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台宗智顗大師
2019/07/31 09:28:12瀏覽304|回應0|推薦0

台州地處浙東海隅,風景秀麗。秦漢時期,這一帶“荒茅未開”,人煙稀少。“晉時闔郡僅萬餘戶”。東晉大文學家孫綽寫了著名的《天台山賦》,稱台山“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瓌富,盡人神之壯麗”,從此,天台山的名聲,才開始傳揚開來。

六朝以來,不少名僧來此隱居,傳經說法,廣收僧徒,對於當時台州文化的開發和擴大天台山在國內的影響,具有相當大的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陳代名僧智顗。

智顗(538-597),俗姓陳,字德安,穎川(河南許昌)人,後遷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出身南朝士族,其父在梁元帝時,曾官益陽候。他十八歲在湘州果願寺出家。

二十三歲至光州大蘇山拜慧思為師,常代慧思講經,成為慧思法嗣。三十歲時,辭師到金陵瓦官寺說法,博得官員和僧眾的敬仰,名聲很大。575年(陳宣帝太建七年),他率徒入天台山,在佛隴峰南的銀地嶺上,建草庵講經說法。

智顗是一位政治活動能力很強的宗教領袖。他教育僧徒要忠於朝廷,宣傳“五戒……對五常”,並經常為“國運”祈禱,因而深得封建王朝的器重。577年(太建九年),宣帝詔令“割始豐(今天台)縣‘調’(指上調的賦稅)以充眾費”。他在天台山講經時,僧徒大盛。

585年(至德三年),他應陳後主之詔請,回金陵講授《大論》、《法華經》等。陳後主親自到寺聽講,並和大臣“起拜慇勤”。隋滅陳後,他遍游長江中游各地,講經說法。

590年(隋開皇十年),隋文帝下詔向他問候,要他“以同朕心“。接著,晉王楊廣迎他為師,賜號“智者”,故有“智者大師”之稱。

以後,他又回到天台山,一面繼續講經說法,一面主持建造寺院。據《天台山全志》記載,他先後“居台山二十二年,建道場十二所”。

597年(開皇十七年)十一月,智顗應晉王楊廣的詔請,離山北上,行至新昌大佛寺,“端坐入滅”,終年六十歲。

弟子們把他的骨灰帶回天台佛隴山,建塔院安放。智顗生前曾想在風景秀麗的天台山麓,再造一座大寺,宿願未及實現。

晉王楊廣得知,於第二年派遣司馬王弘,按智顗生前親自描繪的藍圖,在天台五峰山麓,建造了一座規模很大的寺院,名“天台寺”。

605年(隋煬帝大業元年),又因僧眾之請,以“寺若成,國即清”之意,賜名“國清寺”。從此,天台國清寺便成了中國佛教天台宗的總道場。天台山也成了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

智顗對陳、隋統治者的沉溺聲色和當時腐朽的社會風氣,是不滿的。他所倡導的天台宗(又稱法華宗)的教義,是先把客觀世界歸結為“名”、“色”二法(佛家認為一切的事物和道理都叫法)。

所謂“色“,是指有形質的能使人感觸到的東西。他說”色“有十四種:即四大(地、水、風、火),五根(指眼、耳、鼻、舌、身五種器官),五塵(指聲、色、香、味、觸五種感覺對象)。這十四色法,都是依存於“名”。

所謂“名”,類似我們說的意識。他認為“名”和“色”的關係,“名”是無形物質,而有能緣之用,即有知覺的作用;而“色”則是有形物質,卻無知覺之用。所以應當把“色”看作是意識思維所構成的假象。他教導他的信徒應當遠聲色,驅假象。

智顓還認為:為了達到遠聲色、驅假象的目的,應當由“心”向其本源作自我復歸。這種向“心源”復歸,即由人的主觀精神作自我認識的修養功夫,叫做“止觀”。

”是掃除妄念,專心一境;“”是在“止”的基礎上發生智慧,辨清事理。通過“止觀”,“悟”到“性空”而成佛。他特別重視“止觀”這種修行法門。

智顗一生講經,留下不少著作,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他講述,經弟子灌頂筆錄整理成的、號稱天台宗三大部的《妙法蓮華經玄義》、《妙法蓮華經文句》和《摩訶止觀》各十捲。

此外,還有《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淨名經疏》、《法界次第章》、《維摩經玄疏》、《四教義》等等。在這些著作中他繼承和發展了龍樹、慧思的思想,對傳統的佛教經典和當時流行的各派佛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批判,進一步發揚了天台宗的教義。

753年(唐天寶十二年,日孝謙女皇天平勝寶五年)十月,唐高僧鑑真自揚州東渡日本。他把帶去的許多天台宗重要經籍,如《天台止觀》,《法門玄義文句》、《四教義》《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六妙門》等,介紹到日本。

由於天台宗教義說理透徹,切實易行,善男信女們樂於接受,很快在日本廣泛流傳開來。隨後,日本天皇又派高僧最澄到天台山國清寺進一步研習天台宗教義,從而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間的友誼。這種友好往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28308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