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伊夫‧博納富瓦的《蘭波評傳:履風的通靈人與盜火者》之〈不可能與自由〉
2021/09/20 04:24:23瀏覽384|回應0|推薦10
Excerpt:伊夫博納富瓦的《蘭波評傳:履風的通靈人與盜火者》之〈不可能與自由〉

看夠了。視覺遭遇各處的天空。
受夠了。城市的雜聲,夜晚,白晝,永遠。
見夠了。生命的停頓。——噢,雜聲與視覺!
出發,在新的感情與喧鬧中!
(Assez vu. La vision sest rencontrée à tous les airs. Assez eu. Rumeurs des villes, le soir, et au soleil, et toujours.
Assez connu. Les arrêts de la vie. - O Rumeurs et Visions !
Départ dans laffection et le bruit neufs ! )

繼續閱讀及摘要伊夫博納富瓦的《蘭波評傳:履風的通靈人與盜火者》

在〈譯後記〉的開頭,譯者杜卿提到了蘭波在〈彩圖集〉(Illuminations) 的一首詩作〈出發〉(Départ),這也是10幾年初識蘭波,自己相當喜歡的一首詩。

之後,蘭波在自己閱讀旅程中許多本書的許多地方出現,每一次都是驚奇。

他在
佩蒂史密斯 (Patti Smith)  
《只是孩子》

「我在阿蒂爾韓波的詩中找到了慰藉,初次邂逅他,是十六歲時在費城一個公車站對面的書攤上。在《彩畫集》的封面上,他高傲的目光與我相遇。他那種不恭的才情點燃了我,我就像對一位同胞、親戚,甚至是秘密情人那樣地接納了他。我連九十九美分也掏不出來,直接把書拿走了。
韓波掌握著一串神秘語言的鑰匙,那種語言我無法完全破譯,卻讀得如飢似渴。我對他的單戀,像我經歷過的所有事情一樣真切。」

他在
伊麗莎白威爾遜 (Elizabeth Wilson) 的《波希米亞︰迷人的放逐》

「蘭波的故事是波希米亞神話最強有力的樣本。……蘭波是背棄了波希米亞生活的波希米亞人;是放棄了藝術而去追求實幹的天才;他的不倫之戀臭名昭著,橫眉冷對公眾的狂怒;他是親手摧毀了他自己的神話的優秀青年;作為堅忍不拔的旅行者,他又創造了別開生面的新神話;他既是波希米亞人,又是軍團戰士、軍火販子、奴隸販子。正是這種種巨大的反差最終成就了蘭波的波希米亞神話。」

甚至日本知名推理作家森博嗣的《永劫回歸》也能偶遇的詩句

聚精會神地聽吧。這個故事也是我眾多瘋狂的其中之一。(《地獄一季》)
À moi. Lhistoire dune de mes folies. (Délires II
Alchimie du Verbe)
My turn now. The story of one of my insanities.

如此,無論是高貴的光彩、冷冽的權威,或矯飾後無上的歡愉,至今仍不及她的雙眼和舞步。(《靈光集》)
Et ses yeux et sa danse supérieurs encore aux éclats précieux, aux influences froides, au plaisir du décor et de lheure uniques. (Fairy)
Her eyes and her dancing, better far than priceless brilliance, cold influence, or the pleasure of the certain hour, the unique place.



〈不可能與自由〉是本書的最後一個章節,博納富瓦對於蘭波的晚年欲言又止。他提醒我們不要只想著去讀蘭波寫的家書,或是想要知道蘭波買賣的物品......

回到蘭波對於文學的希望,對於生活改變的想望,我依舊也是只想回到博納富瓦寫下的第一句:
「為了理解蘭波讓我們閱讀蘭波吧……
« Pour comprendre Rimbaud lisons Rimbaud ».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9183743
蘭波評傳履風的通靈人與盜火者
作者伊夫博納富瓦 (Yves Bonnefoy)
譯者杜卿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
出版日期2021/04

本書不僅是見解獨到、風格別具的蘭波傳記更是屬於蘭波的精神現象學。全書共分八章,細緻剖白蘭波作為詩人的生涯,深情呈現蘭波精神活動的軌跡。輔以延伸說明的三篇附錄、簡潔清晰的生平線索、豐富詳盡的參考文獻和精彩紛呈的譯後手記,並配有大量照片、畫作和手稿插圖。


Excerpt
〈不可能與自由〉
I
比起任何理智的決定,童年的終結都有著更強勁的束縛力。一旦它剝奪了蘭波改變生活的希望,他便終止了寫作。
新近有學者指出,《彩圖集》中的某些詩歌作於1874年後。即便他們給出的證據不令人信服,但這一判斷或許成立。三番五次地回歸詩歌寫作,意義何在?莫非是他的希望與習慣無法一次根絕?
我想通過一個日期明確的文本來探尋蘭波往後數年的精神狀態。帶著可怖的暴烈,它拒斥著詩歌的意念。187510月,繼德國與義大利之旅後,蘭波致信好友德拉艾。他說他將準備理科類的中學畢業會考,但也擔心即將到來的兵役。信中,他許是即興創作,許是從別處抄來了一小段題為”(Reve) 的詩。這幾行支離破碎、喬裝成嘲諷模樣的詩句,這神奇壯美的大歌劇的落幕腳本,最後一次集結、歪曲、廢除了曾瓦解他命運的形而上悲劇的元素。



我們在軍營裡餓著肚子——
真的……
散射,爆炸,
一個精靈:我是葛瑞爾乳酪!
勒斐弗爾:凱勒!
精靈:我是布里乳酪!
士兵們切著麵包:
這就是生活!
精靈——我是羅克福乳酪!
——
這將是死!
——
我是葛瑞爾乳酪
和布里乳酪……等等。

華爾滋

人們加入了我們,勒斐弗爾和我,等等。

(On a faim dans la chambrée -
Cest vrai...
Emanations, explosions. Un génie :
"Je suis le gruère ! -
Lefêbvre : "Keller !"
Le génie : "Je suis le Brie ! -
Les soldats coupent sur leur pain :
"Cest la vie !
Le génie. - Je suis le Roquefort !
- "Ça sra not mort !....
- Je suis le gruère
Et le Brie !....etc.

- Valse -

On nous a joints, Lefêvre et moi...etc -)

[……]

蘭波徹底放棄詩歌的另一個跡象,是他自1874年末便開始密集學習諸門語言,先是德語、義大利語和俄語,後有阿拉伯語等。務必謹記,只有一門語言承受住絕對的考驗後,詩歌才得以完成,而在這從相對層面出發的語言研究中,詩歌被秘密地、積極地否定了……
《地獄一季》的作者曾徒勞地想要改變其逆來順受的境遇,但自此,這希望已大大沉淪。
或許,這希望不會徹底從他的心底抹除。自1875年起,蘭波開始四處漂泊,而希望則成了這些旅程隱藏著的存在之理,引領蘭波從歐洲的這端奔赴另一端,直到爪哇;往後,它也成了他愈發貪婪的金錢欲望的秘密動力。這麼看的話,哈勒爾 (Harar) 便不是對蘭波過往生活的棄絕而是延伸通過更具體的方式他想要成家生個兒子與他一起並從他身上重又開始新的生活這生活即使不算全然幸福但至少自省、清醒;象徵意義上,他若如傳聞中那樣確有在褲帶裡藏著幾公斤黃金那麼這些黃金也保有他曾徒勞追尋形而上之太陽的記憶,讓在所有理智的計畫之外的不理智的部分發出幽光

如果我的苦痛已不再,
如果我多了些金銀,
我該選擇北方,
還是葡萄藤蔓的國度?

(Si mon mal se résigne

Si jai jamais quelque or,
Choisirai-je le Nord
Ou le Pays des Vignes ?...)


II
讓我們在夏爾維勒墓地的墓碑前流連片刻。多少青年蜂擁而至這無任何異象湧現之地。確實,在刻著簡單日期的石碑下,在死亡的靜滯中,是物質、是限制取得了勝利。蘭波曾與這生活可能性的朽蝕進行了多少搏鬥啊。他沒有像他在期待活出自然之光的金色火花時曾夢想的那般,以神聖的、總體而言愉悅的方式被擊敗——果真如此的話,他的死亡就僅僅是與其存在的融合:這小資或農民式樣的墓碑,顯得輕薄、合群、節儉,它確認了一種生命已盜走了另一種生命,一位少年定是用將來換取了命運,用太陽之子的自由換取了商人與勞動者的沉重條件。不過這封印了他命運的墓碑,卻彙集了他人生的諸多元素。最初的蘭波,這精靈,耗盡創造力與力量的探索者極力忘掉它,因為它用不可能實現的承諾欺騙了他。為了擺脫一切,他逃去世界的另一隅,但在這裡,精靈又一次在他近旁顯現。對許多來到墓前的人而言,又是它,這暴烈、瘋狂的精靈,站在他們面前,向他們說話。我們發現,這精靈將這小小的石碑變成了他自相矛盾的威權。他拒絕失敗的念頭。讓我們停在這難以抗拒的印象上。這是蘭波的詩歌給出的最強力的教誨。

[……]

……
在《地獄一季》中,他譴責節日與歡愉的幻夢,只是為了讓它們周而復始,隨後又在最後的散文詩裡將它們拋棄。他像極了5月阿登省的一個水窪,在生活中四處變幻,卻始終暗冷。人們會不斷重複:他失敗了。確實,他失敗了,因為這是他自己的生活,即是說,他夢想獲得一些東西,但最終鎩羽而歸。一度虛幻的歡愉過後,絕對的希望留給他的,無疑是實存中漫長的黃昏和滿溢的苦澀。
然而,又有誰敢說,蘭波瘋狂確認的這個希望不會在將來有任何勝果?他所維繫的直觀,又在眾人的意識與心靈中開闢了怎樣的道路!蘭波與未來建立了某種聯繫。因為他不斷的否定,他的人生化為一艘方舟,眾生的驕傲寄生於此。……

[……]

為了見證人的異化,為了號召眾人從道德的軟弱走向面向絕對的悲劇,蘭波拒絕了他本可以從他的時代與居所中挪用的那一小點自由。他的偉大即在於此。正是上述決意與堅持,使得他的詩歌成為我們語言的歷史中最解放人心的——也因此是最美的——作品。是的,一座墳墓。這是殘缺的救贖之墓、被抹除的卑微的歡愉之墓、因苛求而與一切平衡和幸福分離的人生之墓。不過,自由的鳳凰會在希望的餘燼中涅槃,振動它新的羽翼。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6792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