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10/13 21:47:12瀏覽735|回應1|推薦2 | |
世界新聞網報導: 北京要有新思維對待劉曉波得諾獎 社論 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在獄中獲得今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海外熱議,西方主要國家領袖,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都發表祝賀感言,台灣總統馬英九更將釋放劉曉波與兩岸未來的和平統一掛鉤,可見其震撼效應。反觀中國,封殺資訊,拘押慶賀的自由派人士和異議人士,令人感覺中國與世界的普遍觀感仍然有很大距離,中國崛起在西方民眾的感受上,後退了很多。 中國的即時反應,顯然表示北京對劉曉波的獲獎,預見性不夠,因而有點手忙腳亂,臨時抓瞎,本能反應。 其實,在今年2月劉曉波上訴失敗,11年刑期確認,已經奠定了劉曉波得獎的「道德基礎」。不僅如此,在劉曉波被提名後,迅速名列前茅,北京仍然有「轉圜」的空間,那就是讓他保外就醫,但是,北京仍然錯失時機,導致劉曉波得獎成定局。這就充分說明,中國的智庫是「既聾又瞎」,危機處理能力低下,根本無法正確解讀西方世界的運作模式,也根本不能瞭解諾貝爾和平獎評委會選擇獲獎人的特點。當然,說到根本之點,北京必須反省,為何要重判劉曉波?我們可以預料,圍繞著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風波,中共內部將會有責任追究。更具挑戰性的是,海外輿論將劉曉波獲獎與溫家寶總理最近八次強調政改相提並論,這也將再度引爆中共黨內高層的權力和路線的鬥爭,並影響18大的人事布局。 換一個角度來看,劉曉波得獎,也從另外一個層面證明中國的國力和對世界的影響力全面上升。為何如此說?很簡單,僅從獲獎者的重要性來看,當年的魏京生、天安門母親、被軟禁的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都不比劉曉波差,但是不得獎的原因在於,當年中國因素的重要性,在諾獎評委會的眼裏,尚沒有達到「最具影響力」、「最具震撼力」、「最具世界意義」的地步。從這個角度上說,劉曉波的得獎,確實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得獎,而是中國的得獎。 因此,在對待劉曉波得獎的問題上,北京不能「習慣性」地認為,這是諾貝爾和平獎與中國為敵,是讓北京難堪。誰也不會說,諾貝爾和平獎沒有政治目的,去年把和平獎頒給尚沒有很大政治功績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就是期待他能夠在結束伊拉克戰爭之後,給久經戰火蹂躪的阿富汗帶來和平,今年頒給劉曉波,自然也希望北京能夠接受非暴力的和平抗爭價值觀,讓民主人權真正得到中國憲法的保障。 或許,北京認為,對劉曉波一軟,可能觸發更多的異議人士起來,引發社會的動盪,危害中共的權力統治。但是,換一種思路,北京應該看到,繼續關押劉曉波,甚至軟禁劉曉波妻子劉霞,將使中國走向世界的速度減慢,讓2008年北京奧運、今年的上海世博苦心經營起來的中國軟實力大幅度受損,將使「中國威脅論」、「中國野蠻論」的形象深植到西方普通老百姓當中,讓海外同情中國的力量急劇萎縮,也讓兩岸和平統一的時間拉遠,這些國家利益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礎,也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基礎,一旦這些利益遭到威脅,中共的統治基礎又何以穩固? 危機伴隨著機遇,但能否把危機轉化成機遇,必須有新的思維,新的行為模式,這也是考驗當今中共決策層的關鍵。不然,危機就會轉化成災難,歷史和人民會作出最終的評價。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