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物一體】/ 科學禪定
2017/11/16 10:33:41瀏覽808|回應0|推薦27

【心物一體】/ 科學禪定

【心物一體】

佛經論述的根本概念就是心物一體。那麼,佛祖是如何表達“心物一體”的呢?在《金剛經》中佛祖表述為“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在《楞嚴經》中佛祖說“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即說明了“本心”包含虛空萬物,又言明瞭宇宙萬物所在亦是“本心”所在,即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但不是常熟“唯心主義”的概念)。
.

如何見悟到“心物一體”呢?簡單“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意指本心)。如何實踐佐證“心物一體”呢?更簡單,“心能轉物,即同如來”。非常簡單的回答,但卻是需要你非常不簡單的努力理解與證悟。所以各位需努力,一念到西方。所以,能夠觸摸到“心物一體”就是一切的一切了。
.

佛祖給我們指明了一條正確之路,讓我們跳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局限。讓我們通過從更高的層次去照悟、佐證到“心物一體”來開悟實相。
.

“開悟”或者說悟到“心物一體”有什麼用呢?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念而已。當然還有極為深刻的內容,我們要漸進的解析。在不斷趨近開悟的過程中,對禪定修習也會突飛猛進;控制生命機能也會如虎添翼。  
.

那麼,如何去領悟到“心物一體”呢?有兩個問題需要你不斷地做出思考。
.

1. 如果你承認心物是一體的話,你就不得不承認一滴水、一塊磚頭、隕石、星系都有生命,也都有意識——或者說有靈魂。可是你十分明確地知道這不可能,因為你很清楚:海水、石頭、清風、太陽沒有意識。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心物到底是如何一體的?
.

2. 當你接受心物一體的結果後,你就不得不接受“是物質呈現出心靈存在的,而心靈又反過來決定物質的存在”。而最終的問題是,物質是如何呈現出心靈存在的?心靈又是如何“創造出”物質的?這一問題的答案就是永恆,即是實相、如來本心。
.

“心物一體”,一個古老而新鮮的話題。之所以古老是因為人們一直在追尋其內在的答案。而新鮮的是,今天我們將以前所未有的科學思考模式去開悟,而不是以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去“以為”就是事物本身去開悟。比如,許許多多的人在研究“禪宗公案”時,都被“公案”按在了案子上,一輩子也沒有得到翻身!我所談論的不是一般意義上佛學思想,而是直指終極實相。
.

“心物一體”就是般若,就是實相,就是一切問題的答案。而照悟到“如何一體”——也就是五蘊是如何皆空的,就是開悟。
.

文.科學禪定
圖.性輪法師
.

【心物一體】相關佛經參考:

  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其中“受想行識”屬心法,心法與色法都與空不異,那麼從空的角度來說,心與物就是相互不異的,就是沒有什麼不同。《金剛經》說:“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經義明顯宣說了一切相不可得,眾生亦不可得,眾生的心當然不可得。又說:“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它是名為心。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非實有,它是人們假立的概念。
.

  2.《楞嚴經》:阿難七處徵心,“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此段文義似乎說明心物和合,心物一體。隨後經中又破除了這種和合關係,當然心物和合也不是心物一元論的旨意。經中說:“是心無體,則無所合。”經中否定了心可能存在的七個處所:1)心不在內,2)心不在外,3)心不潛在根中,4)心非開合明暗,5)心非隨所合處而有,6)心不在中間,7)心也不是一切無著。既然七處徵心皆不可得,又不可能否定覺知心的存在,本論成立,心周遍於一切時處。
.

  3.《楞伽經》:“大慧,彼於一切眾生界,心外無所見。”即是說,修行者可以證悟到一切眾生界均是自心現量,離心之外無所見。又說“受用建立身是眾生現識,於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受用即是世間各種現相,眾生以此資生建立身心性命。所受用的境界以及建立的身心性命,都是眾生業識的顯現,如同大海中現種種波浪。
.

  4.《大方廣佛華嚴經》:“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此偈頌明顯宣說了色、受、想、行、識五蘊及世間一切事物無不是心所造。因此說物與心二者一元是合理的。
.

  5.《瑜伽師地論》:“當知所餘色法自性,唯自種子之所隨逐,除大種色,由大種色二種種子所隨逐故,謂大種種子及造色種子,即此所立隨逐差別種子相續,隨其所應望所生法。”色法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大種各有識種,就是說由八識心的心識種子變現了地、水、火、風四大種,進而由心識的色法種子造種種色。心物一元符合唯識學的觀點。
.

  6.《大乘起信論》:“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此論更於一心安立一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

  7.《中論》:龍樹中觀徹底破除了四邊八戲論,建立遠離一切邊執的中道觀。如論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中觀是說一切法都遠離四邊八戲的,心物的對待並不成立。
.

  8.《辯中邊論》:“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此境實非有,境無故識無。”其中“識”是阿賴耶識,“義”是色聲香味觸五境義,“我”指有我執染污的末那識,“了”指具了別作用的前六識。這一頌是說唯一一個阿賴耶識顯現了似有的色等外境,似有的具眼根等的有情,具染污的末那識和其餘六識。所有這些境現並非真有,沒有境的原因,阿賴耶識也並非真有。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0877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