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聯合報社論/沒有鐵板選區,只有候選人差異與政策良窳
2018/11/08 22:47:25瀏覽187|回應0|推薦7

選舉已進入倒數階段。這次,不少縣市都出現了「基本盤翻轉」的情況,諸如北部被認為一向是「藍大於綠」的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和基隆市,國民黨候選人從上屆至今都陷入苦戰;而被認為是「綠營鐵票區」的高雄,則出現了鐵票鬆動的情況。這種顛覆傳統認知的戰況,說明了所謂「鐵板一塊」的選區並不存在,候選人憑著不同的條件與政見可以創造出不同的戰果。

說基隆等四市基本盤「藍大於綠」,並非虛言。以基隆、桃園和新竹三市為例,自民國九十年起到一○三年都是國民黨執政,台北市更是自八十七年開始就是藍營執政。四年前國民黨在這些地方慘敗,主要並非板塊崩裂,而是遭民眾對中央執政不滿的「政治大海嘯」所席捲,使得原來的鐵票區人心思變。

經過上次那場「意外」的縣市政黨輪替後,大家都在觀察民進黨能否在這些地方站穩腳跟;四年下來,桃園、基隆和新竹市儼已成為民進黨縣市長選情最穩定的選區,令人刮目。至於台北市,即便柯綠分手後綠營自提姚文智,國民黨仍然只能苦苦追趕,並未找回失去的基本盤。其間原因,除了候選人的個人因素,主要還是政黨及政策認同度不足。

民進黨最近推銷「綠色執政」經驗,總不忘拿桃園等三市為例宣傳。諷刺的是,這三市的施政之所以獲得肯定,並非這些市長使用了什麼「綠色治理」的絕招,亦非貫徹「中央意志」;而是這些首長以市政為優先考量,撇開藍綠成見,且避免民進黨慣用的「意識形態治理」。舉例而言,當蔡總統大張旗鼓推動「轉型正義」,把「去蔣」當作主要目標時,全台兩蔣銅像最多的桃園卻未跟進。其他幾個縣市,也多專注市政建設,而非塑造意識形態或和「前朝」搞對立。

而比起傳統藍營的「票倉」,民進黨長期執政的縣市更多、時間更長。其中高雄市的舊縣區,自民國七十四年即已成「黨外」的禁臠;高雄市則是從民國八十七年開始執政。台南市的舊縣區,民進黨自民國八十二年開始持續執政,台南市則是八十六年,距今皆超過廿年之久。其餘屏東縣、嘉義縣,民進黨也掌握縣政分別達十六及二十年之久。

然而,在最具標誌性、民進黨從黨外開始執政的高雄,此次大選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儘管最後的勝負仍難逆料,但韓國瑜僅主打「經濟」和「北漂」兩張牌,就引起選民廣大共鳴,形成可觀的「韓流」,比起四年前柯文哲的崛起毫不遜色。這麼重大的改變,當然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但這至少證明三件事:第一,國民黨過去對艱困選區採取近乎「棄守」的作法,是造成南部「綠上加綠」的主因。第二,任何地方長期執政都可能造成人心思變,關鍵在在野黨如何催化選民認同。第三,要翻轉選情,不能只靠對手犯錯,而必須提出更積極的選戰策略和政策牛肉。

更進一步看,從民進黨的連任者在傳統國民黨票倉站穩腳跟,到國民黨的戰將在綠營鐵票區攻城掠地,關鍵都在「藍不像藍,綠不像綠」。這裡所謂的藍綠,不是指政黨的核心價值,而是傳統作風。國民黨政治人物往往偏於保守怯懦,容易遭地方派系掣肘;民進黨人物則習於意識形態掛帥,一上台就忙著清算、切割前朝,這些都讓選民厭惡。從國民黨在高雄,到民進黨在基隆等三市,都看得出翻轉的並不是基本盤,而是藍綠作風。

對選民而言,地方選舉能找到「對的人,做對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對政黨而言,所謂的「票倉」、「基本盤」,本身就不是正確的概念。更該警惕的是,當所謂「西瓜黨」大行其道之時,也正是民心思變的時候。候選人特質的對決與政策良窳的比較,才是民主的王道。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SUS&aid=11957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