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健保砍價?透視藥價的真相(李伯璋)
2019/03/22 18:21:18瀏覽628|回應0|推薦9

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

近日有藥廠聲稱健保連年調整藥價,導致健保核價不敷成本,擬停止供貨或退出台灣市場;同樣的,部分醫界或藥界人士也都憂心藥價過低恐影響用藥品質,因而質疑健保署的調整藥價措施。對於外界的指教,身為健保署署長有必要向社會大眾說明健保署對於藥價調整的機制,及未來如何務實面對背後藥價差的真相。

給付參考交易價格

根據健保署統計,健保每年支付西醫門、住診的藥費,從民國87年的677億元增加到106年的1749億元、107年的1861億元,20年間成長了近兩倍之多,顯然這些年來隨著人口老化,罹患癌症及慢性病人口逐年增加,加上國人對於新藥新科技(如C肝口服藥及癌症免疫療法)的殷切期待,藥品的支出也跟其他先進國家一樣,不斷的上漲,在健保總額政策下,如果不做任何的管控措施,除非提高民眾保費,否則勢必會擠壓到其他醫療行為的合理給付。健保資源在醫界藥界各有不同論述,這也是健保署就藥價改革的努力目標。

自二代健保上路後,健保依法開始試辦「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rug Expenditure Target,簡稱DET),這是針對每年超出藥費支出目標值之額度作為藥價調整額度的管理,一方面可供醫藥界自我管控藥費的成長,另一方面也可穩定醫療總額的點值,實施至今,包括醫界及藥界對此制度多半持「雖不滿意卻可接受」的態度。

新上市藥品由於擁有專利,它的銷售價格當然高,我們用10國藥價做核價參考。但隨著專利期結束,勢必有其他較便宜的學名藥加入競爭,在國外,原開發廠商當然很明顯自動降價。健保署是在尊重藥品自由市場的競爭下,以醫療院所向藥廠採購藥品實際交易價格的平均值,作為調整支付價格的參考。

外界總認為健保藥價已「砍到見骨」,但事實上,健保署計算DET公式,一定會依據廠商申報的市場銷售價加上合理利潤做決定。以知名的降血壓藥「脈優」5mg錠劑為例,民國86年原廠藥每顆健保核價19元,但隨著專利過期,各種學名藥爭相搶市,它的售價逐年下降,健保支付價格是5元時,醫院診所購買的單價從1.91元到4.51元都有,換言之,健保給付的藥價差可以有3. 09元。

治療憂鬱症的「百憂解」20mg,民國84年健保開辦時的核定價格是49元,但隨著其他學名藥上市,去年核定的健保價格是2.08元,而它在醫院診所的售價是2.06元到2.08元,廠商真的沒什麼利潤讓醫院議價,這也是我們在調整價格時要更細膩留意廠商實際利潤。
默沙東藥廠的抗生素「泰寧(TIENAM)」注射劑,它是被認為是最後一線抗生素,現在有時候在非常嚴重敗血症病患也被建議及早使用。該藥自民國84年的支付價格是995元,去年健保核價是351元,但各大醫院的實際採購價格,平均價格是258.2±40.5元,使用量大的醫院議價能力夠,當然可以獲得更多的藥價差。這原廠藥品在台灣市場佔率86%,對民眾對醫界是很重要的救命抗生素,的確需要多了解背景做個案事先溝通與管理。

原廠藥市佔率升

說真的,真正的藥價成本只有賣的一方最清楚。藥品價格在研發上市時以當時生活水準都是天價,3年前,C肝口服藥開始議價時,廠商開價150萬→125萬→75萬→50萬→25萬,我們與廠商溝通不能比韓國的25萬元貴,最後3家廠商都站在疼惜台灣人立場,跟國外總公司爭取24萬9884元賣我們,今年也會再降低價格。

食藥署與本土藥廠已很努力為製藥品質把關,如何讓國內醫師能正向思考是我們努力的目標。針對部分藥品核價過低,「比一顆糖果還便宜」,健保署將著手修訂相關法規,把現行下限價(例如符合PIC╱S GMP的錠劑每顆為1.5元,屬原開發廠之品項為2元),予以適度調高,也會和藥界研商修訂DET之計算公式,讓藥界有合理生存空間,也藉此扶植本土製藥產業

外界屢有健保藥價過低導致原廠藥退出的傳言,根據健保統計,近10年原廠藥退出健保原因,近5成品項是因為學名藥競爭,其餘原因包括國外停產、國外回收、許可證逾期,或改授權國產製造學名藥等,真正因成本或藥價問題僅屬少數個案,更何況近年來原廠藥的市佔率是不降反升的。至於少數台廠無法生產的原開發廠醫藥材,如何合理保障以避免醫界藥界與民眾恐慌,這也是我們的管理方法應該再檢討與改善。

我當醫師時也覺得健保署為何一再調整藥價?如今在這職務上,我明白這是目前在台灣健保架構上的必要措施。此刻轉型期,我們努力從源頭管理節流藥品合理使用,精進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及雲端藥歷,一方面避免民眾因重複用藥及藥品交互作用而有潛在健康風險,另一方面則讓健保資源更有效運用。面對問題就是要用心找出解決方向,台灣醫療生態的改革是需要我們住在這塊土地的人民一起努力啦!

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SUS&aid=125216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