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12 04:53:10瀏覽4074|回應10|推薦58 | |
昨天讀 Blue Phoenix 寫的文章《我為什麼嫁給外國人》 http://blog.udn.com/fanciatang/7840162,覺得很有趣,就忍不住想寫篇迴響的文章。她引用的那篇網路文章《外國人眼中的台灣女人》,姑且不論譯文中是否有錯誤,我倒覺得這篇文章翻譯得蠻生動的,可讀性佳,娛樂效果很不錯,作者在抱怨之餘,可能有誇大搞笑的成分,台灣女性同胞大可不用急著對號入座。 就統計學來說,全球有七十幾億人,台灣只有兩千三百萬左右,扣除同性、太老、太小和已婚的,剩下單身適婚的對象並不多,要找到合意的更是少之又少,男人娶外國配偶的很多,女人嫁外國人的也不少。我哥哥和表弟都是娶越南女子為妻,可惜我媽媽和我舅舅對外配有點偏見,最不滿的還是她們老往娘家送錢。她們如此孝順值得敬佩,不過拿太多錢回去,得罪夫家,反而不值,畢竟她們住在夫家,要看公婆的臉色過活也很辛苦。 那位美國男人眼中的台灣女人指的似乎是某一個特定族群,比方說常跑夜店,或是愛玩樂的女生,跟普遍的女性族群有很大的差異。這篇文章讀起來”笑果”不錯,當作娛樂文章看看就好,不必太認真。之所以變成廣泛討論的話題,恐怕是因為大家愛聊八卦,反正閒著沒事幹,有個話題來閒嗑牙,也好打發無聊時光。 我們一般人終其一生,活動的範圍都很小,通常都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認識的人也大都侷限在我們經常出入的狹小空間內,以致眼界變小,把過往經歷所造成的偏見誤以為是事實真相,只有少數人活動範圍遍布五大洲。認識的人多了之後,自然就能打開自己的眼界和心胸。若不能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多讀書和報章雜誌,也能增長見識。多學會一種外文,多打開一道門戶,個人的體驗和領悟就會改變許多。 那位美國人認為台灣女人腦袋空空又膚淺,但我見過很多聰明的女強人,可惜他見不到。藝術、文學、音樂、經濟和哲學正好是我最喜歡的話題,甚至還嫁了一個古典音樂家,若我不懂一點古典樂,我先生每天都在講音樂的事情,我們要怎麼溝通?彼此也會受不了。畢竟那篇文章的作者只是億萬個外國人中的一個,他的意見不代表多數外國人的看法。而且英文流利的女大學生,大多在家忙著用功讀書寫作業,年輕的女助理教授忙著寫論文升等,愛讀書的女生很多都不喜歡喝酒玩樂,寧願在家看書,頂多三五好友小聚,也都不喜歡流連夜店,所以那些常跑夜店的外國人自然是遇不到這樣的女生了。
以前我在卡通公司上班時,公司內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和美國好萊塢的導演、製片,大多是男的,有些還是單身的帥哥,可是我看有位帥哥想追一位漂亮的櫃檯小姐,也有吃癟的時候。這位櫃台小姐覺得外國帥哥不可靠,不是她心目中的如意郎君。其實有些女人對外國男性都有偏見,除非他們能證明自己的清白,否則我們總覺得他們不是專情可靠的丈夫人選。
我曾在卡通公司擔任翻譯,幫美國導演和台灣導演居中協調。我負責口譯的那位美國導演相當自大,自認才華橫溢,台灣導演卻覺得他畫筆功夫不好,卻老是要挑毛病,讓台灣導演和導演助理不勝其煩。台灣導演還對我說:「拜託妳陪他去吃午餐,吃得越久越好,最好不要回來。」即使我是領薪水的口譯,我也不想陪他吃飯,我跟這種自大狂話不投機,他卻常常邀我吃晚餐,說要請我吃泰國餐廳什麼的。邀了幾十次,還說他很想娶像我這種「漂亮又聰明」的女生,可惜我就是對他不感興趣。多次拒絕他的邀約,總推說我吃素不方便外食,或我對結婚不感興趣等等。 古人說結婚對象要門當戶對較好,以現代人的說法,應該是指跟自己層次相當,價值觀相似的人。個人的經歷會影響我們的眼界、心胸、價值觀和性格。兩人的性格也會自然形成一種相處的模式,共同創造出生活的環境。諸如買房子的地點、結識的友人、日常飲食、使用的器具等等……這些細節都是婚後共同生活很重要的因素。職業、經濟、談吐、禮節和包容心也是構成彼此是否能和諧相處的要素。如果繳不起房貸,買不起食物,付不出水電瓦斯費,每天得為帳單操煩,要和諧相處必定很困難。很多愛情都經不起這樣的磨難,也難怪許多男女都想找有經濟基礎的結婚對象,尤其是女性,更不想嫁一個要靠她養的男人。這是貪財嗎?我覺得這是生存的必要條件,長相反而在其次。
錢要賺多少才算夠多,那得看個人的生活習慣和健康條件。如果喜歡購買滿足虛榮心的奢侈品,再有錢的也不夠花;如果健康條件不佳,銀行再多存款也不夠付醫療費,身體差又不能工作,坐吃山空,遲早變成窮光蛋。所以不用嫁富豪,只要對方持續有收入,能夠維持生活,經濟小康就夠了。兩人如果感情好,逛夜市吃路邊攤,在家看電視、到公園散步,照樣過得很快樂。
至於我為什麼嫁給外國人?那是因為以我現在的心情,我覺得跟他在一起的生活很充實愉快,這樣的生活環境也比較適合我現在人生階段的心境。種菜種花能怡情養性,鄉下充滿森湖水樹的幽靜生活,很適合現在的我,左鄰右舍的人也都隨和好相處,這樣的日子再好不過。偶爾去聽他的音樂會,參加他朋友的聚會,婚喪喜慶的活動,感覺是一種自然又平和的生活;如果我嫁的是台灣人,可能就沒辦法過這樣的生活。其實我以前嫁過台灣人,可惜前夫不愛讀書、不會說英文、不擅長使用電腦,也不常出國,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生活領域,他都無法介入,無法了解,對事物的看法和見解也有很大的差異,自然會產生很大的隔閡,漸行漸遠。
昨天我去聽了一場音樂會,旁觀他們排練時的情形,讓我更能了解他工作的環境和心情。許多音樂家都是從小開始學音樂,有的五、六歲就開始學,我先生則是九歲開始,然後就這樣一輩子投注在音樂事業中,每天沉浸在音樂中。他們就像水中的魚兒,音樂對他們而言,就像水和魚的關係一樣,魚少了水就無法存活。全世界有多少人能如此執著、如此投入?我自己就換了好幾種職業,當然是自嘆不如。我甚至覺得,他們應該是生生世世投注在音樂中好幾輩子了,不然五歲的孩子,還懵懵懂懂,怎麼會有耐心苦練琴藝。而且,光是學一輩子難有成就,恐怕要學好幾輩子才能深入音樂中。
音樂有一種魔法,琴弦撥動心底深處的心弦時,會引起靈魂的悸動,有時連雞皮疙瘩都會冒起來,現場演奏就有這種強烈的震撼力。我昨天聽了莫扎特的〈費加洛婚禮序曲〉、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和孟德爾頌〈A大調第四交響曲,Op.90 Italian (意大利)〉。莫扎特的費加洛婚禮序曲強勁有力、震撼非凡,宛如驚滔駭浪,感覺像站在暴風雨中飄搖的船上;皇帝協奏曲時而像小橋流水,時而浪漫溫柔,時而又像瀑布俯衝而下,鋼琴的樂音時而溫潤如玉,時而鏗鏘有力,時而像情人的甜言蜜語、柔情似水。孟德爾頌第四交響曲背後的提琴宛如泣訴低語的老婦,管樂又像遠山中呼嘯的青年,氣勢磅礡。音樂經常會喚起我記憶中深遠的、無名的情緒,觸摸不著,卻又能讓人心有如風中的蘆葦般搖曳顫動。
音樂會的地點在麻州一個名叫Marion的海邊小鎮,許多有錢人在這裡有間夏季別墅。每年七月會舉辦為期一週的音樂會,邀請來自美國各地的音樂名家來演奏,有的音樂家來自佛羅里達州、匹茲堡、紐約……有一個甚至遠從洛杉磯的好萊塢飛過來表演。當地居民負責招待遠道而來的音樂家住宿,所以他們不用住旅館。據說這位來自好萊塢的首席法國號手過去十五年來,每年為七十~八十部電影配樂,很多電影裡都能聽到他的音樂。他為人隨和,還邀請我們有空去他家做客。這場每年一度的音樂會不收門票,純粹靠捐款,所幸在地有不少富裕的居民,讓音樂會能維持到今年第十七屆,我先生也在這裡演奏了十五年。
上次六月份時,我們去參加了一場婚禮,新郎是指揮家,新娘是小提琴家,婚禮在教堂進行,會中還有現場音樂演奏和專業歌手演唱歌劇名曲。婚禮過後,招待賓客的地點在他們的朋友家,參加的人大多是樂界人士或這對新人的親朋好友。截至目前為止,我在美國參加過兩場葬禮,一場婚禮,他們的儀禮模式對我而言很新鮮,電影中看過不少,實際親身體驗時感覺更深刻。觀察這些文化差異,婚喪習俗真的讓我增長了不少見識。我一直對不同的文化習俗,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生活的各種人物性格和觀念很感興趣。同樣是人,自然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因環境和教育背景不同,也會有許多相異之處。當然不只是對美國文化,我對歐洲、東南亞、印度和中東的文化也很感興趣,但因所處的環境關係,只能就近觀察,頂多涉略一二,無法深入研究。
對好奇心和求知欲強的人來說,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都有其迷人之處,我們也會選擇讓我們最感興趣的環境居住。不管是出國留學,還是移民,無非想換個環境,追求快樂的生活。如果周遭的人事物都引不起我們的求知欲時,或許就是該結識新朋友、學習新語言、變換新環境的時候了。人生數十年不長也不短,若是活得有如行屍走肉、麻木無感、對任何人事物都興致缺缺,那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
|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