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巴達米石窟的響馬 --- 巴達米 Badami
2011/05/26 12:07:53瀏覽2769|回應1|推薦40

巴達米石窟的響馬 --- 巴達米Badami --- 2011.02.07

從前、從前,在德干高原西北邊的 Theertha 湖畔有著兩座大山,山上住著一對”惡魔”姐弟 Ilvala 和 Vatapi,會被稱為惡魔一定有異乎常人之處?沒錯!這對姐弟專門以殺害乞丐為職志(為什麼專挑乞丐下手?我也不知道….);他們的犯罪手法是:弟弟Vatapi 利用法術變身,再藏入羊肉中;姐姐 Ilvala 則負責將此包藏禍心的羊肉免費招待乞丐食用。當不知情的乞丐將羊肉送入五臟廟、還沒消化之前;Ilvala 會趁機呼喊著:Vatapi、Vatapi、…,此時還在乞丐腹中的 Vatapi,一聽到姐姐 Ilvala 呼喊的獨門暗號後,立刻變回原形,從乞丐身上破肚而出,許多乞丐因此喪命。(唉!怎麼感覺像在講“人肉叉燒包”的故事情節?)

圖 巴達米衛星鳥瞰

圖 巴達米石窟

圖  Agastya Theertha 湖

圖 石窟群入口處 ( 山腰為建於西元 575~585 年間的 一號石窟 )

圖 查魯基亞王朝(540 ~757)始建石窟 --- 一號石窟 ( 建於西元 575 ~ 585 )

圖 山頂還留有昔日城堡的城牆

投山仙人--- 阿伽斯提耶(Agastya)知道這件事後,特意化身為乞丐來到此處,不動聲色的吃了 Ilvala 招待的羊肉,在 Ilvala 放聲呼喊弟弟 Vatapi 的名字前,仙人利用法術,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肚中的羊肉完全消化掉,Vatapi 因為聽不到姐姐的叫喊聲,還來不及施法變回原形,就被投山仙人給收服了;沒戲唱的 Ilvala 當然也跟著乖乖投降;被收服的姐弟 Ilvala 和 Vatapi 就化身成位於湖畔的兩座紅沙岩大山,守護著當地居民,為了感念投山仙人的功德,這座湖被命名為 Agastya Theertha 湖,這個地方則被稱為瓦塔皮 Vatapi。

圖 對面山頂也有神殿 城堡遺跡

圖 Agastya Theertha 湖

圖 Agastya Theertha 湖畔的巴達米博物館

圖 石窟是紅沙岩材質

這是印度神話故事中的巴達米 Badami 前身:瓦塔皮(Vatapi)的地名由來。一千四百多年前,這裡也曾是查魯基亞王朝的首都(540 ~757); 藉著吠陀、摩訶婆羅多等神話、史詩的加持,王朝的歷任國王先後在 Agastya 湖畔的紅沙岩峽谷間開鑿了石窟、建了神殿,石窟獻給了神;國王也豪爽的宣誓將巴達米也獻給了神。從此   Agastya   湖畔與週遭的岩石變成了印度教廟宇設計、建造的試驗場;不僅開創了印度教建廟的先例,也培養出許多印度教廟宇的興建人材…。

圖 這不是錦鯉池 是石窟頂的藻井

圖 天花版上的印度神話故事石雕

圖 地版上的雕刻

圖 石窟神殿門眉與屋頂雕刻

圖 記錄著當時生活情境的大柱

165公里的車程將我們由15世紀的亨比(Hampi)帶入6世紀的巴達米(Badami);這個坐落在德干高原西北邊的小鎮,紅沙岩土地上有著大片的耕作農地,分享著年平均約50厘米的降雨量來灌溉;人也好、牛也好、豬也好、太陽也好;都以溫吞的生活步調、過著典型印度農業社會的生活。

圖 天花板的石雕

圖 印度神話故事 乳海翻攪

圖 濕婆與妻 Parvati

圖 之前應該有被塗上色彩

圖 斑駁的濕壁畫

圖 來不及褪落的油彩

如果不是神話故事的加持、查魯基亞王朝時期留下來的巴達米石窟、Agastya 湖畔的印度教廟宇建設發源地,應該不會有人願意頂著烈日、忍受舟車勞頓、翻山越領之苦、來到這個交通、食、宿條件都還有進步空間的偏僻小鎮吧?!在號稱是“ Badami 在地最好的旅館 ”安頓好行李、用完午餐、整裝後開始這兩天在 Badami、Aihole、Pattadakal、Mahakoota 的行程囉 …。

圖 四號石窟 

圖 三號石窟 ( 建於西元 578 年 )

圖 校外教學的人群

圖 加油 !

圖 一同出遊的家人

圖 歇歇腳再出發

圖 遠眺巴達米

位在巴達米鎮上、Agastya 湖畔的巴達米石窟群(Badami Caves)是下午參觀的重頭戲之一;得之在我們正式 ”攻頂 ”前做了背景說明;她說:”巴達米石窟始建於六世紀,那時北邊絲路上的艾旃陀(Ajanta)鑿窟拜佛的風氣已然成形,聲名遠播,婆羅門教仿而傚之,卻更為創新,影響到日後的艾洛拉(Ellora)石窟;所以這裡融合了艾旃陀的壁畫與艾洛拉的石雕,附近風景如畫卻又更勝一籌....。”聽完我歸納出的重點就是:竟然來了,就爬上去吧!

圖 石窟位在半山腰

圖 水牛是魔王的座騎 在此隱喻為邪不勝正  石窟內雕刻

圖 石雕人物身上的梵線雕的特別誇張

圖 看出來了嗎 ? 第二位石雕人物正在弄蛇

石窟位在一座紅沙岩石大山的山腰上,山頂有座城堡;付了比當地人貴數十倍的門票費、循著石階緩緩的登上石窟群;巴達米石窟群是由四組不同年代興建的石窟組合而成(均屬查魯基亞王朝時期),當初建造石窟的目的是作為神殿使用,所以石窟裡的主角當然是印度人從小就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雕刻與神祇。

圖 一號石窟內神殿長廊 ( 左側)

圖 融合毗濕奴和濕婆特徵的 訶里訶羅 harihara  石雕

圖 一號石窟內神殿長廊 ( 右側)

圖 彈奏著 veena ( 一種印度傳統樂器 )  的 Ardhanarishvara  石雕
     ( Ardhanarishvara 是融合濕婆與其妻 Parvati 特徵的人物 ,
       以 雌雄同體 半男半女的手法來表現 ,  石雕中濕婆旁為侍女與其座騎難敵 , 
       後側以皮包骨的手法呈現的人物為 Bhringi ,
       是印度教神話故事中的一位只敬奉濕婆不敬奉 Parvati 的聖人)

圖 欲探究竟 要更上一層樓

始建於西元 575 年,歷時 10 年( 西元585 年 )才完工的一號石窟是山腰上第一座鑿建的石窟,這座石窟以印度教的濕婆為主角,其妻 Parvati 的身影也在其中;如:融合毗濕奴和濕婆特徵的訶里訶羅 harihara 石雕 ( harihara;”hari ”是毗濕奴、”hara”是濕婆;也稱為 Shankaranarayana:“ Shankara ”是濕婆、“ Narayana ”是毗濕奴。一般以左半身為毗濕奴、右半身為濕婆的形態表現。 ) 、 融合濕婆與其妻 Parvati 特徵的 Ardhanarishvara  石雕 ( Ardhanarishvara 是以 雌雄同體 、半男 ( 濕婆 ) 半女( Parvati ) 的手法來表現  )。

來到這裡一定要看的是:石窟入口右側山壁上的石雕:納塔羅伽 Nataraja;什麼是 Nataraja?就是以舞蹈形態表現的濕婆神雕像啦!為什麼不直接稱為濕婆 Shiva,而要稱為 Nataraja?印度人喜歡,我有什麼辦法!

圖 一號石窟的大殿 前為濕婆座騎難敵的雕像 神社內部為林伽

圖 一號石窟大殿入口處的月石

圖 各位 ! 給我十分鐘 聽完再拍照

對不起,對不起…,一時失控;其實濕婆也是舞蹈之神;祂高興時會跳舞、悲傷會跳舞、只要想跳時也會跳(可以了解為什麼印度人那麼喜歡跳舞了嗎?),因為是神,在教徒眼中,這舞蹈形態表現的 Nataraja 舉手、投足間都有其特別的象徵意義;因為祂是跳著名為 ”宇宙之舞 ”的舞碼,代表著榮耀與宇宙永恆不朽的轉動;也象徵著濕婆五個特性:創造、毀滅、保護、消除無知與束縛、使靈魂得到解脫。

圖 山壁上的 Nataraja

圖 應該有 18 隻手臂 ( 石雕中還有濕婆兒子象神甘尼許、座騎 難敵 )

山壁上的 Nataraja 有18 隻手臂(左、右各 9 隻),每隻手都擺出不同的姿勢,代表不同功能的手印,如此共可變換出81種不同舞姿(9*9=81);而能表現出 Nataraja 舞姿的多寡也成為巴達米當地導遊功力的考驗….。

圖 巴達米當地解說 Nataraja 的姿態涵義

影片  巴達米當地導遊示範 Nataraja

再往上走會先來到以印度教神祈:毗濕奴 Vishnu 為主角的二號石窟,二號石窟約建於6世紀後期,石窟面積小於先前參觀的一號石窟。既然是以 Vishnu 為主角,那羅摩衍那的史詩、毗濕奴十化身(Avatar)故事,必然是石窟內雕刻的主要內容,而當時人民的生活情境也穿插其中;二號窟中幾個必看的雕刻分別是:入口長廊左側的 Varaha 故事石雕(Avatar 故事中,Vishnu化身成野豬 Varaha 的情節)、入口長廊右側的 Vamana (或稱為 Trivikrama)故事石雕(Avatar 故事中,Vishnu 化身成侏儒 Vamana,三步跨越天地,因此拿回天界、人間統治權的故事)。

圖 石窟大柱頂的雕刻

圖 正面看是一位凝視著美女的小孩

圖 局部放大小孩表情

圖 看出來其實他是一隻猴子了嗎  ? ( 長尾巴 )

圖 工匠的技藝讓人佩服 --- 喝醉酒的女性

圖 應該常拉筋 才能舉這麼高吧 ?

圖 Avatar 故事中,Vishnu 化身成野豬 Varaha 的情節

圖 Vamana (或稱為 Trivikrama)故事石雕

圖 神殿地板上的棋盤雕刻

再往上走會來到三號石窟;三號石窟建於西元578年,是石窟群中最大的石窟,根據考古學家調查,當初是由 Kirtivarman I ( 556 - 597 ) 國王的弟弟 Mangalesha 鳩工興建,石窟內可以看到濕壁畫的痕跡,而石雕還是以毗濕奴 Vishnu 為主角,例如盤坐在巨蛇 Sesha 身上的 Vishnu,Avatar 中 Vishnu 化身成人獅 Narasimha、野豬 Varaha、侏儒 Vamana(Trivikrama)的情節。

圖 三號石窟長廊右側

圖 Vishnu 化身成人獅 Narasimha

圖 毗濕奴 石雕

圖 盤坐做在巨蛇 Sesha 身上的 Vishnu ( 三號石窟長廊 )

圖 Vamana (或稱為 Trivikrama)故事石雕 --- 三號石窟

圖 石頭紋路與色彩清晰可見

圖 石窟隱身在紅砂岩巨石山中

三號石窟精緻的雕刻手法與佈局,被學者公認:是表現第6世紀時期德干藝術(Deccan art)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不過也有此一說:此一石窟其實是當時王室借著雕像來隱喻國王自己的豐功偉業。

圖 毗濕奴十化身(Avatar)故事是石窟內雕刻的主要內容

圖 三號石窟岩壁上還留有查魯基亞王朝國王留下的碑文

圖 右上方為魔頭 ---- 三號石窟的 Vamana (或稱為 Trivikrama)故事石雕

圖 走到側面給他看清楚

圖 三號石窟是 第6世紀時期德干藝術(Deccan art)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圖 由對面遠眺石窟群

圖 四號石窟

繼續前行就來到最後一個石窟:四號石窟;石窟的建成比其他三座石窟晚了近100年;特別之處在於她是一座以耆那教(Jain)神祈為主角的石窟;所以四號石窟也被稱為 ”大雄 Mahavira 神殿 ” ;石窟中有著耆那教 Tirthankara Parshavnatha ”始祖”與創教教主大雄 Mahavira 的雕像(大雄是第24代始祖)。在以印度教為顯學的石窟群中可以容忍耆那教(Jain)能在此佔有一席之地,應該也是印度教徒長久以來一直認為:耆那教與佛教是由印度教衍生出的教派,都算是親兄弟,才有如此大方的待遇吧!

圖 四號石窟是以耆那教(Jain)神祈為主角的石窟

圖 耆那教 Tirthankara Parshavnatha 始祖雕像

圖 耆那教始祖雕像

圖 石窟內滿是耆那教始祖雕像

圖 局部特寫

圖 精細的雕工

圖 創教教主大雄 Mahavira 的雕像

參觀完石窟群,悠閒的站在石窟群前廣場上,遠眺巴達米城鎮與山下翠綠色的 Agastya 湖,伴隨著涼風感覺很舒服 …,忽然間此起彼落傳來劃破長空的驚叫聲,一看差點說不出話來,原來石窟隨處可見的哈努曼後代竟扮起響馬,公然輪流掠奪旅人的細軟,剽悍的程度讓人咋舌,如果神話故事是真的, Ilvala 和 Vatapi 姐弟也會自嘆技不如猴吧?!

圖 翠綠色的 Agastya 湖

圖 人猴之間

圖 手機借我看一下嘛!

圖 樂在其中

圖 這裡牠最大

影片 遠眺巴達米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rmony&aid=5253362

 回應文章

niki在斯里蘭卡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你好厲害
2011/05/27 12:13
這些歷史都能記下來, 我都嘛右耳進左耳出,根本無法記任何東東
harmony(harmony) 於 2011-05-28 09:09 回覆:

過獎了...

我習慣 :

1.行前會參酌旅行社給的資料 , 並上網求教 Google 大神, 先做功課 .

2.現場我們帶了 2 對耳朵去 , 加上團友的數十對耳朵幫忙 , 領隊與當地服務人員的詳細解說

3. 回來後覺得有疑慮會請教團友或 Google 大神現身

所以還是得借助這些 " 幕後工作人員 " 無私的傾囊相授 ......

( 怎麼像在背誦得獎感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