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與大馬人一同關心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及其他
2011/03/26 00:14:19瀏覽946|回應2|推薦24

引用文章要先教的是大人!提供值得大人們看的一篇報導..談處理師生衝突

Paulao's comment:基於自己一股沒來由的使命感,雖然學養不如人,所知有限但是卻願意盡心盡力的學習以對社會盡一份責任.感謝好多位格友的[友誼]推薦,他們的[知心]是我再接再厲的動力!最近馬來西亞頻傳的年輕人[為情為學業為工作不如意]而選擇輕生,認為報紙大篇幅的報導,似乎有推波助瀾之嫌,引來各方的注目及檢討.

為此,馬來西亞有許多關懷社會問題及鼓吹道德重整的官方民間組織聯合在這週末的26,27日舉辦了兩場座談會,分別請專家學者來開講,(其中3月27日,請來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為防範更多的自殺事件,帶讀者探討腦科學與行為的關係……)
 
先把中國報為26日那場的預報內容特別轉載供大家參考,思考我們台灣是否有借鏡之處!同時一起關心青少年身心靈健康,希望台灣也有這樣的活動供我們轉載..

來源:http://beta.chinapress.com.my/node/199734 

心見聞: 林潤松:媒體角色分兩面性

26日主講師: 林潤松~台灣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士;目前是馬來西亞“道德重整成長團體”講師,亦是跨國社會關懷志願工作者,曾到印尼、泰國、柬埔寨、越南、菲律賓、印度、台灣、中國、日本、肯雅等地服務。

 陳雲娟~身心語言程序學合格執行師( Neuro-Linguistic-Programming),目前是幼教園執行者。擔任團體之督導及助人義工,擁有15年助人經驗。她也是婚前教育指導員(授委于大馬家庭、婦女發展局)。

 ●2010年8月23日:檳城19歲學院生陳少朋疑不堪情變打擊,在車內燒炭自殺,臨死前在facebook為自己寫下最后留言“RIP”(rest in peace)。

 ●2010年12月9日:失戀男子江世豐為情所困,在facebook留下自殺遺言和為自己倒數自殺時間,從14樓公寓躍下。

 ●2011年3月15日:19歲學院生陳陽振(譯音,動畫系學院生 )疑不堪考試壓力,在facebook寫下“Goodbye All”遺言,上吊自殺。等等案例…

大眾傳媒指的是報章、電視電台,甚至是電子媒體與自殺行為之間存在著複雜關係。最早可追溯到18世初晚期。1774年,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中,維特為情開槍自殺。這部小說出版之后,許多青年用同樣方式結束生命,因此,該書在某些地區被列為禁書

 1974年,研究學者菲利(Philips)以“維特效應”(Wether Effect)命名,意指模仿大眾媒體對真實或虛構自殺故事描述的自殺行為。

 菲利把1946年至1988年美國兩大報紙《Facts on File》及《紐約時報》封面的35個公開報導的自殺新聞,以及1946年至1988年官方的自殺人數統計數據做研究,把自殺報導前的一個月、報導期間、報導之后的一個月的自殺人數一起納入統計,發現美國的自殺人數在每個公開報導的自殺新聞之后,都有顯著的增加。菲利把這現象叫做“維特效應”,認為此效應的發生是因為自殺新聞的報導發一些額外的、模仿性自殺。

 問:“維持效應”只能證明媒體報導的影響力,以及會引起自殺模仿。但是,仍有一大塊空白的地方:發生自殺行為的人事先有沒有接觸自殺的相關新聞報導?根據你們所接觸的個案,是不是欲自殺者都看過自殺新聞的報導,或是看到別人那樣所以他也跟著做?

林:上個月沙登一位婦女在跳樓自殺前將女兒拋下樓,事發后我們接到幾通電話,其中一通表示她來自同一地區,自己也住在高樓,也有潛伏性的憂鬱問題。新聞見報后,她的內心很震憾,一直很想從樓下跳下來。

 受到媒體影響而模仿做法的例子事實上就像一些危險動作在電視上播映時,我們看到的是螢幕上打出一行字幕表示“危險動作,小孩子請勿模仿”的情形,只能盡可能避免,而無法回避。

 凡事都有兩面性,媒體身分的兩面性,除了傳遞資訊,還包括履行社會責任。如果傳遞功能大于社會責任功能,可能會引發類似“維特效應”的現象。相反的,則讓媒體成為教育工具而無媒體功能。

 傳播學有情緒傳染及社會心理的屬性,能影響人的心理因素,自然也能修正社會現象。媒體的最大功能在于傳遞,它需要的是接收者。然而,接受者有沒有能力去消化及接納媒體所傳遞的資訊,則不是媒體的主要功能。

陳:我們不要用很科學的角度來看,人與人之間會有一個磁場。意志薄弱的人,他的正面磁場會減低,當負面新聞多了,周圍就會增加負面磁場,並且侵略意志薄弱的人。一旦有負面事件對他造成打擊,就演變成爆發力,讓他覺得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樣的說法可能很玄,但是我們身邊確實有這樣一個磁場在循環流動。但是,為什么有人自殺?有些人不會自殺?其實這個磁場只有對意志薄弱的人,或是生活不如意的人,影響才會特別大,對意志力強的人影響不大,因為他的正面磁場太強了。

 ●問:自殺事件的死者之前都在面子書上寫下遺言,為什麼年輕人是自殺的高危險群?為什麼他們選擇寫遺言而不與親友傾訴?這是不是表示現代人際關係的疏遠?

 林:面子書的出現提供年輕人發言平台,我不認為他們是高危險群,他們反而是一群入世未深的年輕人,也就是個人的生命歷練尚待加強。生命歷練得靠生活、面對生命問題及解決生命問題、經年累月以及最后融匯貫通來達成。

 面子書只是一個滿足年輕人需要被肯定的工具,沒有媒體的社會責任的強制約束;它有強大的自由言論性,可是沒有如同媒體的強大言論制約力因此言論很快就在年輕族群裡流傳,最后還會被奉為“神”,接受崇拜。

 陳:社會事件的發生是許多原因聚集而成的媒體只是其一原生家庭是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成長元素,如果家庭教育做得好,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配合得好,這孩子自然會好。如果底子不好,外面又沒有有優良的環境,他就會變得更糟糕或者不會變得很好,因為本來的品質就不好。

陳雲娟:意志薄弱容易受影響

 問:您覺得目前大馬媒體在自殺事件的報導呈現如何?也請您提出您的建議。

林:把人的習性要求媒體全面兼顧,其實是不太合理的。目前華文 媒體已經不斷改變報導模式。這需要發起全民社會醒覺運動來輔助整體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必須互相影響而媒體扮演協調及推動者的角色。

 現在時代不同,今日大部分媒體經營者還是以營業利益為主,社會使命位列其次。要提昇利潤,則必須順應社會大眾的需求,因此媒體的八卦化,有部分是投射社會大眾的心理需求。

陳:主要在于道德觀念,如果各媒體都認同報導的最后目的是為了不讓社會成為一個病毒傳染的狀況,尤其是自殺事件或情殺事件,大家都有共識不去做過于渲染的呈現方式,那么社會的負面磁場就會減少許多。

 重要的是,在第一次報導自殺新聞的時候,在新聞的旁邊刊登相關的求助專線和社區資源。同時,報導不要過于渲染。猶記得某媒體把某宗自殺事件的死者稱之為情痴、情聖,因為他可以超越死亡來證明他對這段感情的執著。其他人可能覺得“哇,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如此?”或是“如果我身邊有個人可以為我這樣的話……”開始視之為英雄人物。

 問:媒體的報導選擇除了追求新聞價值,更多時候跟社會大眾的心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聳動或八卦新聞銷量好,這跟大眾偷窺的心理都有一絲半縷的關連。在責怪媒體的八卦化的同時,銷量或收聽、收視率卻在上升,這是不是同時也反映出現代社會的倫理教育、個人的生命教育的不足?

 陳:每個人都會有好奇心,報導越詳細他越會看。但是,重點在于報導一則新聞就好像是刊出一個廣告,有需要的人就會去採用裡面的訊息。比如自殺或情殺,如果把過程詳細,比如他的殺人工具有什么?從工具A下手再用工具B,然后做了之后怎樣處理?你會發現,接下來就會有人用同樣的方式去做同樣的事情。這情況就像我本來不知道咖啡是好喝的,所以我不會去喝它,但是有人告訴我咖啡如何如何的好喝,當我有機會我就會去嘗試。

 媒體可以報導什么人在什么地方發生什么事情,但是不要美化,不要催情。各媒體本身要自律及規範,但是要媒體之間達到共識也不容易,因為媒體之間存在著競爭。這對現代媒體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如果許多人都在批評媒體的報導,這也是給媒體一個轉型、修改呈現方向的機會。

 林:媒體自從報導自殺新聞以來,承受不少社會輿論,也被一些人指責是推動負面訊息的推手。問題在于,媒體經營處在一個被動的立場,這與民眾的公民意識是否有能力接受、整體社會對特定族群是有否提供支持、國家相關單位是否投入研究……都可以列入探討。

 大眾如果能像發達國家國民般,對于公民意識、社會倫理、個體的生命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力,媒體才能發揮以視正聽,撥亂反正的功能。社會大眾的低識字率、低閱讀率、低教育程度、低公民意識、低時事參與感、低自我價值、低生命意義等等,都影響了他們應對社會事件的后續反應。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ymslin&aid=5020168

 回應文章

筱 蒨-Lucif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別人都這樣做,我為什麼不行?
2011/03/27 23:35

很多人明知道一件事情是不好的,因為道德跟社會價值體系的牽制,讓他們選擇配合社會的常軌,但是一旦有人打破了,這時候自己心裡的那份反抗感就會出現:他都行,我為什麼不行?在情緒低落、理智被擺一旁時,就很容易衝動行事,或是給予自己合理的解釋,做那件不好的事情是情有可原的,而且絕對不是第一人,因為已經有別人這樣做了。

而且會去扭曲解釋:退一步海闊天空;放下一切、立地成佛,自殺就等於全部放掉,所有的困難跟壓力也就解決了,這就是自殺潮會因為模仿而產生維特現象的原因吧。

這才真的是逃避的做法,放棄上帝給予我們重生,學習逆境成長、更加堅強的機會。


選賢與能!支持吳敦義選總統!

paula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今天下午去聽了演講
2011/03/27 00:18

很實用,其中林潤崧說了一句話非常有意思:{要用生命解決問題而不是用問題解決生命!}死亡不能解決問題,活著問題才有可能被解決.家庭中有親屬自殺的,最好要弄清楚自殺原因,並解開造成原因的[結],否則這個家庭的下一代走向這條路的機率很大!

兩位主持人都表示[原生家庭]很重要,會影響孩子一輩子.激勵大家不要忽略[家庭功能]的重要.不是雙親家庭就沒有問題發生,家庭功能的失衡一樣會讓孩子的心性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