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意思
人腦無疑是宇宙中最複雜的器官。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對存在的反映,是客
觀物質世界的主觀映像。可以說是物理的和生物的,另一方面,也可說既不
是物理的也不是生物的,因此研究起來,更加難以捉摸。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但人腦並不能自動產生出意識來,只有當客觀事物作用
於人的感覺器官,反映到人腦並經人腦加工之後,才形成意識。
所以說,意識是「有機體對自身的自我和周圍環境的一種覺知」一個重要也
是富有啟示性的事實是,意識和情緒是不可分的,其間存在這樣的關係:首
先,有機體擁有一種情緒狀態;其次它能感受到這種情緒狀態;最後則是意
識到這種感受狀態。快樂得忘乎所以或悲傷得不能自拔,就是一種情緒狀態
;但有時我們感受到自己處於焦慮或興奮之中,卻並不一定意識到,僅當處
於一種被意識到的感受狀態時,才有意識的出現。
每一個人的意識都是極其私密,難以與人共享。在此意義上,每一個人就是
一個小宇宙。就情感而言,人本質上就是孤獨的。然而,借助於移情能力,
人又總在尋尋覓覓期盼著某種程度的交流或共鳴,正如裡爾克的詩所說:我
是孤獨的,但還不夠孤獨,因為遇見了你。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史懷哲在《敬
畏生命》中曾如此說道:我們猶如在夜色中匆匆行走的路人,彼此都難以見
到對方的真面目,偶爾借助一道閃電,得以窺見對方的心靈,但僅是瞬間,
過後依然在黑暗中各自趕路。史懷哲用詩一般的語言描述了人類心靈的處境
,道出的恰恰是意識的本質特點:內在性和私密性。
意識又可進一步細分為幾個層次。處於最底層的是核心意識,它給有機體提
供關於此時此地的自我感。它並不指向未來,關於過去,也只限於此前的瞬
間所發生的事情,因此它只是一種簡單的生物學現象,只涉及一個單一的組
織層次;在核心意識之上的則是擴展意識,它涉及多個層次和等級,從而為
有機體提供了一種複雜的自我感,它能體察過去,洞見未來,並敏銳地認識
到其中的世界,時間範圍甚至可以擴展到許多小時乃至許多年。而核心意識
更多體現為基因組的先天安排;而擴展意識則更多受到後天文化影響,人類
的榮耀即在於擁有這種複雜的擴展意識。
進一步說來,核心意識對應的是核心自我,這是一種轉瞬即逝的自我,處於
不停塑造的過程之中;而我們通常所指的「自我」,總是伴隨著穩定的人格
,具有同一性,這就是「自傳式自我」,它依賴於對情境的系統化記憶,隨
著生活經驗的積累而有所增補或更新,它以內隱記憶的形式存在於大腦的網
路當中,需要時這些內隱記憶隨時都可以成為外顯內容,由此構成心理表象
。顯然自傳式自我與擴展意識密切相關。
說到「我」的定義,實在頗費思量。「我」應該是一個穩定的實體,否則人
生只能是支離破碎的夢境。但自從孩童童學會說出「我」這一詞彙起,在人
漫長的一生中,「我」豈不時時處於匆匆流逝的過程之中,那看似穩定的實
體又該從何處去尋覓?然而,核心自我和自傳式自我的區分,似乎為此提供
了一把鑰匙。
現在要問,意識對有機體有什麼用?如果說,情緒幫助我們在瞬息萬變的環
境中迅速做出反應,比如,因恐懼而避開危險,因快樂而取食,因憤怒而爭
鬥,等等,那麼意識,不僅是對情緒的感受,而且還是對這種感受產生感受
,則幫助有機體做出更為細緻的調節。「意識允許人認識到這些感受,因此
也促進了情緒內在的影響,使情緒可以通過感受這種中介滲透到思想過程中
。最後,意識還可以使任何對像,不僅是外在客體,還是內在情緒,被人所
認識,從而提高個體做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當然,意識還有一個至關重要
的附帶功能:引領人類走向文明之途,其中不僅包括良心、審美情趣的出現
,還有宗教的創立,或廣而言之,對於終極信仰的追問。
在進化過程中,不變的是情緒,變化的是感受或意識,因而構成人與動物本
質區分的正是意識。
正因為感受,我們有了快樂和悲傷。悲傷令我們痛苦,但我們無法想像沒有
悲傷的快樂;但若是沒有快樂,我們就只是生存,而沒有生活。人類儘管在
快樂與痛苦之間左右為難,但我們仍不失希望。
在大多數人的感覺裡,千變萬化的意識之間是沒有多少必然聯繫的,其實不
然,每一個意識的產生不僅是人體對外在世界變化的一種客觀反映,更重要
的它還是整體意志的一種體現。某一個資訊競爭出來形成意識以後,它都會
通過血液的不對稱供應將這個意識貫穿到全身每一個角落,使整體進入以這
個意識為中心的功能狀態之中。顯然,這個功能狀態又會影響新意識的產生
。由此可見,間斷的意識之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律聯繫起來
的,只不過外在世界的變化促使了意識不斷發生了突變而已,如果一個人處
於寂靜無思的狀態,那麼他就體會到,間斷的意識之間是連續的,前一個意
識是後一個意識產生的基礎,思維就是整體不斷在與外在世界變化的對立中
尋求統一的一個過程。
意識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由意識,是具有我們個人特點的意識,體現
了人與人思想的差異;一類是客觀意識,是外界事物在腦中的反應,是不以
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因此,意識是一種可以獨立存在的非物質實體,而非一種屬性。意識不是湧
現。它可以停留在人腦中,並與人腦相互作用通過腦的屬性,從而控制人體
。一旦屬性崩潰,意識就可以離開腦並進入一種獨立的漂浮的存在。
一般而言,我們強調自我意識是人類所特有,狹義的意識是人類與其他動物
共通,因此科學家在做腦神經實驗時,也會拿動物的大腦做人腦的相關實驗
。語言使用、自我認識和自我意識有關,與狹義的意識則較無關。
人類因為有廣義的意識,才進一步有思想。只要我們活著,大概就會有意識
的活動,但是對於有特定目的、有方法的使用意識,則和思想、思考有關。
人之所以為人有很多角度,自然科學家從物性觀點(physical)去看人的特
徵,像是人腦的設計就和其他動物不同;哲學家從理性觀點(mental)討論
人;文學家從感性觀點(emotional)看;一些宗教則從靈性觀點(
spiritual)看人,強調肉體、腦會毀滅,但靈魂卻可以不死。
「我是誰?」,「意識究竟是甚麼?」、「我真能說了算嗎?」、「誰在命
中主宰我?」千百年來這些都是人類追問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究竟有沒有
獨立性?控制了大腦是否就真的控制了「我」呢?
「我」是誰?
絕大多數關於意識的研究都集中在大腦的功能方面。如果一種現象難以用腦
功能來解答,通常就歸為超常現象,如預感或「瀕死經歷」等。這些現像是
真實的嗎?又如何解釋?
我們回到了一開始的問題,「我是誰?」、「意識究竟是甚麼?」是物質大
腦機製作用產生的一種感受,還是有另外的存在?
可以預見,在今後相當一段時間裏,關於「意識」的來源仍然會有各種不同
的理解。這個科學問題也仍然會是一個哲學問題。
「我」是誰?還是由每個人自己來回答吧。
參考資料:安東尼奧‧R.達馬西奧作:《感受發生的一切》
延伸閱讀:腦意識可下載到電腦中死亡不再可怕,精神可以永生
飛機會恐懼墜毀,人類意識可以「下載」到電腦中從而達到某種意義上的「
長生不老」!這聽起如同科幻小說或天方夜譚,然而據英國《觀察家報》
22 日報道,事實上這都是一名英國主流未來學家對 2050 年人類科技的預
言。
電腦將像人腦一樣強大
現年 44 歲的皮爾森大學畢業於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專業,在過去 20 年
中,親身經歷了科技在 20 年中的日新月異變化。
據皮爾森稱,這些預言也許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它們都是根據現在的電腦科
技發展速度做出的合理推斷。皮爾森列舉了索尼公司新一代遊戲機「遊戲站
3 」 (Play Station3) 的例子,它的電腦處理系統已經達到「百分之一的
人腦」水平。皮爾森道:「等『遊戲站 5 』發明出來的時候,它可能會像
人腦一樣地強大。」
飛機比人更害怕墜毀
皮爾森稱,電腦科技的下一個研究目標就是讓它們擁有意識。皮爾森道:「
意識是另一種感覺,我們試圖設計出一台有意識的電腦,這是完全可能的。
他表示:在 2020 年前,我們可以實現。
皮爾森預言,具有意識的電腦同樣會產生情緒,未來的電腦系統可以產生喜
悅、恐懼、悲哀等情緒,而在實際用途上,一架被設計為具有「恐懼情緒」
的飛機將比乘客更害怕墜毀,它們會盡一切可能浮在空中,防止墜機事故的
發生。
人類精神「永生」不是夢
皮爾森做出的最迷人的預言,就是 2050 年左右,人類完全可以將自己的意
識「下載」到超級電腦中,永遠保存起來,從而做到某種意義上的「長生不
老」,因為即使你的肉體死了,你的精神和意識還活著,還可以繼續思考。
皮爾森道:「如果你要劃出一個具體的時間線,那麼我認為到 2050 年,我
們就可以將你的大腦記憶下載到一台機器中,因此即使你的肉體死了,你的
精神和記憶仍活著。這項科技一開始定然相當昂貴,如果你足夠富有,那麼
到 2050 年,你就可以下載自己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