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02 10:33:11瀏覽824|回應3|推薦4 | |
在封建社會裏,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爲了滿足生活的需要,家庭要具有多種功能。要吃什麽,就種什麽。要穿衣就要植棉、養蠶,然後再紡線、剿絲、織布、縫衣。生養孩子也是要自己教育,普通人家只能是大人會什麽,就教子女做什麽事。種田的農夫教子女種田,打鐵的工匠教子女打鐵……。有錢人家就在家裏辦個塾書,請個先生來家裏教自己的小孩,或者把孩子送到別家拜師學藝。 隨著經濟發展使社會出現了分工,並且經濟越是發達,社會分工也愈加精細。傳承人類經驗的任務也從家庭分離出來,出現了教師和學校。所以說教師和學校是社會分工的産物。教師這個行業,就是專門爲社會教育下一代的行業。學校這個組織,就是專門教育下一代的場所。 只能站在社會分工的角度,才能正確認識教育問題。教師與學校不是在爲哪個家庭「管教子弟」,而是爲社會「培育下一代」,爲人類傳承知識。所以教育好孩子,是社會付與教師和學校的「神聖職責」!如果教不好孩子,就是沒有完成社會所付與的重托。 家庭有沒有教育子女的「責任」呢?自從教育這個「社會行業」從家庭分離出來之後,家庭就沒有教育子女的「責任」了。 但是不等於家庭與教育子女沒有了「關係」,因爲子女生活在家庭裏,無時無刻不在受著家庭成員的影響。比如各地方的子女都會講當地的方言,藝人的子女從小會愛上演唱或表演;甚至於盜賊的子女從小會偷東西……。這些都屬於家庭的自然影響而不是家庭教育的「責任」。有些家長曾經犯罪,但並不希望子女長大以後也犯罪;有些人劈腿的時候要避開子女,也是不想讓子女模仿…… 家庭對子女是自然「影響」的關係,不是教育的「責任」。因爲社會上的家庭對孩子有著千差萬別的影響,所以不能依賴家庭去教育孩子。把教育從家庭分離出來,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或者說,是社會爲了發展,把教育子女的權力從家庭拿走了。在發達國家裏,教師的職業是很高尚的,是受全社會所尊敬的職業。因爲他們承擔了爲社會培養下一代的神聖職責。 社會上各行各業,黑白兩道,都要尋找和培養自己的繼承人。加之衆多的家庭影響,使青少年的思想接受大量的繁雜的信息。教師們要排除來自社會各方的影響,把正確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所以教師的工作是很艱苦很精細的。如果學生走入歧途,說明黑道人培養接班人獲得成功,教師工作失敗。如此而已,還能說什麽呢?因爲什麽工作都有競爭,教師也一樣。教師的競爭對象就是社會上的黑暗層面,教師要與他們爭奪教育對象。如同市場經濟相似,誰的産品占據了市場,誰的公司就能發達起來。 凡事都不能說的太過絕對化。學生畢竟是人,是有思維的,有選擇職業權力的自由人。學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也有個人選擇的因素在內,不能把責任全部歸結外因方面。 教育是國家的根本,政府必需當作頭等大事去管。教師與學校是社會分工教育的行業和部門,要具體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全社會都要關心下一代,把好的形象好的思想留給孩子們。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