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10 00:49:47瀏覽3120|回應17|推薦307 | |
語言的暴力更甚肢體暴力,影響層面既深且遠。肢體暴力傷害的是肉體,但語言暴力造成的卻是心靈的創傷,彷彿對人狠狠的刺上一刀,傷口看不到,卻深深痛到心上,有人甚至因此無法走出這陰影,而進一步做下傷害自己或別人的事,所以無論動刀或動口前,千萬要三思.....。 這是我看Busters Oron「巴斯特的耳朵」,這本書最深的感受。 「巴斯特的耳朵」一書是故事的主角-伊娃的回憶日記,一開始就很聳動的用「我在七歲的時候,決定殺死我的母親,而這個願望卻一直到了十七歲才實現」的提綱來震撼讀者,敘述五十六歲生日時,她從孫女手上接到一份生日禮物--一本日記本,開始撰寫回憶,並同時藉著她所種植的、鍾愛的玫瑰園中各階段花事時期交代,來串連透露出她所有行事動機的轉捩,隨著玫瑰花逐漸成熟和綻放,各陰暗事件也漸漸揭曉,筆法特殊極了。 整本日記從伊娃小時候開始,敘述成長過程中她的母親雖沒做出肢體上的實質虐待,但卻以種種冷漠刺人的態度、尖酸刻薄的言語,把伊娃對愛的想望一次次推開,一回回逼到死角,讓她在成長過程充滿了失望、許多可怕的夢魘、陰霾和失落。 故事中處處都可以看到她明明渴望極了關愛,但這希望卻一再被打擊而破碎的情節鋪陳,層層疊疊累積,以致於讓她終於做出不可思議的怪異和撕裂的行為,包括剪下鄰居的狗巴斯特的耳朵,藏在枕頭下做為傾聽她訴說內心世界知己的這種詭異事。 然而,即使我們在一開始就知道伊娃犯下了弒母罪行,卻仍然被她巧妙隱藏情緒的文字所引導,如推理小說般一步步去參與揭開這晦暗的回憶旅程,且為一波波驚人的發展而驚訝、而震撼,這種灰色系冷調的作品,對我而言,讀起來真是一種很特殊的感覺。 不過,如書中的例子,一個吝於付出愛的母親,會讓孩子變的冷漠,一個自私殘忍的媽媽,會讓孩子背上仇恨的包袱,卻是可以預料的,所以這故事雖然灰暗,卻極具警醒提示。 我一直覺得情感敎育要比知識教育來的重要。對待生命的態度,是人行走一生的立基,若不在幼兒階段好好建構就會來不及,尤其是孩童階段的啟蒙更為重要,它並不若知識教育有漫長一生的歲月可供養學習。 情感教育還應該是一種化育,它不像知識是由上而下的傳授,而是一種靜靜的培養力量,見之於無形的潛移默化中,才是穩健持常的人格教育,君不聞大教育家福祿貝爾如是說:「教育無他之道,愛與榜樣而已」。 再者,觀諸歐美一般的社會福利制度,多半關注在孩童被虐打或被忽略,卻鮮少關注到心靈的創傷嚴重性,台灣也是,所以這本書透露的訊息雖極端,行為雖不可思議,卻真是個可貴的提醒。近年來各界紛紛開始重視這區塊,是個好現象。 印象中看過很多關於關於親子、母女、父子之間疏離的故事或電影,苦苦追尋衝突關係到底是在哪邊出了問題,一次次探討,比起蔽塞含蓄而內斂保守的東方人,並不一味認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也不一味要求父母親必須偉大,我其實很佩服歐美在這方面的開放和勇敢。 喜歡書中的一些句子,有些特殊感受:『我們孤零零來到這世界,也會孤零零的走,就算身邊充滿愛、感情或援手。當重要時刻來臨,站在關鍵的交叉路口,我們就像沙漠裡的一隻昆蟲那麼孤單。越是掙扎,越陷入沙裡,坑洞的邊緣離我們越來越遠』 .....夠黑色夠消極吧,但我認真想,事實即使殘酷,卻也是人們該練習接受的,接受生命中所有美好與不美好。 但其實我更愛這些句子:『我一眼就愛上她。為什麼?因為她對我的微笑流露著善意和溫暖,對我而言既不可思議,又是我長久以來渴望的。因為她不只是看我,而是真的看見我,彷彿我很珍貴,而不只是擋路的東西。』 看見,而不是看,就像被了解,比你自己還要了解自己那樣幸福。還有:『我慢慢學習到被別人無條件愛護是什麼感覺,因為我的人而愛我,不是因為我做的事』,被愛,和明白知道被愛,都是很美好的事。 「巴斯特的耳朵」,很奇怪的書名,割耳朵,很奇怪的舉動,不過我覺得這透露一個了很強烈的訴求,它試圖告訴我們,那兒有一顆渴望被傾聽、被了解的心,或藏在人間、或就在週遭、在你身畔。 也提醒您,在情緒低潮的時候,不太適宜閱讀這本書,那龐大的負面能量,恐怕會讓人有些難以招架,我是分了好幾期才讀完,雖然也是因為這陣子工作忙,不過還好因為情緒常處開心的狀態,也還好夠快樂,所以即使故事裡佈散出許多灰黑磁場,我並沒受到負影響。....ㄜ,當然也因為偷懶,沒有精讀,時間不夠,我是狂掃過的。 喔還有,書的序文很好看喔,我認為它寫的唯美且浪漫極了,但因為帶著些限制級,不宜在此分享,咱們私己看嘿,噓~~ 櫻花雨- 茶涼了 得繼續忙,要進入最奔馳的一週。也祝福部落格世界和所有朋友。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