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25 13:29:45瀏覽934|回應7|推薦14 | |
从《剑桥中国史》看所谓“台湾奇迹”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五篇 分离的省份
1945年10月25日,国民党将军陈仪在台北接受日本投降,并出任台湾省主席。他控制的这个地区,其历史与中国其他地区差别甚大。中国人在台湾定居较晚,是在16世纪和16世纪以后,当时一些福建人移居台湾。1895年,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①日本人统治台湾的50年期间台湾物质条件与台湾人民态度的诸多变化,对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台湾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日本人早期的主要目标,是在这个偶有反抗精神的民族中建立法律和秩序。日本人首先采取军事行动,随后建立广泛的警察机构和行政、法律制度,以保障台湾社会的和平与安定。日本统治者非常严厉,有时甚至是独裁,但他们在台湾创造了一种有助于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环境。这种情况与20世纪前叶中国大陆由于内战、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日本军事入侵而形成的局势截然不同。
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日本帝国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台湾人民。但是,其发展过程却使台湾人民的生活稳步提高。到1945年,台湾人民的生活条件比中国大陆一般人的生活水平要高得多。例如:30年代初期,台湾拥有2857英里铁路,而整个中国大陆只有9400英里。台湾的发电量与整个中国大陆的发电量几乎相等。①日 本人大大改善了台湾的公共卫生条件,扩大了初等教育,修建港口与公路,并开始建立工业基地。他们通过土地勘察、明确土地所有权,革除了大规模逃避土地税的 旧习,从而理顺了公共财政,并为后来国民党政府实施土地改革奠定了基础。日本人通过扩大灌溉设施、引进新的耕作技术、组织农业协会,使农业生产有了大幅度 的增长。
台湾人虽然为他们在日本统治下取得的物质成果感到高兴,但对日本人把他们当作二等公民极为不满。台湾政府所有的高级职位,以及行政、管理、技术等部门的高级职务均控制在日本人手里。台湾人中能够受到小学以上教育的几近于无。②台湾活动分子为争取在台成立代表政府,并在日本国会中增设台湾代表,进行了长期斗争,但直到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为止收效甚微。一些日本自由主义人士同情台湾争取政治代表权的愿望,但是,日本统治集团的主流认为只有当台湾人在语言、文化和对天皇的 忠诚等方面完全被日本人同化时,才能给台湾人以同等的政治权利。极端的日本民族主义者则断然拒绝这些殖民地的臣民可能被同化并且成为真正的日本人的看法。
台湾的经济发展是过去30年里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这是人们公认的事实。其发展之快,是由诸多不寻常的因素结合而形成的:日本人遗留下来的比较发达的基础结构;拥有成千上万的来自中国的训练有素、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商人和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前15年获得的大量的美国经济援助;政治稳定;上层官员愿意听从专家的意见。进入80年代,台湾已接近发达国家的地位,其人均生活水平在亚洲名列前茅,其经济发展成果已使广大台湾人民普遍地得到益处。
50年代末,台湾中华民国的前景比10年前大有改善,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没有国际支持、 面临崩溃的、被围困的逃亡政府。它同美国有正式的防御条约,得到大量的美国军、经援助。在美国的帮助下,台湾保留了其在联合国的地位,建交国家比中华人民 共和国还多。台湾虽然对美依赖甚深,但却不是美外交政策的被动工具;台湾利用50年代的冷战气候,通过外交活动,在美国拥有巨大的影响。它雇佣美国公共关 系机构来宣传它的事业。“院外援华集团”系由死心塌地反共的出版界人士、商人、国会议员组成,它不断强调支持反共的台湾作为反对中苏集团的全球斗争中的重 要成员。台湾在华盛顿官僚中也有赞助者。这些官僚与不断增加的对台军、经援助计划有利害关系。
台湾的条件在许多方面有利于国民党重整河山。台湾幅员小,日本人为其修建了许多铁路、 公路和电站。农业高度发达。经济虽在二次大战期间遭到破坏,但已很快恢复。文化教育程度远远高于大陆。台湾社会秩序井然,组织良好,没有盗匪和军阀部队的 骚扰,也不像大陆大部地区那样经常遭灾。共产党地下势力不大,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的工作比大陆任何一个省都要容易得多。1946至1950年期间,200万难民逃到台湾,加重了台湾的负担。但是,难民中有数以千计的训练有素和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和高级官员,他们填补了遣返回国的日本人留下的空缺。这些日本人曾占据了台湾所有重要职位。
蒋介石重新出任总统时,对政治稳定最严重的威胁除了共产党之外,就是来自大陆的200 万难民与600万台湾本地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台湾人虽然讲中国方言,并保持着他们来自大陆的祖先传下来的中国文化传统,但是,日本人50年的统治使他们养 成了一种不同于新来的大陆人的意识。他们会说日语,有人在日本留过学。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日本音乐、报刊、电影和其他民间文化的影响。台湾人曾希望自 己在管理台湾方面比日本统治时期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但他们看到日本人撤走后遗留下来的位子被大陆人占据了,而许多大陆人只顾没收日本财产中饱和私囊,对建 立公正有效的省政府不感兴趣。对此,台湾人感到沮丧。
当蒋介石1950年重新出任总统时,台湾的经济由于受到一系列打击,十分脆弱。①在 日本统治下,台湾经济是外向型经济。1937年出口占其生产的44%,主要是加工食品,几乎全部输往日本。二次大战结束时,台湾受台日航线中断的影响,农 业生产下降到1939年水平的一半。台湾工业的3/4、发电厂的2/3、交通网的50%均被美国轰炸机炸瘫。由于美国驻日本占领当局的命令,台湾失去了在 日本的传统市场,因此转而与中国大陆发展经济关系。但是,到1948年,台湾对遭受战乱困扰的中国大陆的贸易仅达台湾战前外贸额的1/4。1949年上海 陷落,台湾失去了大陆市场,因此不得不寻找新的出口市场。1949年台湾当局发行新币,以黄金和外汇为十足准备,并与美元挂钩,而同大陆国民党货币脱离关 系。然而通货继续膨胀,因为台湾银行为满足极为巨大的军费开支而印发纸币。此外,台湾物价从1946年起平均每年上涨一倍,1949至1950年度则上涨 500%。
台湾经济尽管在40年代发生了金融危机,并遭到严重损失,但仍拥有很好的 基础,到50年代又得以复苏和发展。台湾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拥有人力资源。从亚洲标准来看,台湾公共卫生条件良好,人民教育程度高,农民技术好、生产 力高,同时还有一支小而精的工人队伍。30年代,日本人即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为了日本市场的需要,除在台发展食品加工业外,还发展其他工业,建立 了纺织厂、自行车厂、水泥厂、化工厂、纸浆与造纸厂、化肥厂、炼油厂、铝厂和钢铁厂等。中国大陆逃台难民中有许多管理人员、工程师和技术员,取代了约3万 离台返日的日本人的职位。电站、铁路和公路建设适当,一旦被战争破坏的部分得以修复,即能支援农业和工业重新发展。 到1950年,工农业发展势头明显见好。工业与农业分别于1951年和 1952年达到战前最高生产水平。美国决定保护台湾的安全起了稳定人心的作用;台湾当局采取了限制金融的措施;从1951年开始,大量美援商品抵台。由于 这些因素,通货膨胀才有可能得到控制。到1953年消费物价指数的增长已降到19%,1954至1960年期间年均在9%以下。
与此同时,美国与台湾之间大量具有实际价值的关系也在四下辐射。整个60 年代里,美国继续向台提供军援,至60年代中期总额已超过30亿美元。朝鲜战争中使用过的F-86战斗机已由F-100、 F-104和F-5战斗机所取代。中华民国获得了C-119运输机,并获得特许与贝尔直升机制造公司联合生产军用直升机。奈克—大力神和隼式导弹加强了台 湾的防空能力。台湾还得到了新型驱逐舰和登陆艇,增强了其向沿海岛屿运送补给的能力。更多的坦克和榴弹炮也已运抵台湾。台湾还发展了军工生产,到60年代 末已能生产M-14步枪、机枪、炮弹、迫击炮以及其他军事装备。数千名军人曾到美国受训。 台湾60 年代的10年是经济全面突飞猛进的10年。人均收入增长率从50年代的年均2.7%,猛升至60年代的5.8%。工业品出口的增长是高速度发展的主要原 因,导致了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农业生产从1960年占国内生产净值的33%降至1970年的18%,而工业生产从25%升至35%。工业生产中,国营部 分所占比重从1960年的48%降至1970年的28%。而同期私营部分由52%升至72%。对外贸易从1960年的4.61亿美元猛增至1970年的 30亿美元。工业产品在外贸中所占比例从1960年的32%跃升为1970年的79%。
台湾在利用进口原料通过劳动密集型工业生产商品,促使出口迅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度发展,这决不是哪一个原因造成的,而是政治稳定,一贯强调发展50年代开创的农村经济、采取促进出口的外汇、金融与财政新措施等诸多因素结合的结果。 60年代工业生产年增长率为20%,为50年代的两倍。其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木制品、 皮革制品和纸制品,是当时台湾出口活动中的尖刀商品。在60年代后半期,电子器材地位上升,外国制造商开始在台湾建厂,利用台湾廉价的受过简单训练的劳动 力为他们的制成品生产部件,运到其他地区组装。台湾建立了出口加工区,可免税进口原料,由台湾劳动力加工而后出口。这进一步促进了外商在台湾设厂的积极 性。
美国在1965 年逐步结束了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从1951年起美共向台提供了14亿美元的经援。台湾已能在经济上自立。美国官员宣称台湾是从美国经援计划“毕业”的第一 个发展中国家,并以此而自豪。美国实业家认为台湾是一个宜于投资的地方,到1968年底,23家美国企业在其台湾的工厂中雇用了2.2万多中国雇员。两家 美国银行在台湾设立了分行。数以百计的美国牧师,因被拒绝进入中国大陆而定居于台湾。美国的大学同台湾的大学建立了各种交流关系,每年美国大学都招收数千 名台湾毕业生。
随着60 年代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在教育、都市化和劳动力组合方面,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中国人的教育程度长期以来与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有关。他们习惯为自己 的孩子——特别是男孩,谋求最好的教育。在台湾,早在1950年,相当数量的女孩也接受教育。当对,女生占小学人数的1/3以上,占中学人数的1/4。但 在大专院校中,仅占11%左右。到1960年,女生人数的比例在小学上升到将近50%,中学上升到34%,高等学府上升到23%。在60年代,由于收入增 加,父母竭力为自己的孩子谋求更多的教育。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970年,接受基础教育的人口比例略有下降,但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却成倍增 长。文盲在6岁以上人口中的比例从27.1%下降到14.7%。女生人数在中学生中的比例达44%,在大学生中的比例达36%。1968年,免费教育从6 年延长到9年,这是中学入学人数增加的原因之一。
大学毕业生大批聚集美国进行深造,每年去美人数平均为2000 至3000人。其中很多人在美国定居不归,因为在60年代,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才,特别在理工科方面的人才,在美国就业的机会很多。这个时期赴美国留 学的人,仅有约5%回归台湾。这种“人才外流”利 弊都有。它使台湾失去了政府花了大量投资培养出来的人才。但另一方面,台湾不可能吸收这样大批受过高等教 育的人才,使他们都能在自己所学专业的岗位上工作。一群受过高等教育而又未充分就业,并且不满现状的过剩的年轻人,可能制造政治问题。去美国留学,使台湾 的许多优秀大学生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而不是像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生那样,把精力转向搞政治骚动。而且,在美国受过良好训练的中国人日益众多,是个人才 库,他们同在台湾的家庭仍保持着联系,当台湾的工业和科研进一步发展后,他们仍可回台工作。
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后不久,美国进出口银行总裁即去台湾,向当地的公私项目提供长期信贷。到1975 年,该行在台湾的贷款和信贷保证已将近20亿美元,是该行除在巴西之外投放资金最多的地区。1973年,美国在台北成立贸易中心。美国私人投资继续涌入台 湾。1972至1975年,加入台北“美国商会”的美国公司从60个增至200个。从1971至1978年,台湾从美国的进口总值增长6倍,向美国的出口 增长5倍。1978年,美台双向贸易额达74亿美元,而美中贸易额当时才11亿美元。
————————————————————————————————— 这些都是《剑桥中国史》原文节录,一字未改。还有人相信“1949年解放时海峡两岸基础相当,台湾发生经济奇迹、土共倒行逆施民不聊生”吗?
旧中国时仅3.6万平方公里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铁路长度等于中国1/4强,发电量甚至一度相当全中国(大陆)总量。当大陆绝大多数人口是文盲时,台湾多数人已识字。今天海峡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比,和1949年比较,中共统治下的大陆是相对进步还是退步?
有趣的是,其中台湾经济发展的阶段,很多时候和约25-30年后的大陆类似:初期都依赖廉价劳力、出口加工;留学生归国比例极低(比大陆8、90年代更低);仰赖外资和海外市场,设立出口加工区。今天许多台湾媒体竟完全忘记自己的过去,嘲笑中国大陆只会利用廉价劳力、曾有留学生不愿归国等等,他们究竟是不是台湾人?怎么对自己的过往一无所知。
《剑桥中国史》明白指出,所谓“台湾奇迹”源自: 其发展之快,是由诸多不寻常的因素结合而形成的:日本人遗留下来的比较发达的基础结构;拥有成千上万的来自中国的训练有素、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商人和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前15年获得的大量的美国经济援助;政治稳定;上层官员愿意听从专家的意见。 无非是
1, 日本殖民统治时代大量投资遗留的基础 2, 1949年抵台外省人才的贡献 3, 美国大量援助和完全开放市场、投资、留学 4, 两蒋“独裁统治”稳定了社会 5, 精英治国
其中多数都是外在因素:基本仰赖日本殖民遗留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与产业结构;美国为将台湾打造为“反共橱窗”提供的援助和(更重要的)市场、投资、技术;外加大批来自大陆的人才和转移财富。
1945年中华民国“光复台湾”后,不敢将通胀严重,已没有价值的法币、金圆券用于台湾。在台湾另发行不同的货币“台币”,从这里就能看出,当年两岸差距实在大的惊人,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实行“一国两制”来管理台湾。
在如此多优势下,依附美日的台湾(中华民国)铁路长度从相当全中国1/4到今天几十分之一;人均发电量从大陆七八十倍到今天约2.5倍。人均GDP从1949年相当于大陆3.5倍(购买力平价,市场汇率还会高很多)到2015年约大陆的2.6倍。(市场汇率,估)
独台们认定“中华民国抗战后非常富庶,毛泽东倒行逆施使大陆一穷二白”。《剑桥中国史》是不是在说假话?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