每部佛經開頭一句『如是我聞』,代表所有讀經人依此得以深入真如法海,見聞如真言。

註A 化身為釋迦牟尼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無形無相,非心可測、非識所知。正因如此,諸佛如願化身成為人類,現身說法,以人類語言講述不可得法,人類才得以理解『無上正等正覺』。於此同時,佛菩薩不但化身為人類,無量化身也與法界的所有一切同體。

註A 夜晚降臨(於初夜分):比喻為悟後起修之人所說的法。意指:初發菩提心的法行層次。詳見《悟性論》文末『夜坐偈』。

註A 如來:詳見《妙法蓮華經》所說的『如來室』,比喻大慈悲。形容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無所住也無所不住,隨緣化身於五濁質礙人身,與眾生同行。(五濁:指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註A 坐:詳見《妙法蓮華經》所說的如來座,比喻一切法性空。意指:如來化釋迦佛(人身)就座於此靈鳩山,實際上既無所入也無所不入。宛如宇宙中無數星系坐落在浩瀚無際的太空中,太空既無所入也無所不入。

註A 善加洗滌拭淨(原經文:善磨瑩水洗):比喻自淨其意,依寶積三昧法印自行世練習。

【讀經筆記】

此經具體顯示出《法華經》中所謂的『繫珠』,究竟是在每個人身上的哪個地方,藉此引導學人入佛知見、也藉此引導學人確實踏上菩提道。所謂的『』,就是以如法心智來驗證領悟,進一步臻於熟悉,在無形中從迷惑轉變成自信。就像是一個熟門熟路的人,走在路上再也沒有迷路(生死)二字。 

此經的開頭與《金剛經》一樣,都是無形無相的佛菩薩示範以人類之身如法示(世)行,讓勝義諦在讀經人的心中現身說法,實際顯示出來的卻是讀經人自己的心性。

從經文當中可以明白,每一部修多羅經最重要的主旨必定在經文的開頭,就像此經,世尊與文殊菩薩看似極其尋常的互動行為,卻富含無言說法的深義,具體演出了法華經所說的:『著如來衣、入如來室、坐如來座』,可見人生的真理也就在此行住坐臥當中。而且,摩尼寶從來就不在別處,一旦明白摩尼寶無在無不在、也無所不在,也就明白如來把摩尼寶珠繫在自己身上的哪一處。帶著摩尼寶行於世間,稱之為『寶積』,這也是十方世界佛菩薩為初發菩提心之人所示現的『法』,儘管此法如同虛空;無處可得。

 

2[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佛問文殊:「知本際不?」則言知。「何所是?」報言:「我所處註b是為本際。諸所欲人異際,在是際者亦不在法,亦不在善惡,諸法亦如是。其知是者審以知之,凡之知者以無所知,從本傳習莫有作者,是故無有底。」    【按】:佛問文殊菩薩「知道實際嗎?」文殊菩薩回答:「知道」。 佛又問:「實際在哪裡?」 文殊菩薩答道:「有我所、有我的心念稱之為實際,我的身軀以及六根感受稱為非實際。身軀積聚的所有一切都並非實際,也沒有善惡實體,法界諸法也同樣如此。知道這點的人是以智慧得知,由於證明『知』不可得所以稱為得知。察覺實際即非實際的人因此明白,與生俱來『有我』的這種習氣並沒有實質的造作者,因此無從溯源究底。

2[入法界體性經]佛復告文殊師利:汝知實際乎?文殊師利言:如是世尊,我知實際。 佛言文殊師利:何謂實際? 文殊師利言:世尊,有我所際彼即實際。所有凡夫際註b,彼即實際。若業若果報,一切諸法悉是實際。世尊,若如是信者,即是實信。世尊,若顛倒信者,即是正信;若行非行,彼即正行。所以者何,正不正者,但有言說,不可得也。

【白話】

佛又問文殊菩薩:「你知道實際嗎?」 文殊菩薩:「是的,世尊,我知道實際。」  佛說:「實際在哪裡?」 文殊菩薩:「世尊,有『我』以及有『我所』的一切就是實際。所有凡夫對自己身體以及六根感受的執著就是實際。不論是與俱來的業識,還是隨業識習氣所造就的眼前果報,這一切都是實際。世尊,若有這樣的認知,就是相信實際。世尊,若是顛倒過來相信實際非實際,就稱為正信。譬如"非行"非行本是同體所以稱為正行,為何這麼說呢?因為所謂的"不正"、"非正",都只不過是因應意識分別而說言語,完全沒有體相可得。

經文註釋

註b 我所處凡夫際:形容深信『有我』以及『有我所』的人。際:有邊見,比喻可被劃分的一切。  『有我』泛指與生俱來認為自我是實有的意識。『有我所』意指:認定身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相應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即是自我。

 

3[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佛問文殊:「何謂是慧? 「審註c是慧者是故慧。」復問:「何所道念名曰道?」報言:「所念道無念,是故道。」

3[入法界體性經]佛言:文殊師利,行者是何義? 文殊師利言:世尊,行者是見實際註c義。 佛言:文殊師利,修道是何義? 文殊師利言:世尊,修道者思惟證義。

【白話】

佛問文殊菩薩:「怎麼樣才算是正行?該怎樣體會"非行"?」 文殊菩薩:「世尊,實際照見行與非行都只隨著自己唯一的心智而出現,以這樣的智慧進行觀照註C,稱為正行。」 佛說:「文殊師利,禀持什麼樣的修行信念,才算是修道?」 文殊菩薩:「世尊,『道』離"無念非無念",而是修道者以心智思惟證明真諦。」

經文註釋

註c 見實際:這兩句都是『觀照』之意。此階段行者以修習般若為宗旨,意即行者即是法身。

【白話註解】

註C 觀照:譬如攬鏡自照,鏡中的我未曾有自己習以為常的相對二法意識。自覺心智離一切相對二法稱之為觀照。自覺所有的相對二法意識本來不一也不二,稱之為觀照。

 

4[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佛語文殊:「以有念言無念,當以何法教新學?若男子女人。」 文殊言:「亦無所出亦無解,婬怒癡無有極註d,以是法教一切,以故無有根,是故不可出不可解,其言我能壞本際,以不能。其言我能斷生,是亦不能。不捨俗事不念近道,作是者乃可教於凡人。」

4[入法界體性經]佛言:文殊師利,汝云何為初行男子女人說法。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於彼諸善男子善女人所,教發我見即是註d為其說法。世尊,我不滅貪欲諸患而為說法。所以者何?此等諸法,本性無生無滅故。世尊,若能滅實際,即能滅我見所生際。世尊,我為初行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說法,不受佛法、不著凡夫法、於諸法不舉不捨。世尊,我為初發意男子女人,當如是說法。

【白話】

佛問文殊菩薩:「人類的語言結構是基於懂得『有念』才有辦法形容『無念』,像這樣的相對二法意識語言,代表著”有念”不同於”無念”。既如此,有什麼辦法能夠用這種語言來詮釋”有念等同無念”的菩提心?又該如何用這種語言為初發菩提心的男女說明勝義諦?」 文殊菩薩說:「用『無所說註D與『無解不解』來說明,並且明示怒痴法性無邊無際,諸法本來無邊無際便足以解釋一切。世尊,由於貪欲無形如同虛空,刀切不斷,所以我不講斷滅貪欲的說法,此話怎講呢?因為婬怒痴法性無生無滅的緣故。世尊,如果我及我所的意識能夠被破壞,同樣我的見解與我所生的想法也必然都能夠斷滅。實際上,刀切不斷無形貪欲,我的見解以及我所生的想法也同樣無法破壞。世尊,我以這樣的觀念為初發菩提心的男女說法,既不受佛法、也不著凡夫法,於一切法不取不捨。世尊,為初發菩提心的人說法,應當如是說。」

經文註釋

註d 婬怒癡無有極我見即是:這兩句的意思等同於《悟性論》所說的:「若能返照,了了見貪瞋癡性即是佛性,貪瞋癡外更無別有佛性」。:等於『貪』。:等於『瞋』。無有極:意指無窮無盡。貪瞋癡無形無相所以無窮無盡,我見也無形無相、無窮無盡。

【白話註解】

註D 無所說:佛菩薩說法內容盡是受眾自己本身的意識分別心。人類語言是意識付諸言說所發出的聲波,而人類意識與生俱來習慣於一切相對二法。反觀佛菩薩闡述『勝義諦』的說法,主旨盡在脫離一切相對二法、出離所說非所說』、無『說不說』、無『解不解』。一切佛法都是讀經人自心起了識別作用,實際上佛菩薩無所說。在此經接下來有關『金剛句』的經文中,可以見到佛菩薩以對話的方式證明這個真理。

 

5[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文殊問佛:「持何法教學?」 佛言:「我所教不壞色,痛痒思想死生識,無所壞,亦不教壞婬怒癡,令得不可計數法,以是法教作佛道者,我用是故自致得佛。」 佛語文殊:「無所壞故致佛,無所得法能成佛,佛者法身,諸種力無所畏,悉法身之所入,所以者何?莫能分一身者,而為法身,法身無有數,何以故?不言是凡人是不凡人,法身等無差特無所散,身是為法身。譬如四瀆悉歸於海,合為一味。若干名法為一法身,諸所有各各有名,合會聚之名曰註e。若俗事道事,悉合為一法身,所以者何?不可指示是為俗事,道事亦不可說,是俗事身是為法身,亦不可見視。如我所說法身,其有信二,知者所作眾惡,悉以除盡。」

5[入法界體性經]文殊師利言:世尊,亦為教化眾生時,云何說法? 佛言文殊師利:我不壞色生,亦不壞色不生故說法,如是受想行識亦不壞不生故說法。文殊師利,我不壞欲瞋癡等而為說法。文殊師利,我為諸教化者,當令知不思議法,我為說法。以如是故,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我無所壞諸法,已得成無上菩提。亦無有生,得成無上菩提。文殊師利,所言佛者,即是法界,於彼諸力無畏,亦是法界。文殊師利,我不見法界有其分數,我於法界中,不見此是凡夫法、此是阿羅漢法、辟支佛法、及諸佛法。其法界無有勝異,亦無壞亂。 文殊師利,譬如恒河、若閻摩那、若可羅跋提河、如是等大河入於大海,其水不可別異。如是文殊師利,如是種種名字諸法。,入於法界中無有名字差別。 文殊師利,譬如種種諸穀聚中不可說別註e,是法界中亦無別名,有此有彼、是染是淨、凡夫聖人及諸佛法,如是名字不可示現。如是法界如我今說。如是法界無違逆如是信樂。何以故。文殊師利,其逆順界法界無二相故,無來無去、不可見故、無其起處。

【白話】

文殊菩薩問佛:「世尊用什麼樣的說法教導眾生?」 佛說:「我不說『色生』法斷滅相,也不說『色不生』法斷滅相。同理,受、想、行、識、體如虛空既沒有生相也毫無壞滅相可言。文殊師利,我不說貪瞋癡斷滅相。文殊師利,我讓接受教化的人領悟不思議法,體會諸法如空;無從劃分也無法計量,我用這個觀念如實說法。以如實說的緣故,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接著說:「文殊師利,我不壞諸法,是故我以無所得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有生,得成無上菩提。文殊師利,所謂的『佛』,即是法界,其信力、念力、精進力、定力、慧力、種種大無畏力量,也是法界,其種種力量都是法身的具體示現。文殊師利,我未曾見過法身能夠拿來加以劃分計數。我在法界中,不見凡夫法,不見阿羅漢法、辟支佛法及諸佛法,這一切法身都不可壞滅也無從劃分,所以毫無優劣可分也不見差異。

文殊師利,譬如恆河、閻摩那河、阿利羅跋提河、這些各大河水匯流入海之時,水融一體再也無法辨別來自哪一條河。同樣道理,文殊師利,種種文字定義融入法界之後,也不外乎都是字母與字型。又譬如:把稻榖聚成一堆,也無法從這一堆裡面分別出哪些是榖而哪些是種子。法界也是如此,不見名字分別,不見有此有彼、是染是淨、凡夫、聖人及諸佛法,像這些名字所代表的都是同一法身。此話怎講呢?因為凡夫的世俗想法或是聖人的佛法都沒有實體可得、都不可見。我以此當下法界如實說法,讓受眾體會法身自在的喜悅,進而把一切惡見違逆轉化成信力。文殊師利,其實順境與逆境既無二相也無分別。無來無去、也不可見,甚至找不到發起之處。」

經文註釋

註e 諸所有各各有名,合會聚之名曰種種諸穀聚中不可說別:例如稻本身就是稻子的子、本身就是。被人類拿來食用就稱為『榖』;被人類拿來培育稻苗就稱為『種』。其實兩個名字所代表的本體是同一個。

最新創作
藏寶圖四《入法界體性經》《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研讀筆記之一
2021/12/20 22:54:37 |瀏覽 3985 回應 5 推薦 70 引用 0
藏寶圖五《入法界體性經》《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研讀筆記之二
2021/12/20 22:46:05 |瀏覽 1398 回應 0 推薦 28 引用 0
藏寶圖六《入法界體性經》《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研讀筆記之三
2021/12/20 22:37:22 |瀏覽 754 回應 0 推薦 12 引用 0
藏寶圖七《入法界體性經》《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研讀筆記之四
2021/12/20 18:50:03 |瀏覽 875 回應 0 推薦 11 引用 0
前世、來生
2021/04/25 12:42:56 |瀏覽 1543 回應 2 推薦 80 引用 0

精選創作
達摩祖師《悟性論》2020研讀筆記
2020/07/20 22:24:15 |瀏覽 12109 回應 2 推薦 104 引用 0
達摩祖師《悟性論》淺解(1)
2018/12/13 17:19:08 |瀏覽 2844 回應 1 推薦 39 引用 0

最新影像 6145
日本群像
日本群像
日本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