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成功大學的五堂巴布‧狄倫課
2016/10/21 22:00:38瀏覽1833|回應11|推薦98

臺灣時間2016年10月13日晚上六七點左右,媒體報導,美國搖滾樂歌手及作詞人巴布‧狄倫(Bob  Dylan)獲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這可能是今年世界文學界及音樂界最具話題性的一件事。

多年來,林耀潾關注當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相關訊息。2016年的得獎者太特殊,林耀潾可能是投注關切最多的一次。這個禮拜一到禮拜五,林耀潾在成功大學每天都有一門課,巴布‧狄倫成了林耀潾本週課程的重要教材。週三基礎國文(大一國文)的兩節課,更是只上巴布‧狄倫,其他週一的歷代文選與習作(中文二)、週二的應用文(中文四)、週四的詩經學專題研究(中文研究所課程)、週五的國文科教育實習,巴布‧狄倫都可以融入課程。這在林耀潾的教學生涯裡,單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連續五天納入教材,是唯一的一次,這個得主還是幾天前才得到這個獎項。這是最即時性的文學與音樂(搖滾樂、民歌、民謠)教材。

2016年10月13日晚上開始,林耀潾關注有關巴布‧狄倫的訊息,新聞報導及評論文章都很多。2011年巴布‧狄倫到臺北開演唱會,《印刻文學生活誌》2011年4月號92期,以巴布‧狄倫作為封面人物,做了「詩人歌者,不老傳奇」的專題企劃。這本五年前出版的雜誌,因為巴布‧狄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連鎖書店已有販售。林耀潾建議,對文學與音樂有興趣的人士,可以找來讀讀。大塊文化出版社的巴布‧狄倫自傳《搖滾記》,趁著這波熱潮,已經增加刷印量。馬世芳的《昨日書》、《地下鄉愁藍調》也有精彩的文章寫到巴布‧狄倫。

余光中的〈江湖上〉,受到巴布‧狄倫歌詞及音樂的影響。余光中說,巴布‧狄倫早就應得諾貝爾文學獎。陳芳明認為,巴布‧狄倫反戰、關心人權的精神,值得肯定。張大春認為,諾貝爾文學獎去年頒給新聞記者,今年頒給搖滾樂歌手及作詞者,表示文學的定義不斷在擴大,如果有一天頒給電影導演,也不令人意外。廖咸浩以為,巴布‧狄倫抗議政治、軍事、工業三者合一的惡魔。胡又天認為,巴布‧狄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在「憑弔理想主義還活著的時代」。據《香港明報》的報導,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秘書長說,巴布‧狄倫就像荷馬一樣偉大的吟遊詩人。

時代正在改變,宛如滾石,但天還沒黑。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風裡!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7608005&aid=78548539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2/24 23:51

「詩意的」是人間作品最高的形容,因為難以形容,遂廣泛形容之。舉例如范寬《谿山行旅圖》,如蕭邦夜曲,其美都是詩意的。再如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都是詩意的境界。

 

同樣的,這次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鮑伯狄倫(Bob Dylan),他的成名作之一〈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其音響,其歌詞境界,都是詩意的,鮑伯狄倫寫過五百來首,好作品如這首反戰歌曲,真是百聽常青,在本世紀烽火惡旺如敘利亞、葉門、IS,由於武器精進,更如火如荼殘殺,以狄倫此詩,沒有大嚷反戰,反而訴諸人生深度的反映,真是令人動容、抒情與厭惡戰爭。

 

他達到「詩意的」,沒有鮮血淋漓的控訴形容,卻令人嚮往自由不已。

 

此次狄倫終於獲獎,初聞令人錯愕,但再想並無大錯;如果我們堅持文學一定要用字印在紙上,那當然一時難以接受狄倫得獎,但如果能注意文學以詩為最高境界,那麼詩的精神可用字表達,亦可用音符、繪畫表達。故狄倫歌詞之原創入樂,已經跨域,打通字、音以詩的精神。

 

諾貝爾文學獎這次打破慣例,頒給狄倫,等於是擴開文學獎界域,使更為廣闊涵容,使詩意的不限於文學表達,更進入歌詞,進入聲與樂的開發。

 

鮑伯老矣,得獎亦多,葛萊美獎普立茲獎總統獎,但這次的諾貝爾文學獎意義更寬,不是他個人得獎而己,更是跨領域的肯定,對許多藝術工作者注入鼓舞。

 

實在說,狄倫歌聲不是那麼標準好聽,他的夥伴Joan Baez 唱來更深楚,但他的原創歌藝,與個人風格的堅持,使我們聽他的歌總會聯想他歷經的越戰時代,〈在風中飄〉就是時代的痛苦之聲,以「反向操作」的抒情、詩意表達出來。

 

狄倫在生活上亦很隱密,很個人主義,難有新聞。他的作品就是那麼個人表達,卻扣合了時代波濤,這是在大眾化下臉書、LINE、推特等鼓動大眾化更大眾化的工具流行下,他的獲獎裡個人主義勇於實踐不流俗精神意義,作品綻開歷久而不衰,確值得深思。

 

※作者從事自由業  倪國榮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6-12-24 23:54 回覆:
詩、歌無國界—跨領域的狄倫     20161018《上報》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2/11 20:42
不敢出席。巴布狄倫的缺席,最好的解釋應該就是如此。你看巴布狄倫送來的得獎感言,重點不在感謝,或闡述創作理念,而是一再自我辯護:為什麼一個歌手如我所寫的歌詞,也算是文學?

巴布狄倫自比莎士比亞,說四百年前的他,要寫的是給演員的台詞,而且得張羅許多演出俗務,恐怕也沒時間想到自己的劇本算不算文學。從這樣的比擬可以看出巴布狄倫自視有多高,他說自己小時候常看蕭伯納、海明威,受到很大影響,其實他自認可比莎士比亞呢!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6-12-11 20:45 回覆:
假鬼假怪的巴布狄倫
沈政男

2016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昨天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事先預告將不出席的文學獎得主,美國搖滾歌手巴布狄倫,果然缺席了。


假鬼假怪的傢伙。你要特立獨行、耍人格違常,不要害人嘛!看看在表演典禮上,代替巴布狄倫演唱的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跟巴布狄倫同等級的傳奇搖滾歌手,垂著斑白長髮,神情緊張,把落落長又詰屈聱牙的〈大雨即將落下〉(A Hard Rain's a Gonna Fall ),巴布狄倫的代表作之一,非常勉強地唱完,中途還忘詞唱不下去,停頓了兩次,必須連番致歉後再繼續完成她的工作,那場面實在令人不忍。

也令人對巴布狄倫的欠缺同理心感到不解。要就拒絕諾貝爾獎,不然就出席,但巴布狄倫卻搞個接受獎項但不領獎的怪把戲。有媒體說這就是巴布狄倫,與他一向拒絕名聲與掌聲的風格一致,是這樣嗎?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6-12-11 20:46 回覆:
諾貝爾文學獎史上有兩位得主拒領,一是寫《齊瓦哥醫生》的蘇聯小說家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另一是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但前者是因政治因素被迫拒領,只有沙特真正對諾貝爾文學獎這創作者的無上榮耀,視如過眼雲煙。也有幾位得獎者因為老邁體力不濟而無法出席,比如英國的萊辛(Doris Lessing),以及一位因不敢坐飛機與畏懼社交而沒來,也就是電影《鋼琴教師》的原著小說作者,奧地利的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

從耶利內克的現實表現可以證明,《鋼琴教師》就是自傳式小說,裡頭那神經質女主角的原型就她本人。同理,巴布狄倫的歌詞內容,也反映了他本人的性格,而從他要領不領諾貝爾文學獎的種種內心糾結來看,他的作品意涵值得重新解讀與詮釋。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1/19 21:00

誰敢說文學無關乎真理,只關乎論戰?誰會相信文學獎獲獎的理由,不是因為「這是文學」,而是因為「這不是文學」。

美國民謠歌手巴布.狄倫獲頒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引發巨大爭議。然對此號稱「跌破所有人眼鏡」的獲獎名單,其回應的方式可以很「基進」,也可以很「保守」。而目前從瑞典學院「實至名歸」的官方說法到網路上興奮讚嘆的叫好與酸言酸語的叫罵,似乎都有意無意推向「保守」的詮釋模式,遠離狄倫獲文學桂冠所可能打開的「基進」思考。

保守詮釋總圍繞著「是/不是」邏輯去爭辯,你說這是文學,我說這當然不是文學,你來我往之間,刀光劍影閃動。而「基進」思考則嘗試摘去「是」與「不是」之間那個代表二元對立思維的斜槓,讓「是/不是」之為句點(是或者不是的二選一),能否一時半刻被「是不是」之為「問號」所暫時取代,以曖昧擺盪、鬼影幢幢的不確定性,來打開思考的另類可能。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6-11-19 21:02 回覆:
先讓我們來看看瑞典學院的官方說法有何「保守」之處。對許多人來說,頒文學獎給知名抗議歌手乃破天荒之舉,大膽前衛,怎有「保守」之慮?(反倒是招來不少譁眾取寵、政治正確甚至媚俗之譏)但顯然瑞典學院面對自己的「大膽前衛」之舉,給出的卻是十足安全穩當的辯護說辭。簡言之,你說這是音樂不是文學,我就證明給你看這有多文學、甚至比文學還要文學。故官方說法的頭一樁當然是言簡意賅的獲獎理由,狄倫「在偉大的美國民歌傳統中,已創造出新的詩意表達」,有趣的是英文原文用的乃是song,而非ballad(民謠)或lyrics(既是抒情詩,亦指歌詞)。接著瑞典學院常任祕書、美學教授丹紐爾(Sara Danius)更進一步將狄倫的lyrics(同時踩在抒情詩與歌詞的曖昧雙義之上),遙指古希臘文學中的荷馬(Homer)與莎孚(Sappho),可說是一舉上溯千年,回到西方文學源頭的詩歌不分家。官方的邏輯很簡單,我們不是「破格」將文學獎頒給了歌手,而是「回歸」文學詩歌不分家的千年輝煌傳統,歌詞就是抒情詩,一切簡單清楚明白,「這是文學」,「這當然是文學」,「這自古就是文學」,沒有懷疑,沒有不確定擺盪,更沒有誤頒的可能。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6-11-19 21:03 回覆:
這是一條從1996年狄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名單後就被欽定的論述路線,「這是文學」,「這當然是文學」,「狄倫是偉大詩人」、「狄倫的歌詞就是詩」,這些美學評斷由正字標記的文學家大聲唱和,也由正字標記的文學研究者爭相掛保證。君不見狄倫的“Mr. Tambourine Man”以書寫文字的形式收錄於最具文學教育與正典權威的《諾頓文學入門》(Norto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Boots of Spanish Leather”收錄於《諾頓詩選》(The Norton Anthology of Poetry),一一透過押韻、疊句、意象和中世紀以降民謠敘事風格等詩學形式來進行細部賞析。君不見前牛津詩學教授瑞克思(Christopher Ricks)在《狄倫的罪之靈視》(Dylan’s Visions of Sin)一書中,不僅將狄倫的歌詞當成詩作來精讀,更將狄倫在歌詞中所展現的文學成就,媲美英國文學大家密爾頓、濟慈與丁尼生。這一波波從教科書到學術專書的文學機制動員,有如交響樂般此起彼落,二十年後的今日狄倫終於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只能說水到渠成是也。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6-11-19 21:05 回覆:
除了官方說法與正典欽定外,此次狄倫獲獎所引起的一連串「文學多元說」,亦是在「是/不是」邏輯中為狄倫獲獎找到辯護的理由。官方說法強調「本來就是」、「自古就是」,而「文學多元說」則極力凸顯「就算原本不是,現在也可以是」,以開放文學疆界所可能帶來的多元異質、民主自由想像自期。以印裔英國作家魯西迪(Salman Rushdie)在《衛報》的發言為例,狄倫的獲獎乃是諾貝爾文學獎看到並且肯認「文學邊界的持續擴寬」(“the frontier of literature keeps widening”)。換言之,狄倫的獲獎乃是垂直軸(以文學史上溯希臘詩人與英國詩歌傳統)加上水平軸(過去被排除在外的,現在納入其中)的雙料加持,前者以眾所矚目的文學權威機構為狄倫作為當代偉大詩人的身分拍板定案(不論狄倫回覆不回覆、接受不接受),後者則積極期待狄倫的獲獎能為我們帶來認識世界、感知文學的新方式。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6-11-19 21:07 回覆:
在「這當然是文學」、「這當然可以是文學」的贊成擁護中,既凸顯了文學史的脈絡,又肯定了多元開放的價值,那為何我們還要嘗試跳出「是/不是」邏輯的慣性二元思維呢?倒不是畏懼於咄咄逼人(甚至尖酸刻薄到極點)的反對聲浪,想要假客觀假中立,來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或各打五十大板了事,因為反對聲浪所圍繞的依舊為「是/不是」邏輯,只是把焦點放到了「這當然不是文學」、「這絕對不是文學」的另一方,並不曾挑戰「是/不是」邏輯所預先圈限的思維模式:只能爭辯「是」或者「不是」,而看不到讓「是」或者「不是」成為唯二互斥選項的「感知」形式本身;只能爭辯文學再現形式的要件與判準(何處符合,何處不符合),而看不到文學再現形式本身的不穩定性與可置換性,而無法想像為何每次的鬆動、每次的重構,都可以是打開世界的新方式。如果狄倫獲諾貝爾文學獎乃二十一世紀重大的「文學事件」,那其必須被同時當成「邊界之上的微事件」(micro-event on the divide),才有可能將「是/不是」的激情爭辯,轉到狄倫獲獎是否可為世界與文學世界帶來不一樣的「感知」方式。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6-11-19 21:08 回覆:
「邊界思考」不是一般所謂「跨界」、「越界」所蘊含的超越藩籬(仍有界限,只是跨越了既有的界限區隔而出入自如,創造出新的組合與配置)。「邊界思考」也不是界限劃分的徹底消弭,而落入反對聲浪中最憂心忡忡的「骨牌效應」:一旦文學的疆界被弭除,文學將無法被定義,所有一切都是文學,所有一切也都不是文學,終將導致文學的最終消亡。「邊界思考」也不僅僅只是「文學多元說」所期待的疆界鬆動、重劃與擴張,以廣納異質多元。「邊界思考」乃是質疑並探索「邊界」的歷史流變,如何不斷被劃定被抹去、被納入被排除,其所涉及的不僅只是「文學無本質」之解構宣稱,更是「文學範疇化」運作所必須倚賴的「建構式排除」(constructive exclusion):核心靠邊緣來凸顯,納入靠排除來界定。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6-11-19 21:10 回覆:
因此我們無法單純固執地宣稱,狄倫的創作與荷馬、莎孚無異,我們也無法天真浪漫地相信,只要倡導多元開放,文學的範疇與疆界便可持續無限擴大。狄倫的文學桂冠該讓我們回到西方文學史的流變之中,展開一連串的提問︰曾幾何時口述傳統被排除、歌舞傳統被排除(lyrics抒情詩的希臘字源乃七弦琴,ballads民謠的拉丁字源乃舞蹈),而此排除又如何建構了文學對書寫形式的倚重?曾幾何時集體匿名、集體創作被排除,而得以獨尊單一作者的署名與原創性?什麼是文學流變中的「無分之分」?菁英高蹈與大眾流行之間的差距,又如何在歷時軸被巧妙置換(昔日民間傳唱可以成為今日紙上經典)、在共時軸被劃分區隔(純文學、嚴肅文學大不同於大眾通俗文化)?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6-11-19 21:14 回覆:

故「邊界思考」沒有是/不是的問題,「邊界思考」乃是嘗試凸顯文學作為當代「感性共享」的既有秩序如何被一再顛覆、被一再改寫,一如沒有女性主義、少數族裔、後殖民「對抗經典」數十年的努力,荷馬身旁怎會出現一位名叫莎孚的抒情女詩人?狄倫之前怎會有另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非裔美國女作家莫里森(Toni Morrison)?狄倫作為抗議名歌手與諾貝爾文學獎的配置,不是肯定句或否定句所帶來的「句點」,反倒有可能是疑問句的「問號」所帶出的「基進不確定」(radical indeterminacy)︰既是且不是,既非是又非不是。此「基進不確定」並不是無法確定,而是挑戰「是/不是」作為確定邏輯本身的歷史建構與權力部署,勇敢迎向「不確定」所能打開文學的狂野想像與所能重組的「感性分享」。

最終不論狄倫出面不出面、領獎不領獎,這頂突如其來的桂冠都已然展示當代文學邊界的不確定性,活潑潑打開了我們感知世界的新可能。(20161119聯合報   張小虹〈邊界上的文學桂冠〉)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1/18 17:05

狄倫說:「我認為我自己是詩人,然後才是音樂家。我活得像個詩人,也會死得像一個詩人。」那些虛構的情節和文字,或許表現了他最真的一面。

金斯堡最有名的長詩〈嚎叫〉被拍成電影,有句台詞:「詩,大體來說,是有韻律的表達感情。而感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衝動,就像性衝動。這種感情發源於胃部深處,然後從胸中升起,抒發於嘴巴或耳朵,呼……然後成為低語或呻吟或嘆息。」巴布·狄倫在葛萊美舞台上那樣唱,他身體裡或許也有份不為人知的感情,緩緩升起,讓他吐出一連串語焉不詳的聲音,低吼、然後吟念,隨風而逝。

摘自【中華民國105.10/24 今周刊 星期一】

圖 / 網路

撰文 陳亭均


ynn600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1/13 12:40

從你這裡了解巴布狄倫, 活潑靈動. 之前很喜歡他的一些歌, 但對歌手本人真是之乎者也的不甚了了. 看到報上說有他的自傳出版, 趕緊讀讀, 正如你說的, 他一開始的很多想法做法就是詩人的心態, 而且很好學的樣子.

要常來你的格子取經 !^-^

ynn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6-11-13 20:08 回覆:
巴布‧狄倫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話題性十足,讓人們再度思考搖滾樂、民歌、民謠的種種。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0/30 23:22
中央社台北14日報導,巴布狄倫(Bob Dylan)昨天獲頒西元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原因是「在美國歌曲的偉大傳統裡,創造新的詩意表現手法」,成為首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歌手及作曲人。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凌晨在臉書表示,2011年參加巴布狄倫香港演唱會。「很奇特,台上很冷,台下很熱」演唱會特點是狄倫不太理會觀眾,不說話、不溝通、零互動,就是自個兒彈唱,唱完走人。

 她說,台下的人可有趣了,不是一般搖滾樂場子見到的人;很多頭髮斑白的人穿著一看就知是銀行高級經理人正式西裝,全程安安靜靜坐在那兒聽,這些服裝和舉止都不屬於一般搖滾樂場合。

 龍應台表示,「狄倫得獎很好;全世界大概沒有一個活著的詩人比他更貼近群眾了」跨時間、空間、文化、語言及世代,「他是一個席捲全球的詩人。用音樂,讓詩飛。」

 她說,只是有點小小「不甘心」,音樂人可得文學獎,但文學人可能得音樂獎嗎?「但是轉念一想,狄倫根本從頭到尾就是個詩人,只是用音樂臥底了50年」,瑞典揭開狄倫真實身分。

十年風《煉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0/27 09:04

特來邀請詩人參與12/6冬季大會詩

謝謝

 

十年風敬上


~以一首詩權衡我,可得知我輕重~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6-10-28 11:14 回覆:
我會共襄盛舉。感謝格友邀請!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0/24 19:45
胸懷神州江山萬里的高尚詩人余光中曾經套用過狄倫的歌詞寫詩,如今他被台灣的鄉民噓爆,形同〈Blowin’ in the wind〉;多少以搖滾人自居,並在流行音樂市場展現出鼻孔的高尚音樂人,除了少數幾個賺到人民幣的以外,剩下沒有上報紙、上電視的,往往〈Like a rolling stone〉。蔣介石死後,由台灣少數都市高學歷菁英炒作出來的「校園民歌」,宣稱受到瓊安.貝茲(Joan Baez)與巴布・狄倫的薰陶(50年來也只聽得下這些),實則依循黨國思想機器一條鞭指導下的淨化歌曲要領,在陽光草原追逐,唱著被閹割的歌詞,40年後還以為自己穿得下當年青澀的大學服。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6-10-24 19:54 回覆:

黃大旺〈為什麼是巴布不是春樹?一座獎項、多種表述〉20161014關鍵評論網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0/24 19:29
由流行音樂的文化生產及接收場域來看,偉大的音樂人實在很難、也太難只由文學及文學家的框架來理解。甚至流行音樂不比宮廷音樂,它還帶有街頭文化對於高雅文學的反撲基因,這可不是將Bob Dylan比擬於荷馬、莎士比亞就能唬攏過去的。除非你要跟我說:諾貝爾獎太前衛,這就像杜象把「現成物」(小便池)直接簽名送美術館,要世人正視流行音樂叛逆的藝術性以及它背後的生產體制;或是諾貝爾獎太有正義感,對主流流行樂壇愈來愈多無腦白話文歌詞看不下去,才要撈過界,給世人良心的警示與指引方向。(最好是這樣!)果真如此,我一定無限期支持諾貝爾文學獎。(簡妙如)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6-10-24 19:49 回覆:
簡妙如〈什麼風,把Bob  Dylan吹進諾貝爾獎,吹到台灣?〉20161024聯合新聞網鳴人堂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0/22 21:57

狄倫說:「民謠場景和爵士場景是非常緊密的。詩人讀詩時,我會在底下聆聽。我的歌曲與其說是受到書本上的詩影響,不如說更是受到詩人搭配爵士樂的朗讀所影響。」

這一段說出了狄倫最重要的文學特質,也直接回答了這次諾貝爾文學獎的爭議。長久以來,人們對他的歌詞作為詩的文學成就有很大歧見,但沒有人會質疑,當他的文字配上了他的音樂,那些文字可以讓整個世界為之暈眩。

他的歌詞寫作可以說深受垮掉的一代影響,當然還有其他的文學啟蒙與養分——或許太多了,因為他太用功了,不論是對美國音樂、對歷史,或者對文學。(20161022聯合報  張鐵志〈狄倫與垮掉的一代〉)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