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脂硯齋、畸笏叟到底是誰?
2019/04/19 10:54:02瀏覽1261|回應0|推薦36

脂硯齋、畸笏叟到底是誰?
  【滄海客】:這茫茫人海從哪裡去找呢?但可以圈定大致的範圍。如果你信奉的是曹學(以胡適為代表的認為作者是江甯織造曹寅的子孫),那就從與曹家相關的、乾隆年間的人物裡去尋找。 如果你相信草根紅學,認為作者應該是明朝遺民,那就從明末清初的文人中尋找。 如果你相信吳氏石頭記,認為吳梅村就是第一作者,那批書人的範圍就更小了,很可能就是吳梅村的朋友、學生等。
  如果你認可前面的解讀,那你應該傾向草根紅學的說法,紅樓夢的作者、批刪者及其批語者應該是明末清初的漢族文人,很可能主要都是江南文人。而到乾隆年間時,一則距離甲申國難(1644年)將近一百年,經歷過那場民族劫難的文人早已不在,後來人沒有那麼強烈的創作動機。加之乾隆年間文字獄是最嚴酷的,不具備誕生紅樓夢這樣反清悼明的禁書的條件。具體的理由證據,可以列出幾十條來,早有高人反覆論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
  既然圈定了“明末清初的漢族文人”這個範圍,那就相對好找了。前面我們也說了,民間紅學家吳雪松考證認為:
  《紅樓夢》一書,原著乃明末清初文壇領袖吳梅村,20年後,在徐乾學與韓菼的組織下,由嚴繩孫主筆潤色,參與本書集體創作、批註的人物分別為:嚴繩孫筆名曹雪芹,韓菼筆名脂硯齋,秦松齡筆名畸笏叟,吳綺用號綺園,書中吳玉峰就是徐乾學,孔梅溪就是徐可先,序中“棠村”也是徐乾學化名,唯有“棠村”證據不足,尚存疑待考。
  對此,吳雪松先生有一篇很詳盡的博文闡述,就轉載過來,信還是不信,各位看官自己定奪。

【轉載】吳雪松聚焦紅樓夢 講座 1
  文化教育在明朝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和弘揚,因此從明朝跨越過來的一大批江浙文人,他們是進入清朝以後,表明趨於對清朝的歸順,但骨子裡厭惡和鄙視一個落後的文化民族,尤其被一個落後民族統治下,更加厭惡和抵觸,他們業餘生活,遊山玩水,吟詩作畫,從不談及政治,久之,他們突然發現,在內心世界,他們的確是共同的朋友,因此現有吳梅村、徐乾學的圈子裡,自發形成一個社團,並命名為慎交社,社員包括顧貞觀、嚴繩孫、尤侗等人,後又在吳梅村發起下,與浙江朱彝尊的社團合併,形成跨十個郡縣的大社,他們經常的聚會,或暢飲,或長歌,操琴舞墨,吃喝嫖賭,玩文字遊戲是他們最大的樂趣,雖然沒有人憤青一般罵政辱朝,但詩詞遊戲中,都互相傳遞著自己的心語,彼此明白之後會意一笑,這些生活在社會各個階層的文人,交換著身邊趣聞奇事,為一部偉大作品積蓄著素材

  ▌ 吳梅村
  吳梅村(1609~1672)順治10年(1653)在再三敦逼下入都為官,順治十四年(1657),吳偉業藉口身體有病,辭官請假歸里,從1653~1672年間隱居生活,正是作者目睹南明滅亡,最後創作《石頭記》時間
  【文本】一日,正當嗟悼之際,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生得骨格不凡,豐神迥別,
  這個地方我們看到蒙古本夾批:這是真像,非幻像也。(靖本也有類似眉批:作者自己形容。)
  吳梅村號大雲道人, 吳梅村遺囑死殮僧袍,一僧一道合起來才是作者形容,作者必是僧道一身之人, “一僧一道”也就是“亦僧亦道”。也即一個人。這樣靖本說是作者形容以及蒙本說是“真像”就完全貫通了,那這人正是吳梅村。
  吳梅村(吳偉業)曾做過清人國子監祭酒。崇禎十到十七年間(1637~1644),吳偉業仕途之上春風得意,躊躇滿志,而這一切與崇禎帝對他的殊遇是密切相關的,他從內心感激崇禎帝。順治元年(1644),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先生里居,聞信,號痛欲自縊,為家人所覺。朱太淑人抱持泣曰:‘兒死,其如老人何?’乃已”(顧師軾《梅村先生年譜》)。出於對明王朝的依戀,特別是對崇禎帝的感恩心理,吳偉業在其編撰的《綏寇紀略》中,極力詆毀、攻擊李自成、張獻忠起義。順治二年(1645),南京福王政府召拜吳偉業為少詹事,居官僅兩月,因與馬士英、阮大鉞等權臣不合,謝官歸里。對清朝政權,吳偉業開始採取的是消極的不合作的態度,在明亡以後長達十年的時間內,一直屏居鄉里,保持名節。順治十年(1653),“詔舉遺佚,薦郯交上”,有司再三敦逼,吳偉業控辭再四,二親流涕相求,不得已乃應詔入都,授秘書院侍講,尋升國子監祭酒。順治十四年(1657),吳偉業藉口身體有病,辭官請假歸里。對這段歷史,吳偉業內心深感恥辱,晚年以仕清為“誤盡平生”之憾事。《都門識小錄》載:“昔吳梅村宮詹,嘗於席上觀伶人演《爛柯山》(即《買臣休妻》),某伶於科白時,大聲對梅村曰:‘姓朱的有甚虧負於你?’梅村為之面赤。”他的好友侯方域(朝宗)在順治九年(1652)貽書相約,終隱林泉,杜門不通。後侯方域去世,吳偉業在《懷古兼弔侯朝宗詩》中萬分悲痛地自責:“死生總負侯贏諾,欲滴椒漿淚滿鐏。”康熙十年(1671)夏季,江南酷熱,吳偉業“舊疾大作,痰聲如鋸,胸動若杵”(《致冒辟疆書》),他預感自己不久於人世,便留下遺言:“吾一生遭際萬事憂危,無一刻不歷艱險,無一境不嘗艱辛,實為天下大苦人。吾死後,斂以僧裝,葬吾於鄧尉靈岩相近,墓前立一圓石,曰:‘詩人吳梅村之墓’。”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大詩人吳偉業病逝,葬於蘇州元墓山之北。  由此看來,吳偉業晚年深為自己仕清失節而痛悔,他不願別人以入清官職“祭酒”相稱,而自許為普普通通一“詩人”。《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吳偉業”條認為:“《清史列傳》列(吳偉業)入‘貳臣傳’中,殊屬不當。”他與錢謙益的失節降清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後人“苦被人呼吳祭酒,自題圓石作詩人”的評議可謂甚得偉業之心

  ▌ 徐乾學

  徐乾學(1631~1694)號玉峰先生,蘇州昆山人,吳是蘇州的意思,徐乾學自幼聰明,順治七年(1650)與吳梅村、尤侗、朱彝尊等組十郡大社。順治十一年(1654)進入太學。康熙九年(1670)徐乾學參加殿試,御賜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徐乾學是順治十六年狀元徐元文、康熙十二年探花徐秉義的大哥。人們稱徐氏三兄弟為“昆山三徐”。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名言傳世的愛國學者顧炎武是他們的舅父,石頭記潤色集團核心組織者,《紅樓夢》正式命名人

  3.2各種巧合的靈感
  具備中國最高文化的這個集團,他們在詩詞造詣登峰造極,因此熟悉上自詩經下至元明的各種詩詞曲賦,都是書破萬卷鴻儒,他們共同的靈感與發現那就是,很多詩詞歌賦或者故事,在特定語言環境具有排斥現實,懷念故國的意味,其實就是今天,憤青們也會這樣編排“淡出江湖,好好學習”,是一樣道理,發現一喉二歌的妙處和用法很解氣,例如用風代替清,用月代替明,就能找到很多辭賦、故事來宣洩,用金代表清,用玉代表明就能在自己的文字遊戲中宣洩不滿和表達忠貞思想,引伸,顏色紅可以代表明,綠(含青)可以代表清,這樣基本可以隱藏兩個朝代的東西就幾乎浮出水面,讓作品形成奠定了代碼基礎
  四.構造背景
  作為一代文豪和文化領袖,吳梅村根據身邊所見所聞,巧妙地把人物給物化,把物品給人化,也就是事物人格化,人物物格化以後,發現恰好能利用經典詩詞典故和身邊事件形成一套沒有政治字樣的故事而又能記載歷史,這樣極大刺激了他創作興趣與欲望,晚年草草編製了《風月寶鑒》故事,但力不從心,不能重頭梳理和加工,乃托集團保管與與潤色。
  接管舵主的徐乾學,也就受命於吳囑託,離開碌碌的官場,嘗試潤色與疏通,但總不如意,後經吳梅村學生嚴繩孫潤色後,拍案叫絕,乃攛掇韓菼來到身邊作為自己最得力助手,往來與嚴繩孫之間,初稿完成,嚴繩孫試圖講作品命名《金陵十二釵》遭到了徐乾學否定,並定本《紅樓夢》,不料是年病逝,所以,所有審稿和定稿都由韓菼定奪,化名脂硯齋謄抄著嚴繩孫的作品,嚴繩孫化名曹雪芹,增刪潤色作品,手稿自然塗塗改改,字跡潦草,韓菼一筆一劃地謄抄,在這過程,遇到刺激靈感或者嚴繩孫過於隱蔽的潤色地方,就順手小字批註,這就形成了最早的夾批,夾批可以用都是脂硯齋的批語來下判斷!批書參與人仍然是這個集體的一幫文豪,畸笏叟、綺園等分別是秦松齡和吳綺,這些人的批語,只能是謄抄本傳出後的批註,所以形成的是在頁眉和側批。

  ▌ 嚴繩孫

  嚴繩孫辛巳(康熙四十年 1701)除夕夜至壬午(康熙四十一年 1702)正月去世。朱彝尊《曝書亭集》《承德郎日講官起居注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嚴君墓誌銘》云:“嚴君逝於壬午正月”。
  據鐵莊陸楣《鐵莊文集》《雲川閣集序》,可知"辛巳(康熙四十年1701)春,嚴中允藕漁先生語余曰,杜子紫綸嘗請序其詩,病未能也。子幸成吾志。余未有以應。後杜子認詩試,行在供奉內廷,既而擢甲科預館選,與都下名流更唱迭和,其詩日工且富,而中允遂不復見矣"。辛巳春(1701),嚴中允藕漁先生身體已經不好,陸楣又寫道:"中允仲子人溶命余序遺集。余亟稱雅人深致。今復申其說從序杜子之詩。夫世未有不遠俗而能上追古人名一家者也"。也就是說嚴中允藕漁先生曾有遺囑交待陸楣為自己的《合刻秋水集》作序及為梁汾顧貞觀的門生、藕漁先生的老友杜詔《雲川閣集》作序,嚴君去世,享年八十歲。
  ▌ 韓菼
  韓菼(1637年-1704年),字元少,別號慕廬,江蘇蘇州人。著有《江陰城守紀》、《滿清入關暴政》等。康熙十八年(1979),韓菼告假回家改葬父母。一去5年實乃借機迴避清廷潛心學問。康熙二十六年(1687),韓菼託病,回鄉一住又是8年!這八年(1687丁卯~1695乙亥)正是《石頭記》潤色和批註的最主要時間!(甲戌再批《石頭記》為1694)這八年他全力為嚴繩孫潤色作品做批註與暗示解讀,這才是《紅樓夢》驚人的成書過程。
  當年徐乾學——吳玉峰先生廢卷中找出韓菼的作品而一舉狀元及第,但尊重“三徐”學識的同時,他反對徐乾學(吳玉峰)的恃權納賄行為,但當徐乾學面臨攻擊排斥之時,他不想"三徐"其他朋友疏遠、躲避、甚至反攻,而是保持密切往來,並為其辨解不應有的罪名。甚至為此願丟官還鄉。其實皆因《石頭記》緊密團結在了一起。

嚴繩孫、尤侗、秦松齡都是梅村的學生和朋友。梅村當時是文壇盟主,死後徐乾學(吳玉峰)承擔著學社核心。嚴、尤、秦是其盟下會員。韓菼、徐乾學、尤侗、嚴繩孫、秦松齡、朱彝尊交往甚密,同曹寅是忘年之交。韓菼官居二品,比秦松齡大19歲,比嚴繩孫大5歲,同批語中的作者、批者的年齡順序和身份相一致. “脂硯齋”正是韓菼、“畸笏叟”根據鐵安說法則是秦松齡
  畸笏叟秦松齡16371714,江蘇無錫人,著有《蒼峴山人文集》六卷,詩集五卷,微雲詞一卷,及毛詩日箋六卷,並行於世。字漢石,又字次椒,號留仙,又號對岩,晚號蒼峴山人。
  22回庚辰本有條眉批:
  【將薛、林作甄玉、賈玉看書,則不失執筆人本旨矣。丁亥夏。畸笏叟】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即1707年夏,秦松齡——畸笏叟已經只有一人還在孤獨批書,韓菼——脂硯齋甲申(1704)死去,嚴繩孫——曹雪芹壬午年死去(1702),杏齋可能是尤侗(1618~1704),證據不足,只作參考。很可能是參與批書或潤色人之一。三十多年前的寫書人是吳梅村,1672年死去。
  通過靖本22回頁眉墨批“前批知者:芹溪、脂硯、杏齋、諸子皆相繼別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寧不痛殺”可以判斷,死期接近壬午(1702),又在丁亥(1707)之前,滿足1707批書條件,除去秦松齡只有朱彝尊和曹寅,那麼死去的必然是尤侗(1704)所以尤侗極有可能就是“杏齋”,但現行抄本中,尚沒有發現一條落款杏齋的。但吳祖本後28回有松齋,立松軒,棠村,畸笏叟落款批語。
   關於綺園
  吳綺,江蘇揚州人(16191694) 善詞,字園次,號綺園,又號聽翁。著作有《林蕙堂集》與嚴繩孫、秦松齡交好達四十年之久,曾為嚴繩孫《秋水集》作序,側面證明嚴繩孫潤色石頭記豐功偉績。
  《紅樓夢》第29回:
  【文本】原來馮紫英家聽見賈府在廟裡打醮,連忙預備了豬羊香燭茶銀之類的東西送禮。鳳姐兒聽了,忙趕過正樓來,拍手笑道:“噯呀!我就不防這個。只說咱們娘兒們來閒逛逛,人家只當咱們大擺齋壇的來送禮。都是老太太鬧的。這又不得不預備賞封兒。”剛說了,只見馮家的兩個管家娘子上樓來了。馮家兩個未去,接著趙侍郎也有禮來了。於是接二連三,都聽見賈府打醮,女眷都在廟裡,凡一應遠親近友,世家相與都來送禮。賈母才後悔起來,說:“又不是什麼正經齋事,我們不過閒逛逛,就想不到這禮上,沒的驚動了人。”因此雖看了一天戲,至下午便回來了,次日便懶怠去。鳳姐又說:“打牆也是動土,已經驚動了人,今兒樂得還去逛逛。”那賈母因昨日張道士提起寶玉說親的事來,誰知寶玉一日心中不自在,回家來生氣,嗔著張道士與他說了親,口口聲聲說從今以後不再見張道士了,別人也並不知為什麼原故;二則林黛玉昨日回家又中了暑:因此二事,賈母便執意不去了。鳳姐見不去,自己帶了人去,也不在話下。

  【庚辰眉批:“一個心弄成兩個心”之句,期望之情殷,每有是事。近見《疑雨詩集》中句云“未形猜妬情猶淺,肯露嬌嗔愛始真”信不誣也。綺園】

  《疑雨集》是明末王彥泓詩集,嚴繩孫為初刻本作序,並云“今《疑雨集》之名籍甚,江左少年傳寫,家藏一帙,溉其餘瀋,便欲名家”。綺園所引原句是“未形猜妒思猶淺,肯露嬌嗔愛始真”,“近見”二字足見批書時間正是嚴繩孫做序出書不久,飽讀詩書之人不會很晚才看到這樣詩集。可見《石頭記》至少和初刻《疑雨集》接近的時代
  幾處落款可見是批書人綺園名號而不是園林之名。綺園正是詩集《疑雨集》初刻出版時期的人物,恰恰詩集出版時期人物綺園,是嚴繩孫好友吳綺,這樣正是嚴繩孫覆蓋範圍之內圈,互相印證,足以對乾隆時期曹雪芹予以否定。
  庚辰甲戌本的批語,尤其是每批和側批,都是七八十年後的抄本,抄書或者收藏人,發現其他抄本批語時,抄配在那些地方的,所以是“對清”。
  這樣的時代,這樣的文化,這樣的文人心態,醞釀一部反響社會現實的作品是歷史的必然。
  文人總會用作品展示社會生活,因此我們的文學作品絕不會在這個時間的裂縫中失去記憶,至少《紅樓夢》告訴我們,歷史,文學沒有忘記。
  這樣,從吳梅村1657年辭官醞釀到1702年嚴繩孫淚盡而終,歷時45年左右時間,一部以罵清悼明為主題的偉大民族主義思想作品誕生了,按照紅學家推算紅樓夢成書1743年開始寫計算,那相差已經80多年,時至今日,竟然被紅學家猥瑣看做是個人自傳和狹隘的家事,並晚於作者吳梅村一個世紀才成書,完全褻瀆了這部作品的偉大和悠久。

  (以上是吳先生在草根紅樓演講的文字節選)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icchi169&aid=125782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