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聖城旅行記 --- 浪子「不」回頭
2010/01/01 00:04:57瀏覽1363|回應0|推薦28

(
伯善城及其廢墟遠處的山丘為 TEL 說明:在表面上所挖出來的是新約時代的古蹟舊約時代的文化還在此古蹟的下面)

我喜歡旅行,這是我的旅行遊記。第一站,以色列,伯善城 (Beit Shean)


有人說﹕「我又不是教徒,為什麼要去聖地?」其實,聖地並非是教徒們的專利品;聖地旅行,更是人人可去。只要你對人類文化、歷史、考古等有興趣的話,都可以去,也都應該去。

我並不是在「傳教」,當然也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裝模作樣、故弄姿勢。我只是本著「己所欲、施於人」的態度,說說我的經驗,分享給有興趣的朋友。

活的歷史
以我為例,在未到聖地旅行之前,偶爾讀到《聖經》描述的
大衛王所羅門王等的記載,我都認為那是「天方夜譚、童話故事」。然而,在一個難得的機會下,我到了聖地,我的想法瞬間改變。因為在那兒,我親眼目睹歷史在眼前復活。所羅門王的戰城「米吉多」(Megiddo)、1986年發現耶穌時代的船「伽利利古船」(The Ancient Galilee Boat)、耶穌受難走過的路跡、衪行神蹟的地方。聖地簡直就是一本「活聖經」,一本重現在我眼前的「人類歷史」。

都市的興衰輪迴
「跟著水走」與「巡迴輪替」,是兩個觀察聖城歷史的重要關鍵。不論「神六日之內造萬物」、或「盤古開天闢地」、或由「石頭爆破而來」,世界自有人類以來,都是「群居」,而能夠聚集人群的最大原動力,就是「水源」。



(
羅馬時代的公共廁所。說明:上面一條像是引水溝,引水沖洗。如何站、蹲、坐?我無從考據,請讀者想像吧!下方一塊塊石頭充當坐椅。上面引水道的下側石塊坐板的後面,也是一道排水溝(相片上看不見),溝中有水,將排泄物沖掉。有趣吧!下一張相片是很好的說明。)


(這張相片來自
Israel Nature and National Parks Protection Authority。說明:廁所的坐板,約有40個座位,在坐板的下面及前面都有小水道,有水在流動。)

只要有水源的地方,人們就開始聚集一起生活,成為小部落、小村,最後形成小鎮、小城市。這是聖地城市生命的開始。聚集了人群的城市,經過疾病、天災(大地震)、人禍(戰爭),久而久之就在某個大災難中,全面毀滅人死了、走了,建築物倒了、埋入沙塵。然後再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風吹、雨淋、塵土的鍛煉,漸漸地廢墟被埋入土中,整個城市完全消失在地面上。歷史逐漸忘了曾經有人群居這塊地上


(
除五塊整齊方形石塊外,偌大街市呈現靜止 In Situ 狀況。說明:In Situ是拉丁字,意思是原來的狀況,沒有經過移動改變過)

然而,有
 「水源」的地方,終歸還是有「水源」。新的人群,又開始聚集在同一個「水源」地方。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


(公元749年毀埋於地震的街市遺跡,歷史鏡頭,瞬間靜止 In-Situ 狀況。)

歷史堆疊出來的「
TEL

在新的時代,新的人群,在舊城市廢墟上,帶入新的文化,這個新文化當然有別於被埋掉的舊文化,形成一個新文化城市。毀滅消失的文化、城市,有了「再生」。


(屋頂下為羅馬時代公共浴室,石柱處為市集廣場。說明:(1973 年DVD版本,外景全在以色列境內古蹟拍攝。)
DVD 2000 年版本,整片均在舞臺上拍攝。(TH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 TRACK ALBUM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rsslee&aid=354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