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15 01:15:55瀏覽1706|回應6|推薦14 | |
週二的早上,我偶爾到郵局的儲匯部門更換存摺,因為帳務往來都是使用郵局的帳號,不過十點多,想說應該有避開中午的尖峰時候吧?進去一看,我傻眼了,抽號機閃爍著需等待39人,這.....這是什麼回事啊?還是因為我平常都是到郵寄區辦事而忽略了最近的變化,那好吧,去吃個早餐後再回來等,足足等了半個多小時才換好存摺,離開前在看一下抽號機,53,呃....... 後來與朋友聊了才知道九月多以來各公營行庫尤其是郵局的儲匯部門幾乎都是人滿為患,想必都是因為受到近來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民眾紛紛從金融市場抽回原本投入的資金如基金、股票、債券等等,轉回到較為安全的各公營行庫放著。相較於歐美那些沒有公營銀行可供服務的民眾來說,台灣民眾其實保障已經多了很多,那個無限額存款保障更只是信心喊話而已。畢竟在台灣的民眾都知道政府是不可能讓公營行庫倒閉破產,但是偏偏美國政府卻讓民營銀行倒了,原本就已經強度頗大的風暴瞬間成為海嘯而將全球資本市場當中的數十兆美元蒸發殆盡。信心已經極其脆弱的投資大眾,再加上各金融機構抽緊銀根,那簡直是比1929大蕭條更沈重的負擔,因為這影響是全球性的,沒人躲的了。 於是這陣子歐美各家金融機構不但自海外各國市場抽回資金,還頓時縮緊信用借貸,那些依賴信用借貸過活的民眾在這當下簡直就是準備被推下懸崖,民眾也紛紛將資金抽回換成現金抱著以免不時之需。而原本號稱應該讓金融資本自由流通的全球化市場,在信用泡沫破滅後,大家都如驚弓之鳥般的恐慌,深怕又有哪一家金融機構倒了。於是民眾不敢投資與消費,企業也不敢借款和採購,銀行更不敢貸款給企業民間,只因為那「信用」與「信心」都幾乎崩解了。 過去在全球化與自由主義等各種口號威逼之下,歐美各國大財團極力吹捧以信用借貸為基礎的金融投資泡沫,各家金融機構無不鼓勵民眾與中小企業踴躍借款去投資在各項基金或者業務擴展上,然後再狠狠從中抽取利息和相關費用。在平順時期固然可以創造短期的效果,不少人也因此得到了表面上的龐大財富,更多人跟著想要分一杯羹,就這樣市場與泡沫越吹越大,借款金額越來越大,卻只見那些財團在各地貪婪的炒作。畢竟以信心信用形成的市場還是會有其極限,尤其是碰到了許多不可預料的狀況時,借款總會有無法還款的時候,獲利也會有顯露疲態的時候,那麼大量壞帳就如同地雷一般一個一個的被引爆。 更慘的是,在全球化與自由主義的渲染影響下,金融投資市場關連太過於密切,幾乎大家都是以小搏大作著無本生意,賺錢時好像很樂就看著金額不斷攀升,但是當壞帳產生時人家可得追著你繳還貸款債務啊!於是先不說一般民眾的慘況,最慘的還是莫過於冰島這個冒險以小搏大的例子,不過三十萬的人口卻有著巨大規模的幾家銀行,而且還吸引著不少外資投入存款。好了,當海嘯發生時這些銀行因為借款對外投資太多而導致鉅額壞帳甚至是瀕臨破產邊緣,但是沒想到的是這些銀行的壞帳總和居然比冰島外匯存底還高,也就是冰島資產都投入去救這些都可能不太夠,在此慘況之下為避免銀行破產而冰島政府不得不對外大量借款去接收這些銀行,以保證恢復冰島該國經濟秩序,至於一堆外國人抗議冰島限制凍結銀行存款資產也無濟於事,銀行幾乎都破產了嘛!(更正,今天得知冰島各銀行的壞帳總額是該國生產毛額GDP的十二倍!!!) 而歐美見到這海嘯即將會擊潰各大銀行以及金融市場秩序,便不得不投入大量資金給金融機構以免倒閉破產,至今累計大概有數十兆美元之多,但是這還是緩不濟急,英國更是宣布要入股位居龍頭的前幾大民營銀行以保證銀行不會倒閉。其他各國也紛紛起而效尤,相較之下,極少數擁有公營銀行的國家卻免除了要入股銀行的尷尬。台灣更是似乎是好像突然站在很耀眼的地方,大家才發現到「唉呀!還好有這些公營行庫,不然大家會更加恐慌。」所以固然公營行庫被人稱說沒效率,但是在危難當頭卻成為中流砥柱。 說了這麼多,應該再來看看當初那些應該要「全球化」的口號,是不是荒謬了些?在歐美財團定義下的「全球化」簡直成為了為財團量身打造的,富人們在幾乎不受政府干預下可以到處賺錢搜刮(這字眼很真實也很殘忍),強迫到處都接受他們的標準和定義,吹噓以信用泡沫構築出的財富美夢。「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之類的自由主義更是成為了與全球化口號狼狽為奸的伙伴,大家都想在這當中無止盡的撈錢而不在乎他人的感受,更不在乎這世界還有那樣多的窮人與即將耗盡的資源。看看媒體弄出的一大堆所謂的「成功」範例,哪一個不是建築在財團制訂的全球化標準上?好像人人都得過著像老美那樣的豪奢才算是成功,必須過著跟老美一樣的生活模式甚至講著流利美國腔調的英文才是全球化的代表,接著一切就能為所欲為。其背後的代價就是人人背負著可怕的債務,每個月都背帳單追著繳,窮人們無法獲得良好的教育和福利照顧,只因為各文教社福醫療保險機構都是以獲利為導向,位居金字塔頂端的極少數有錢人卻能完全無視而繼續享用著各項福利與特權。 如今,歷史來到了個轉捩點,過去以美國為首的自由資本市場再也無法承受信用破產所產生的危機,全球化與自由主義不但無法讓市場正常運用更是加深海嘯破壞力的推手。我們必須重新檢視而不應該繼續走著這錯誤的道路,但是在與朋友交談中才想到,其實台灣和北歐很有機會可以成為脫離海嘯的典範,因為台灣有著良好的公營行庫體制而免除了龍頭銀行破產倒閉的可能性也避免了民眾發生大規模恐慌,北歐則是擁有良善的社會福利照顧制度與國際化教育制度可減少中下階層在不景氣中的痛苦負擔。 甚至才發現國父所寫的建國大綱中有幾段: 二 - 建設之首要在民生。故對於全國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當與人民協力,共謀農業之發展,以足民食;共謀織造之發展,以裕民衣;建築大計劃之各式屋舍,以樂民居;修治道路、運河,以利民行。 十一 - 土地之歲收,地價之增益,公地之生產,山林川澤之息,礦產水力之利,皆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經營地方人民之事業,及育幼、養老、濟貧、救災、醫病與夫種種公共之需。 也就是說很多事項應當保留為國營,以免在危難或者重大狀況時無法依靠民營企業,因為民營企業都是要賺錢的啊!朋友曾提到說國營企業本來就是要虧錢的,當下覺得有些難以接受,但是後來想想,除非特殊狀況不然即使在這危難中虧錢不就是盡到了保護國民權益的責任嗎?讓國民共同承擔這些國營企業的盈虧,共同分享著些國營企業所帶來的好處而不受商人的剝削,試想要是中油和各銀行都完全民營化了,那今天會是怎樣的慘況?要是沒有了全民健保和其他福利措施(即使還不完善),是不是會看到更多的社會邊緣人? 而全球化的口號如今更該被「國際化」給取代,全球都該體認各地人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價值觀與體系而不是用簡單的金錢與英文就能取代的,彼此應當認知與尊重相互之間的差異而求同存異。所以一味的學習英文和歐美文化卻忽略了自身語言文化的保存,一味的打開市場而任其外地產品資金打壓本地產品,都是不對的,我們應當要督促台灣成為有著完善的教育照顧制度的地方,國人能夠有著國際觀生活著且更能彼此分享照顧。看看歐洲尤其北歐,各項醫護福利制度完善且教育文化事業發達,工會與各民間機構團體強力保障著人們不受剝削與良好生活,政府更是不隨意亂搞而以照顧國民福祉為己任,雖然上班時數低卻有著高效率與高產值,如此的社會民生主義(尤其在北歐)豈不就是當初國父所說的世界大同嗎? 這波金融海嘯注定將是「全球化」與「自由資本市場」的終點,人們會檢視著過去貪婪所帶來的後果而轉向去與那些實行社會民生主義的地方學習,固然前途荊棘滿地卻可能是人類的唯一出路,還望此文能敲醒一些世人的美夢。 補充:看到有人說美國應該將FED(聯邦儲備理事會)收歸國有,真不知道是裝傻還是白癡?那本來就是國有的! 有關The FED,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也就是美國的中央銀行,乃是於1913年成立,在那之前美國是特許(chartered)一些銀行承作部分中央銀行之類的工作,但因為亂象不斷故成立了這個聯邦儲備系統,雖無中央銀行之名卻有中央銀行之實。此系統由儲備理事會管理,其理事主席由總統提名經國會任命,是為美國政府的獨立機構。其理事會下頭有數個委員會處理各相關業務,理事成員是由各區域的聯邦儲備銀行主席所組成,這些聯邦儲備銀行有點像是各區域類的銀行龍頭,但是卻不承受一般銀行業務,只負責與銀行之間的資金借貸往來並且將理事會的命令傳達給區域內的各銀行,並在危急時維持各區域內的金融秩序如直接撥款或者借款給各金融機構,還有美元也都是各家銀行去跟聯邦儲備銀行換來的。由此可知某人宣稱FED是民營,真是無稽之談,美國總統做啥沒事去任命一個「民營」金融機構的主管?可笑又無知。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