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25 00:09:56瀏覽563|回應0|推薦0 | |
恐怖的8月8日——是巧合? 發生在33年前的大陸(河南省)水災,也是在8月8日! (轉帖文章) 內容提要:1975年8月8日凌晨1點多,河南境內多座水庫決口,洪水如排山倒海般直瀉而下,淹沒30多個縣市,1780萬畝農田,680萬間房屋倒塌,受災人口1015萬,10萬人在睡夢中葬身魚腹……。二次瀉洪淹死及病死達14萬人,本次水災共死亡24萬人…… 全文轉載:(原文地址:http://bbs.dahe.cn/bbs/viewthread.php?tid=1025173&extra=&page=1) 75年河南水災:滔天人禍令十萬人葬身魚腹 轉引自:http://news.ifeng.com/history/1/midang/200808/0810_2664_710030.shtml 文摘:33年前的 史實 結果, 滔天洪水淹沒了有30個縣市、1780萬畝農田被淹,1015萬人受災,六百八十萬間房屋倒塌, 此次災情一直諱莫如深。直到一九九九年由前水利部長錢正英作序的《中國大洪水》,才披露部份災情:死亡人數為二萬九千人。但這個數字似乎並不準確。關於1975年河南水庫垮壩死亡人數至少有以下幾種說法: 孟昭華和彭傳榮編的中國災荒史中載錄,板橋水庫和石漫灘水庫垮壩失事,約有10萬人當即被洪水卷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蔡則怡和趙思雄說,死亡近10萬人; 中國科學院著名的氣象學家陶詩言寫到,死亡人數達數萬人; 板橋水庫重新修建碑文中刻有,卷走數以萬計人民的生命財產; 上海辭書出版社的水利詞典記載:板橋水庫和石漫灘水庫垮壩,死亡2.6萬人; 在由水利部組織和委託編寫的中國水災史一書中,有一章節是關於1975年淮河洪水的,書中寫道:1975年水庫潰壩事件的死亡人數為2.6萬人。但是同在這本書的前言中(執筆者:南京水文研究所駱承政)寫道:1975年水庫潰壩事件的死亡人數為85600人; 比較震撼的是全國政協委員和政協常委喬培新、孫越崎、林華、千家駒、王興讓、雷天覺、徐馳和陸欽侃揭露,死亡人數達23萬人。 據《Discovery》節目報導:1975年8月,河南板橋水庫因暴雨發生垮壩,9縣1鎮東西 當然,這個24萬的死亡人數,包括垮壩當晚熟睡中的直接受難者,也包括幾天後爆破洩洪、分洪的受難者,以及災後瘟疫、饑餓等致死者。 水庫由來 為什麼要修建板橋等水庫?目的只有一個治淮。而且是毛澤東御筆親批。 1949年夏,淮河流域發生水災,河堤多處決口,受災面積2500萬畝;1950年夏,淮河流域再次發生百年不遇的嚴重水災,27個縣受災,受災人口990萬,受災面積31000萬畝,被沖毀和破壞的房屋達80余萬間,死亡人數489人。 1950年中共中央治淮委員會成立,1951年毛澤東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之後,淮河流域上的一大批水庫工程開始興建,其中大部份工程在1956年和1957年又經擴建和加固,板橋水庫和石漫灘水庫就是這個年代的產物。 至五十年代末,在淮河上游建造了佛子嶺、梅山、磨子潭、響洪甸、南灣、薄山、白沙、板橋和石漫灘共九座大型水庫和無數的中小型水庫,其目的就是蓄水,當時把這個水利策略叫作“滿天星”和“葡萄串”。至此,治理淮河的水庫技術措施已經是全部實施了,再找不到適合建水庫的壩址了。當時人們遺憾的只是在淮河流域上找不到一個象三峽水庫一樣的,能稱雄世界的工程,一個能把淮河洪水卡住的工程,一個能一勞永逸的工程。 颱風強降雨,水庫崩堤 在颱風尚未到達時,駐馬店地區就已經普降暴雨。 這兩封急電均如泥牛入海,沒有半點回應。40分鐘後,高漲的洪水漫壩而過。水庫管理局第三次向上級部門發出特特告急電,並緊急開啟尚能移動的五扇閘門,但此時水庫已經開始決口。 8日淩晨,洪水像脫韁的野馬,沖出板橋水庫的決口,以每秒 潰壩洪水進入河道後,在大壩至京廣鐵路直線距離 沙河、洪河下游泥河窪、老王坡兩座滯洪區,最大蓄洪量為8.86億立方米,此時超蓄4.50億立方米,蓄洪堤多處漫溢決口,失去控制作用。 駐馬店地區的主要河流全部潰堤漫溢。全區東西 據瞭解, 在1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60億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橫流。劫後餘生的人回憶,板橋水庫高 洪水過後,只留下一片灰濛濛的大地。河溝?、淤泥?,人畜屍體,橫七豎八,慘不忍睹。板橋水庫東 水庫是大躍進時代產物,品質低劣 “治淮大戰”中,洪河上游修建了石漫灘水庫,汝河上游修建了板橋水庫。據介紹,當時水文資料很少,設計洪水及工程標準很低。工程運用中,板橋水庫被發現輸水洞洞身裂縫和土壩縱橫向裂縫,於是,1955—1956年分別對板橋、石漫灘兩水庫進行了工程擴建。 1958年,河南總結了漭河流域地區興建山區水利的經驗:“以蓄為主,以小型為主,以社隊自辦為主”。當時的河南省水利廳總工程師陳惺當即反對:在平原地區以蓄為主,重蓄輕排,將會對水域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地表積水過多,會造成澇災,地下積水過多,易成漬災,地下水位被人為地維持過高,則利於鹽分聚積,易成堿災。澇、漬、堿三災並生結果不堪設想。 然而“以蓄為主”的經驗被大範圍推廣,很快便推及到安徽。在安徽境內,不僅丘陵地區湧現大批小水庫,淮河流域的河道也被一道道“水壩”分割閘起,造成淮河流域在後來數十年間致命的“腸梗阻”。 宿鴨湖水庫施工時正值大躍進,河南省水利廳原某領導認為原設計過於保守,擅自作了幾處關鍵的改動。例如:他認為“閘門設計太大”,便將原設計的12孔排水閘門砍去7門,僅剩5 門。同此遭遇的是淮河豫皖交界處的班台分洪閘:該閘閘孔原按800秒立方米排水量設計,共為9孔,但由於“以蓄為主”的思想指導,水文資料被人為減小,只建造了7孔;1959年水閘建成後,在1961又人為堵閉2孔。 在1961年開始的“糾偏”中,河南省對全省的水庫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對一部分設計標準偏低、施工品質較差、存有隱患的水庫,包括一些大型水庫予以廢棄。 但是指導思想的失誤並沒有真正被扭轉,重蓄水灌溉、輕河道治理、重興利輕除弊的傾向依然頑強存在。到1960年代末,駐馬店地區新增水庫100多座,與此相對照,洪汝河的排洪能力非但沒有增強,反而一年年遞減。 爆破洩洪,下游民眾毫無準備,又導致大量死亡 垮壩引起的衝擊性災害給洪汝河流域迅雷不及掩耳的毀滅性一擊,河道宣洩不暢、洪水居高不下所造成的浸泡性災害,更加重了這場災難的損失——水利建設指導思想上陷入的某種誤區,無疑成為這場災難的另一個源頭。 當時,由於宿鴨湖水庫尚未脫險,水利專家陳惺提出,用爆破手段炸開阻水部位,加速行洪。建議獲得國家相關領導的批准後, 爆破之後,河南境內的大量洪水向下游傾泄,致使淮河中、下游形勢緊張。淮河多年受重蓄輕排指導思想之害,行洪道上早已圍堰叢生,洩洪能力下降30—40%,沿途淮河河道平堤流水,險象環生。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