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閒雲書齋國學論文集》文選── 孟荀性論之本旨及其在治道上之意義(一)
2013/11/15 21:10:56瀏覽262|回應0|推薦1

 

閒雲書齋國學論文集》文選──


孟荀性論之本旨及其在治道上之意義(一)

 

◎吳碧玲.著



大綱:

一、前言

二、儒家基本政治理想與所立基之政治架構

(一)治人者的「君子」

(二)治於人者的「小人」

三、孟荀性說之本旨

(一)性善之說是為啟發士君子而立者

(二)性惡之說是為治理庶民而立者

四、結論

 

……………………………………………

 

一、前言

 

「性善」「性惡」之說,自孟荀以下,便成為千古之爭,學者論之蓋亦夥矣。或以「性」、「欲」;或以「性」、「情」;或以「本質」、「事實」;或以「心理學」、「動物性」;或以「先驗論」、「經驗論」(註一);乃至以「人之特性」及「自然主義」(註二)等相反兩面之說來涵攝孟荀性說之異。眾說紛紜,不一而足。然皆無法圓滿解說「性善」「性惡」說所產生的邏輯思辨上的糾結與難題(註三)。

 

迨龍師宇純之〈荀子思想研究〉一文出,指出孟荀論性,乃「淑世的精神多於學術的意義」,學者不宜「斤斤於哲學邏輯的觀點衡量品評」(註四),始破一切以純學術立場論孟荀性說之迷障。龍師更於文中,反覆闡明孟荀性說「表面上排斥,實際可以互容」之觀點,以及「性惡乃是為隆禮而發,出發點不在性本身,而在聖王禮義;不在性之果為惡,而在聖王禮義之不可無」此一荀子思想之大旨(註五);精闢詳贍,而孟荀性說之異所產生的種種疑難亦為之澄清與辨明。

 

龍師之說既已辨明孟荀性說於學術觀點上之疑議,故本文於此,不再贅言,而逕將個人見解提出,庶幾於性善性惡之說有更清楚之了解與掌握。

 

誠如龍師所言,孟荀「淑世的精神多於學術的意義」、「性惡說本是有為而說,其出發點並不在『性』本身」(註六)。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者,皆不外乎淑世與政治也,故探討孟荀性說之異,亦自不應「斷章取義」,將性說抽離出其整部著作及其學說所以然之淑世理想也。淑世自不離政治,故本文探討性善性惡之說,乃就其立說所用之語彙與政治架構之關係,以說明其性說之實質意義。

 

所謂政治架構,簡言之,即孟子所謂「治人者」與「治於人者」(滕文公上),此即「君子」與「小人」(地位義)之分,此亦是本文所要闡述之孟荀性善性惡說之實義的綱要。

 

蓋古者,知識掌握於貴族,庶民是無知的,只知有人欲,而不知有仁義,故易為惡。受教育的士君子(統治階層)便負有教化百姓的責任。至戰國時代,士之道德意識漸趨薄弱,故孟子以性善仁義之說而啟發之,使之有以持養以教化庶民百姓也。而荀子性惡說之本旨,則係針對「有待君子以治」之庶民百姓而發,使「治人者」之士君子有以正視而治之也。此為本文欲闡明之大旨。詳論於下。

 

二、儒家基本政治理想與所立基之政治架構

 

蓋孟荀皆屬儒家,其性說雖異,論治道亦稍殊(孟倡仁義,荀重禮義),然其於儒家之基本政治理想,殆無二致。故於此先簡述儒家之基本政治理想。

 

周代的封建社會,大別為國君(含周天子)、士大夫、庶人與奴隸四個階層(註七)。雖說春秋之季,戰國之時,階級制度廢除,貴賤漸泯(註八),在政治的基本架構上,要亦不出孟子所言的「治人者」與「治於人者」之基本模式;前者即所謂「君子」,後者即「小人」(地位義)。

 

(一)治人者的「君子」

封建社會,采邑領主稱大夫,稱主,稱君,又稱為「君子」(註九);而「士」以上的貴族亦為「君子」(註十)。「士」的身分,是最底層的貴族,是介於大夫與庶民之間的階級(註十一),也是指特別受教育的人(註十二)。在孔子時代,已成為知識份子的通稱(註十三),而孔子本身亦出身於「士」之階級(註十四)。故「君子」之身分,在封建社會的階層中,泛指一般在上位之人,或包含「士」之貴族,亦即是「治人者」之階級。

 

士君子之階級既負有「治人」之使命,則其治道如何,遂成為嚴肅之學問。觀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乃至《荀子》,諸儒家思想所論,莫不以「修身」(註十五)為平治天下之根本。孔孟荀聖賢所發,莫不針對負有平天下之責的「士君子」而言。如《大學》首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即是對「治人者」之士君子而立言的。孔子:「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孟子:「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志於仁而已。」(告子下);以及謂「士尚志,仁義而已。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盡心上)等──凡此皆為「士君子」而發。質言之,儒家思想皆為教育「士君子」而為言者,非為庶民百姓而為言者也。

 

儒家淑世理想與政治理想的「主體」,即在於士君子;而其實現之道,即《大學》所揭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具體主張,則是孔子所說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注重修身之「德化」及「禮制法度」之施行。若不然,「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免而無恥」(論語‧為政)。故朱熹〈大學章句序〉言:「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凡此,皆在於說明一個政治前提:受教育的士君子,有責任「治而教化」沒有受教育的無知百姓。

 

(二)治於人者的「小人」


治於人者的「小人」,實包含平民和奴隸(註十六),而一般逕稱為「民」。儒家著作中,對「民」的敘述如下:

 

孔子:「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論語‧為政)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

 

此條朱注:「民可使之由於是理之當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程子曰: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爾。」

 

《孟子》書中論述較多,其要如下:

 

〈梁惠王上〉:「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梁惠王上〉:「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梁惠王上〉:「無產而有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產,因無心。茍無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

〈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穡,……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

〈離婁下〉:「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盡心上〉:「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以上,皆說明「庶人」、「凡民」等之「治於人」者,是無知的,只知飽食煖衣,而不知仁義道德,易於為惡,而必待於「聖人」或「士君子」之仁德教化與禮義之治,乃能為善。故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而負有「治人」使命的士君子,亦自必有道德意識(尚志)而勉於修身進德之學也,而其終極理想,則是「聖王之治」。

 

以上儒家之政治理想與政治架構,簡言之,即由「治人者」之君子,修身成德以治理、教化未受教育、無知而「近於禽獸」之庶民百姓──本此以論孟荀性善性惡說之本旨實義。


(待續)

 

…………………………………………………………………………………………

 

──本文摘自《閒雲書齋國學論文集》。著作權所有。


 

閒雲書齋國學論文集/吳碧玲.著

2011年(民國1001223日出版

(本書獲台大、臺師大等多所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圖書館收藏)

書介詳見:

http://blog.yam.com/tztzai/article/45937646


…………………………………………………………………………………………

 

閒雲書齋國學論文集》文選──

〈孟荀性論之本旨及其在治道上之意義〉


(一)http://blog.udn.com/TztzaiMaster/9489189

(二)http://blog.udn.com/TztzaiMaster/9493568

(三)http://blog.udn.com/TztzaiMaster/9494259

(四)http://blog.udn.com/TztzaiMaster/9494363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