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06 10:55:09瀏覽1999|回應1|推薦20 | |
九月初,我們幾個大學時代的同學相聚;其中一位是手拿登山杖由陽明山華崗趕來的,一問之下才知:她那天早上和老公去走了天母水管路再轉上華崗,之後,她家老公就去教課了,她則坐公車轉捷運來赴約的! . 大家一說起,就讓我們想起上華崗新生訓練的那一天,學長給了一個"傳統洗禮"~~~學長帶著新生由學校後面衝下天母中山北路七段的"鐵腿之路"! . 說起那讓人"鐵腿"的回憶,我得趕緊來寫一寫四月中旬所走的天母水管路,其中最令人鐵腿的是由那中山北路七段232巷(三角埔發電廠舊址附近)到南磺溪上游"第三淨水廠"之間,長一公里、約一千三百級的石階路。 (心中的os:慚愧呀.....可見我放任自已閒散有多久了!) .
. . 雖常被人稱為"天母古道",但那並非為先民所闢的古道。 . 而是在日治時期大正末年(1925年),台北人口逐漸增加以致飲用水不足,開始尋覓新水源,終於發現紗帽山南麓湧出的地質水為理想的民生水源,且地處高處,易以重力送水至山下。 . 日治昭和四年(1929年)開闢連接南磺溪上游"第三淨水廠"與"三角埔發電廠"之間的一條運水的水管路;當年並在三角埔(現在的中山北路七段232巷附近)興建發電所,1931年台北市役所利用調整井(H:300M)與發電廠(H:90.7M)之間的落差,用水力來發電,可得916匹馬力電力;於是那一連串的設施,兼具供水與發電之功能。 . 台灣光復之後,三角埔電廠由台電接收,將電力輸至士林變電所。如今,三角埔電廠已走入歷史。 .
(起登,就是長長的石階!) . (路邊的老宅都已晉為千萬起跳!) .
(石階兩旁高大的龍眼樹,有的樹腰粗到要兩人合抱; 龍眼,曾經是那裡的物產之一吧?!) .
. . (回望來時路,腿抖啊~~~~~) . 那條路沿山腰而建,一邊緊貼山壁,另一邊有斜坡深谷。有一段埋在平坦的泥土路下,人可以行走於其上;而後,粗黑的大水管,在接近天母地區時,顯露在外而與步道並行。 . 原先的水管路是狹窄的,後因當地居民為了揹負竹筍、龍眼等商品下山販售的便利,特別集資拓建,讓水管路適合肩扛扁擔挑籮筐的行走,乃至現今的寬度。 .
. (那對夫妻也入鏡成了最佳配景, 他們是小學同學,結褵近三十年!) . . . 走過大涼亭之後,左轉進入一條平坦、陰涼沿著山腰闢建的環山步道,有一座小石屋隱藏在步道旁的樹林之中,那就是"調整井"。調整井的主要功能,是在運送湧泉的過程中集水、調整水位和減壓。 . 該調整井完成於昭和四年(1929年),從"陽明湧泉"(第三水源取入井)取水再大量儲集之後,經過沿路上來所看到的黑色大水管往下衝,輸送到三角埔發電廠發電,並供應天母、士林地區的民生用水。 . 第三淨水廠及調整井在早期被列為水源重地,並設警衛看守,禁止一般民眾進入。 . . . (讓人心生戒備的警示牌, 幸好當日猴群放假去了!) .
. . . (樹隙之間遠望平等里) .
. . . (打印台) .
(四月天,陽明山上的杜鵑花正盛開!) . 至華岡產業道路(愛富三街),右轉可到文化大學,左轉走小路,過橋遇岔路口,右沿溪岸可以接上陽投公路(紗帽路)到陽明山公園。 .
(出口接上陽投公路) . 拜早年列為保安林區及水源區,並禁止進入之賜,天母水管路能保有台灣低海拔亞熱帶的闊葉林生態,是多樣森林濃蔭蔽地之處,也成為天母地區居民最愛的晨間運動地點。 . 據說那條路上常有猴群出現,我們去走的那天是周日,人來人往的,想必猴群早已聞風而閃避了吧? . (在陽投公路的第一展望台附近,可遠望對面的文化大學, 圖片左下角即為不對外開放的第三淨水場。) .
(第三淨水場) . (藍天之下的文化大學) .
附註: 1. "三角埔"是天母的舊地名,據說是日治時期(1933年)日本人中治稔郎在三角埔(今中山北路七段一帶)東方山坡地興建一座以奉祀天母為主神的神社,因此神社周邊的地方就被稱為"天母",此為日後的地名由來。 2. 每年的三月下旬會有一個"天母水道祭"盛會,是由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發起,串連北投、天母地區的學校及社團所舉辦的活動。第三淨水場也會一年一度的開放讓民眾入內參觀。 . .
. .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