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7 11:09:50瀏覽429|回應1|推薦4 | |
Paulao's comment: 上面這篇文章才薄識淺的我看得深有感動,直覺的覺得很多論點都說中了我的心,在民主政治發揮的是處處批判卻忽略了[肯定]的時代,它提到論點正讓我擔憂:[我們台灣能夠承受到何種程度]???!! 卻看到哇新聞的討論http://dignews.udn.com/forum/post.jsp?news_id=5452928)卻是一片[冷朝熱諷]的不以為然..認為八股.. 對這樣一個對台灣的民主政治有褒有貶的文章,是真的[八股]嗎?是我太容易被[感動]???親愛的朋友,您對這篇文章的感觸如何??希望你跟我的品味一樣.... 台灣是一個資源貧乏、人口密度高的島嶼。它有四百年的悲情歲月,也有近六十年的奮起(經濟)、突破(民主)徬徨(統獨)與再出發(不獨、不統、不武)。 借用哈佛大學奈伊教授的說法,論硬實力,台灣一無可觀;論軟實力,則有無限可能。 春節期間往返兩岸的台商,如果只挑好的比較,在大陸看到賺錢的商機、威權政府的效率、國際地位的躍升、民族的自信;在台灣處處看到了自由與民主、人民的品質、公共秩序、以及沒有恐懼下自我選擇的生活方式。 今天在華人世界中,台灣最大的資產,不是所得與法治(低於新加坡),不是公權力與企圖心(低於大陸),而是無形而珍貴的「心智的空間」。 經歷過政治迫害、人權壓制的,最能體會心智自由的珍貴。對饑餓貧困的人,衣食足最重要;對知識分子,一無恐懼的思想自由與言論自由最重要。 台灣今天所擁有的正就是衣食足之外的心智空間。每一個人可以自由地思考、閱讀、學習、表達;進出國門檢查,不需一分鐘;批評官員,不需要勇氣,甚至不需要經過大腦。 為了保護「心智空間」,當前的歐美社會以及今天的台灣,正付出沉重的代價。在一月廿七日美國歐巴馬總統的國情咨文中他直指:擁有三億人民的民主政治,總是吵鬧、混亂、複雜。美國人民已經厭惡政黨的杯葛,影響了重大政策的推動。 當前多位美國政論家指出:美式民主已經產生了這些嚴重的後果: ‧國會中朝野對立,使法案陷入僵局。 ‧利益團體對立法及政治影響太大,帶來「大者愈大」的風險。 ‧電視及廣播名嘴持續不斷的負面評論,助長了意識形態的對立。 ‧堅持自己立場,不肯妥協的情況愈來愈嚴重。 美國的憂慮,也變成了台灣政治病態。 過去我就說過:台灣有二個:公家台灣與民間台灣。前者的競爭力不穩定;後者的生命力則強勁。 競爭力的衰落是因為陳水扁執政時所出現三個「三分之一」: (一)政策選擇上,至少三分一的優先次序是倒置的。 (二)政府支出上,至少三分之一是用在「錯」的地方。 (三)官員時間使用上,至少三分之一是花在內鬥、口水戰及不必要的應酬上。 馬英九執政後,兩岸情勢漸趨穩定、統獨對立漸趨緩和、司法漸趨中立、監聽逐漸減少,這些都有助於形成一個比較包容與和諧的大氣候。 台灣社會另有一個「多元」景觀:政治上的兩黨對立、與意識形態上的統獨對立,固然使人不安;但其他面向的合作、包容、尊重,使台灣民間出現了旺盛的生命力。當這些生命力投入各種產業(包括文化創意)時,我們見到了一波又一波的異軍突起。這是台灣社會「亂中有序」的安定性,以及遠離政治後民間力量的擴散性。因此近廿年來台灣的舞蹈、電影、雕刻、設計、體育等,在國際舞台上都有驚豔的展出與成就。 六十年來台灣社會,雖然飽經波折,但是民間生命力一路走來,始終堅韌。隨著自由與民主的生根與政權的輪替,台灣的年輕一代,已經理所當然地生活在一個門戶開放、思想解脫、心智奔放的大環境中,他們應當熱情地留下來深耕台灣,或者勇敢地走出去開疆闢土,要把台灣放在世界地圖上發光。 台灣最大的資產,就是每一個人—特別年輕一代—要盡情發揮「心智的空間」。 (作者為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