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出動三位大使一位特使阻擋國府反攻大陸 \ 高靖
2017/09/17 16:05:03瀏覽394|回應0|推薦10

1962年,國府遷台13年了,這一年,胡宗南、胡適相繼在台去世,大陸內部情勢不穩,蔣中正總統見機不可失,一心要發動軍事反攻大陸。但是美國總統甘迺迪剛剛上台,基於穩定國際局勢,對反攻大陸多所保留,華府與台北方面為了反攻大陸,相互折衝許久,雙方溝通過程中,蔣中正健康出現警訊,但仍然堅持反攻大陸,前後讓美國派出一位特使,更換了三位駐華大使,其中一位大使甚至重病死了,這才讓蔣中正逐漸緩和反攻大陸的念頭。

甘迺迪政府對美國駐中國大使莊萊德未能充分向國府說明美國政策,頗有意見,認為莊萊德未能說服蔣中正與蔣經國,不要貿然對大陸發動軍事攻擊,莊萊德同情國府的立場,迫使甘迺迪決定以柯克(Alan Kirk)替換莊萊德,柯克自1962年年中到任,任期短短幾個月,與蔣中正關係非常緊張,無法與蔣中正保持暢通的溝通管道,美國只好改派賴特接替柯克,柯克使台不到半年就卸任歸國,返國不久後,病重辭世。

美方對於蔣中正反攻大陸的計畫,多所疑慮,主要是不願意見到台灣的軍事冒險,造成國際局勢混亂,因為美方顧慮若蔣中正發動反攻作戰,不論成敗,蘇聯都可能會派兵支援北京,這樣一來,美國不可能坐視台北當局遇見軍事困難,美國被迫捲入大戰當中,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1961年,台北與華府雙方才為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代表權問題與外蒙案糾纏在一起,剛剛上台的民主黨總統甘迺迪,與蔣中正兩人鬧得不可開交。蔣中正對於當年民主黨總統杜魯門出賣國府,仍然心有餘悸,蘇聯又強推外蒙入聯,宣稱如果遭到反對,就拿非洲國家支持的茅利塔尼亞入聯案開刀,非洲國家見狀,揚言若杯葛外蒙入聯,他們就要轉過來威脅杯葛國府代表權。這個危機在當時中央情報局台北站站長克萊恩,扮演蔣中正與甘迺迪兩人檯面下的溝通管道角色下,中華民國保住了會籍,但是中美雙方已產生心結。

根據美國國務院檔案顯示,1962年1月29日,白宮國安會幕僚柯默(Robert Komer)寫給甘迺迪的國安特別助理彭岱(Bundy)備忘錄,上面提醒反攻大陸會在當年成為大問題,蔣中正問克萊恩此時是否是與甘迺迪討論得成熟時機。根據副總統陳誠日記,2月18日元宵節前夕,蔣中正告知他反攻大陸應在春夏之間(陳誠稍後提到約在5月、6月之間)。1962年初,國府在台灣的黨、政、軍紛紛積極準備反攻大陸。

柯墨在他的備忘錄中用了Fobbing Chiang off(搪塞)這樣輕浮的口吻表達了他對反攻大陸一事的態度。他說,反攻大陸可以有兩個選項,一是在華南地區進行主要的登陸作戰,有助影響共黨在東南亞的活動。另一個是區域的試探行動。

柯默分析,無論台灣軍事行動的大小或者成敗,最終都會引起蘇聯介入支持中共,這樣就可能把美國捲入,美蘇因為中國發生戰爭,蔣中正也許願意賭一把,但是美國也要如此嗎?假如反攻大陸失敗,中華民國就很難繼續宣稱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會受到影響,美國也將很難再繼續維護中華民國是台灣的獨立自主的政府。柯默最後建議,美國應該嚴格控制蔣中正。也許此時應該對蔣中正明白說明美國的看法,但是莊萊德無法有效傳達美國的態度,建議另外派特使(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哈里曼)到台灣說明。

柯默提出的兩種選擇,其實都是國府遷台後,不斷思考反攻大陸的作戰方式,蔣中正秘密招募日本二戰軍人組成白團,在台灣反覆研究後,提出在華南登陸作戰的「光計畫」。同時,為了說服美國支持反攻大陸,蔣中正也提出比較小規模的空降大陸軍事行動,以接觸當地反共勢力,擴大號召,進而推翻中共。

莊萊德在2月28日給國務院的電報表達了他的挫折感,他說蔣中正很明顯地,不願意與他討論反攻大陸,希望華府不要馬上斬釘截鐵的,對蔣中正的計畫表達反對態度,因為這樣ㄧ來,蔣可能會自行其事去冒重大的風險。

1962年初,華府決心用參加過諾曼第登陸的海軍上將柯克,替換莊萊德,卻對台北保密,限制莊萊德只能在華府宣布這項新外交人事前24小時,才可以告訴台北當局他即將卸任。莊萊德3月6日面見蔣中正,說明他將在3月8日卸任離台,儘管莊萊德再三保證,蔣中正懷疑莊的離任,代表美國政策改變。

當時彭岱也另外告訴克萊恩,哈里曼將代表甘迺迪到台北傳話,哈里曼有甘迺迪完全充分的個人信任。甘迺迪在哈里曼出發前,提醒哈里曼可以引用古巴豬灣事件當例子,說明不良的情報,以主觀期望而不是實際情況,成為決策的基礎,都會帶來危險。

3月14日,哈里曼到台北與蔣中正談反攻大陸,陳誠日記透露哈里曼對反攻大陸反應冷淡,只提出中美共同研究。

哈里曼給甘迺迪的電報表示,蔣中正想要說服他,回到大陸是中國人的事務,唯一的義務是與美國諮詢意見,而不是事前徵詢美國同意。當蔣無法說服哈里曼時,蔣努力表現他對軍事行動的謹慎與小心,3月28日,遠東事務副助理國務卿萊斯給哈里曼的備忘錄,對反攻大陸事,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當面拒絕蔣中正要求美國支援一些祕密行動,例如200人到300人空降大陸的行動,這可能引發蔣中正不滿。第二個方案是表達支援國府空降50人到100人的行動,拖延反攻大陸,也許稍後美國可以找到更多方法拖延國府反攻大陸的行動。

3月 31日,白宮開會討論台灣反攻大陸,哈里曼主張拖延。甘迺迪提議提供兩架C-123運輸機給台灣,克萊恩希望能有更具體的方案,可以讓他帶回台灣,甘迺迪同意在美國訓練台灣的機組人員駕駛C-123。國務卿魯斯克主張在最後的決定確定前,飛機應該暫留美國,不可以送到台灣。在這場會談中討論的C-123,其實後來成了美國的誘餌,美國遲不交機,誘使台灣當局一次又一次的推遲行動。

4月11日,陳誠在日記寫下,美國似在拖延。美國的策略,其實都看在台灣當局眼裡。

當時克萊恩穿梭美台高層溝通的角色,白宮顯然有不同看法,想要有所調整,彭岱請克萊恩告訴台北,美國對這次任命的大使的想法,是要接替先前中情局扮演的特殊角色。

美國反對台灣反攻大陸,除了軍事優勢的不確定條件外,也擔憂巨額的軍費支出,會破壞台灣經濟的穩定,也明確對台北官方表達美方的憂慮。當時台北正在推動國防特別捐,以充足政府財政,準備反攻大陸,美國也以縮減美援要脅台灣,希望台灣對軍事行動三思。

這時,美國也準備將克萊恩調離台灣,5月17日,白宮再次討論反攻大陸,克萊恩轉達蔣中正的許多看法,蔣中正希望與美國進行私下不公開的對話,蔣中正希望甘迺迪理解,如果美國用限制美援的方式,對台灣施壓,這會破壞國府在台的優勢,可能造成台灣的混亂與反美情緒。美國對任何亞洲領袖公開透過外交管道的威脅,是錯誤的。這會讓他們沒面子,結果他們可能不接受美方的意見,或者在自己同胞面前失去信任。國務院想用經濟壓力對付與美國意見不一的友邦政府,這樣的壓力,對中華民國政府來說,只會減弱中美合作,傷害雙方共同利益,如果可以避免這樣的重壓,蔣中正認為,雙方仍然可以對有爭議的任何議題,找到合理的妥協方案。

為了登陸作戰所需,台北向華府獅子大開口,要求在原先的兩架C-123之外,再添補三架。請美國提供總排水量共70噸到100噸的戰車登陸艦,16架B-57轟炸機。5月 29日,白宮為了台北的武器清單開會,即將到台北赴任的柯克也出席了會議,根據國務院檔案顯示,甘迺迪對柯克提出的建言,幾乎都是言聽計從。  柯克分析7萬噸的戰車登陸艦,大約是35艘,每艘可以載運ㄧ個戰車排或步兵加強連。

柯克告訴甘迺迪,台灣只是想把美國捲進反攻大陸的計畫裡。他建議甘迺迪在沒有具體的大陸情報的支持下,美國不要採取包括提供軍艦與轟炸機等公開行動,甘迺迪接受了這項建議。美方顯然也不信任台灣的安全保密,這場會談中有官員質疑如果中美共同計畫反攻大陸,某些計畫內容可能會洩漏給俄國人。

柯克抵台後,與國府的合作始終不愉快。陳誠日記在7月多次提到,蔣中正提到國共內戰時期,美國特使馬歇爾調停,他不能再上美國人的當,因為這個前車之鑑,蔣中正不願意與柯克直接討論反攻大陸的問題。

根據國務院檔案,9月6日,柯克到陽明山與蔣中正、外交部長沈昌煥、新聞局長沈劍虹會面,這場會談氣氛很差,蔣中正與柯克兩人爭論許久,蔣中正不滿柯克老是拿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對他施壓,他批評條約讓國府綁手綁腳。柯克反問,蔣中正是要廢棄條約嗎?希望美國停止軍事與其他援助嗎?柯克說,不太能夠理解蔣中正真正的意思。蔣中正也回答柯克,修改條約與否是美國自己要決定的政策。

這場會面氣氛雖然不好,但最後還是有所成績,蔣中正接受柯克建議,中美雙方共同研究反攻大陸。其實這是美方的陽謀,就是與台灣一起研究對大陸軍事行動,藉以掌握台灣的一舉一動,希望能讓國府面對現實,認清不可能軍事反攻大陸的事實。這個中美共同研究反攻作戰的委員會,命名為藍獅(Blue Lion)委員會,也的確曾經舉行多次會議討論,但是最後並沒有付諸行動,到了1968年尼克森當選總統,尼克森有意拉攏北京,美國調整國際戰略,原本只是用來拖延時間的中美共同研究合作反攻大陸,從此自歷史當中被人遺忘。

由於柯克每次與蔣中正會面,態度強硬,總是對蔣中正反攻大陸的想法潑冷水,與蔣中正及其他國府官員的相處也都不好,陳誠在日記批評柯克談話不成體統,陳誠也覺得柯克顯得老態的印象。柯克赴台沒有多久,蔣中正就拒絕接見他,直到柯克離開台灣前,蔣中正與宋美齡才為他舉辦了晚宴,但仍不願與柯克談正事。

1962年的最後一天,陳誠與柯克對談,雙方仍然是不歡而散,面對美方反對反攻大陸的咄咄逼人壓力,陳誠用不只是忍氣,還要爭氣,勉勵自己。1963年2月4日,甘迺迪在白宮見了柯克,柯克告訴甘迺迪,他在台北見不到蔣中正,蔣中正認為他不瞭解中國人,還經常利用別的美國訪客協助傳話給美國政府。當時蔣中正許多重要事情,都不與柯克談,反而與到台灣訪問的美軍將領談,完全孤立柯克。甘迺迪肯定柯克在台北工作表現,以安撫柯克的心情,多所垂詢柯克在台灣的生活環境,柯克說,他不太喜歡台灣的生活條件,希望能夠儘快回到美國。

1962年3月莊萊德已經離任返美,柯克卻因為健康因素,拖延數月才到台灣赴任,1963年1月18日柯克回到美國治病,10月病逝,柯克成了中美外交史上任期最短的大使,在台北只待了幾個月的時間,阻擾國府反攻大陸。隨後在柯克建議下,美國5月3日改派海軍將領出身的賴特接任駐華大使,不過,彭岱很擔心賴特如果不清楚自己的任務是代表更大的美國利益,賴特很可能就會被國府所影響,彭岱建議甘迺迪要讓萊特瞭解,必須緊緊盯住國府。

賴特到台灣不久之後,與蔣中正意見不和的甘迺迪在德州遇刺身亡,詹森繼任總統,中美雙方關係顯然略有改善,國府與賴特在1965年8月簽署美軍在華地位協定,這是在劉自然事件引發民眾包圍美國大使館後,中美雙方多年來希望解決的老問題。無巧不巧,1965年8月6日發生的八六海戰,造成國府海軍重大損失,這次慘敗也影響了蔣中正對於反攻大陸軍事行動的看法,直到他在1975年4月5日辭世,台灣沒有對大陸發動任何大規模軍事行動。

*本文原刊《閤評網》,授權轉載。更多好文請看《閤評網》臉書粉絲頁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SUS&aid=108595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