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02 07:37:54瀏覽2627|回應1|推薦14 | ||||||||||||||||||||||||
從空中鳥瞰老黑山與火燒山間的熔岩台地 下山改走北側的路 老黑山火山口的火山成岩 老黑山火山口奇形怪狀的火山楊 老黑山火山口奇形怪狀的火山楊 老黑山火山口的觀景步道 用火山岩堆砌的石碑,上面刻有「山巔火口」 用鐵欄杆圍起來的「熔岩剖面」樣品 用鐵欄杆圍起來的「熔岩剖面」樣品 用鐵欄杆圍起來的「熔岩剖面」樣品 火燒山並未開發登頂,在老黑山頂眺望,是很好的角度 老黑山的四周生長著較多的樹木、荊棘和綠草 火山噴出副口 火山噴出副口導覽牌 過龍騰橋下到山腰 下山林蔭步道 火山集塊岩上長出的長壽松 沿著火山口邊緣步道,可以到達老黑火山的最高點,那裏被稱作「火口山崖」,路盡頭用火山岩堆砌著一個一人多高、形狀不規則的石碑,上面刻有四個字-「山巔火口」。這條觀景步道,沿途有很多的導遊牌,以及用鐵欄杆圍起來欲介紹的「熔岩剖面」樣品,深具教育意義。在山頂上左看右看轉了半天,便想尋路下山;觀景步道是單行道,山巔看完景觀後還要返回到起始點,才能再下山。 老黑山上、下山可以分別走兩條不同的路,自然有不同的景觀。有的遊客從北路上山,可以先看到壯觀的火山口,眺望五池,然後再沿著東路下山;我因是從東路上山,所以下山改走北側的路。老黑山勢並不陡峭高聳,很快的過龍騰橋下到山腰;當看到火山副口時即離山腳不遠了。路旁還有一些「熔岩剖面」介紹,主要是「結殼熔岩」,最常見的要算繩狀熔岩、波狀熔岩等。 熔岩流在流動過程中表層散熱快,冷卻凝固早,在受到擠壓但沒有發生破碎情況下,形成一層薄薄的表殼,它是一種傳熱小的不良導體,因此殼下灼熱的熔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可保持很高的溫度,而表殼像剛冷卻的瀝青那樣富有彈性和韌性不致被撕裂,形成與鋼絲繩、麻繩相似的繩束,每條繩束由幾股至幾十股圓形的熔岩繩緊緊地擰在一起,或很多根繩束相互絞疊纏繞,活像盤根錯節的樹根。 另一種常見的熔岩地貌就是平行皺褶構造,包括木排狀、車轍狀、條帶狀、鋼軌狀、波浪狀等,它們是在流動過程中受到側向擠壓應力作用的結果,延伸方向與熔岩流動方向平行,多出現在接近熔岩流的邊緣地帶,放眼望去,就像漂流在洶湧澎湃的江河中的木排,猶如正在漲潮的大海泛起的波浪。 下得山來,前面不遠就是東路的停車場。沿著步道繼續向前,走上專為遊覽修建的棧道,通向老黑山前由火山渣塊堆積而成的「翻花石海」。這時間近早上十點,太陽高高掛在毫無遮掩的藍天,蕭瑟的北風迎面撲來,皮膚似有欲裂的感覺。站在石海觀景臺上放眼望去,那熔岩石塊茫茫一片,真是一眼望不到邊,稱之石海絕不過分。雖然,我見過無數的海,包含沙海、樹海、草海,但今天見到石海的激動心情,遠比見了真正的大海還強烈,因為這個海是由火山熔岩噴發形成的。 這片被稱為「翻花石海」的翻花熔岩臺地,一望無際的黑色石塊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層層疊疊,堆放得極其雜亂無章,遠遠望去真如大海裏捲起的浪花,故名「翻花石」。翻花熔岩其實就是渣塊熔岩,由表面崎嶇,凹凸不平,大小不等,有棱有角的爐渣狀碎塊組成,其外貌的粗糙程度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有人說像煉鋼的爐渣,有的說像波濤洶湧的大海捲起的碎浪花。 翻花熔岩通常是結殼熔岩表殼下的液態熔岩流動時,將表層撕裂而成;這些破碎的渣塊裂開時,互相間還藕斷絲連,形成棱角狀的刺狀體,猶如初春河面上的浮冰,漂在粘稠的熔岩上流動。岩流的上層總比下層流得快,因而岩渣就不斷地在前緣滾落,熔岩流的前鋒踏著掉落下去的碎塊前進,溫度逐漸降低,流速減慢,前浪欲止,後浪不息,最後因岩流的推擠,在翻花岩流的末端形成一個前緣陡坎。 火燒山和老黑山之間,就是由翻花石迭復匯成的茫茫翻花石海,很震撼但地貌形態卻也單調乏味。於是人們從這些碎石塊中,找出擬物的形象,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形態各異;大的如象,長長的鼻子插進潭中吸水;小的如雞,站在高高的岩石上對天報曉;還有的似玉兔拜月、鴛鴦戲水。這些都是人們以形狀物所取的名字,惟妙惟肖,使觀者置身於石海之中,自我想像置身於怪物群之中。 眼光越過翻花石海向東北眺望,可以清晰看到一座孤零零的矮山,這就是「火燒山」。透過相機的遠鏡頭,很清楚的看到因於猛烈的火山爆發,在山體上所炸出的兩個巨大熔岩溢出口,一南一北剛好把整座山分成東、西兩瓣,所以又叫做「兩瓣山」。火燒山景區入口處也有大片黑色熔岩,但不是粗糙的火山渣塊,而是表面光滑的結殼熔岩,看上去好似在流動中突然凝固,但仍保留著各種流動狀態。 老黑山與火燒山景區分屬不同業主經營,所以,由老黑山進入火燒山地界還須另行購票。火燒山沒有開放,只能開車繞行新近翻修過的山路遠觀,山路是黑色火山渣路面鋪上厚厚的黃沙。越野車在穿過一片漂亮的白樺樹林後,來到火燒山東麓,一望無垠的黑色石海上矗立著數以百計的塔狀「噴氣錐」,爬到錐體上去看,其共同特點是頂部都有一圓孔,腹腔空空的,好像是一個圓錐形的矮胖煙筒。 火燒山與老黑山同屬新期火山,是五大連池中主要景區。火燒山規模較老黑山小,植被很少;焦灼的火山口把整個大山劈爲兩半,裂縫猙獰,狀態怪異,山坡中隨處可見大小不一的火山彈。在火燒山的北溢出口底部,可以見到一條熔岩塌陷後露出的暗道,暗道頂部,還留有熔岩外瀉時形成的熔岩舌,火山底部比較平坦,中部突起一個小小的岩渣錐,不規則地分佈一些因氣體釋放形成的爆發坑。 老黑山與火燒山在時間上雖同屬一期,但地貌迥然不同。火燒山周圍沒有火山灰的蹤跡,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山石,依然故我,還沒有來得及風化。而老黑山雖然火山口內草木稀疏,但在火山錐的四周卻生長著較多的樹木、荊棘和綠草,淡淡而又幽香的黃花猶如給大地鋪了一床美麗的棉被。由於火燒山並未開發登頂,與其繞行遠觀,不如在老黑山頂眺望,或在翻花石海前遠觀。 一個早上看過老黑山和火燒山,總結的說,最令我震撼感慨的還是素有「火山公園」之稱的「翻花石海」了。這些在2百多年前,噴發出來的火山熔岩,在流動過程中形成的微地貌及其噴出物碎屑,類型齊全,標準典型-或孤峰聳立,或雙峰對峙,或狀若臥虎,或形似走獸。有的儼如筆架、類似菌蘑;有的形若鍋盆倒置,狀似馬蹄、圈椅,層層疊疊,組合巧妙,奇異多彩,極為罕見。 「五池十四山,地火衝雲天,雄獅踞石海,群山立水間」,世界上很少有像五大連池火山群這種山、水、泉、石一應俱全的。在大陸旅遊資料裡描述,日本的富土山,美國的黃石公園,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法國的維希火山,紐西蘭的湯加里羅公園,都比不上五大連池火山公園。是否如此,我無法判斷,但我想,單是五大連池的十四座火山,在世界著名的火山中佔有一席地位,應是當之無愧的! 於是,在寒風冽冽中,我將臉、耳全部裹上,帶著手套,將五大連池火山群景色天成、鬼斧神工般的猿、鷹、熊、馬……之類的象形景物,都定格在相機的記憶卡上…….。 背景音樂-過火山-愛樂團 本文同步發表於民生@報http://news.yam.com/msnews/mkarticle.php?article=20080502002514 更多相片請點閱(黑龍江五大連池老黑山火山風光)
透過相機的遠鏡頭,看到因於猛烈的火山爆發,在山體上所炸出的兩個巨大熔岩溢出口 熔岩溢出口一南一北剛好把整座山分成東、西兩瓣,所以又叫做「兩瓣山」 半山腰的火山奇景石刻 結殼熔岩 繩狀熔岩 車轍狀平行皺褶 繩狀熔岩 專為遊覽修建的棧道 波狀熔岩 結殼熔岩 由火山渣塊堆積而成的「翻花石海」 因岩流的推擠,在翻花岩流末端形成的前緣陡坎 在翻花石海前遠觀火燒山 火燒山和老黑山之間,由翻花石迭復匯成的茫茫翻花石海 茫茫翻花石海前村落 火山石上草木稀疏 火山錐四周卻生長著的樹木、荊棘和綠草 白樺林海中的車道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