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拜登政府擬在2022年發布《核姿態評估報告》,傳言可能一改過去立場轉而採納「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加上根據日媒報導,含美國前國防部長佩里在内的部分美國前官員與專家學者透過公開信,要求日本各政黨不要反對美國此舉。傳聞可信度並不低,但本質上均無礙於美國本身「隨時」使用核武的自由度,美國真正的目的是透過增加道德承諾,試探真正的核對手真實核武狀態,以及保留「引蛇出洞」的戰爭空間,絕不是為了「世界和平」。
事實是該議題討論多年,歐巴馬時代早有倡議,但一直到了年初,美國新上任的國防部副部長兼美國核武器政策主管凱瑟琳-希克斯明確表示,拜登當局拒絕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策。可見該政策是因時因地制宜的權宜策略,而非為了和平或某種道德高度非建立不可的政治教條,必須辨明。
討論「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能否真正落實作為美國軍事行為規範是毫無意義的,真相是「強者做他們想做的,弱者承受他們必須的承受的。」真正要了解的是在不考慮美國不履行承諾的情況下,討論美國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的内涵。
傳統意義上的內涵是擁核国家只會在敵人使用核武的情況下才會使用核武器反擊,而不在緊急危機前首先使用核武。也就是一種相互保證毀滅的「再保證」。
但該內涵同樣有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解釋空間,究竟何為核武的概念,在隨著各種小型化的小當量核武器問世後,有了各說各話的疑慮,而該原則是否適用於敵國以常規武器攻擊我準核武設施甚至是大型民生設施的狀況,同樣存在著難以釐清的思維。例如有敵國以彈道飛彈搭載常規彈藥,而非以洲際飛彈搭載核子彈藥攻擊美國核動力航空母艦,屆時是否在美國的保證範圍?也就是當傳聞中的「航母殺手」東風-21D和東風-26B朝著美國核動力航母攻擊時,美國會不啟動核武反擊嗎?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此倘若美國此次真的實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反而該讓人憂心原本被譏稱不可能使用彈道飛彈精準攻擊航母的軍事笑話,原來是真實可行的軍事手段。由此角度延伸,美國此舉一旦在內涵上有了不同於傳統意義的增加,恐怕是美國已設定未來幾年在西太平洋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增加,因此為了讓敵國在動武選擇上投鼠忌器而設下的障礙。
換言之,倘若美國補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內涵,台灣反而要擔心幾年內戰事發生的可能,否則美國根本不需為攻擊航母等於核報復劃定紅線。又反過來假設中國的航母殺手是可實戰化的武器,美國的作法等於要求中國自斷一手再來搏鬥,中國豈會照辦?
因此說穿了,該政策只是美國為了形成對可能的對手在戰爭的能力與意圖上,一種無形的制約,而不是為了避免戰爭。但如此操作反而可能使核戰爭意外爆發,因為互信不足的雙方,在情勢緊急下為了確保勝利可能,難保不會採取以戰止戰的攻擊策略,挑戰敵國的真實底線,期望一個都快輸掉戰爭的核國家,去遵守對方補充的戰爭遊戲規則可行嗎?答案可想而知。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