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5/27 08:56:23瀏覽1315|回應4|推薦107 | |
近日一連串毒品入侵校園的新聞,讓我深感怵目驚心,心想懵懂未知的年輕學子,尚未成熟的身心竟遭如此的荼毒傷害。不禁要問:這個社會到底怎麼呢? 上星期,孩子的學校裡,有一位國二的學生坦承吸食K他命,校方除通報警方,也採集該生尿液篩檢,但因吸食時間在三個月前,導致篩檢結果呈現陰性反應。警方至校了解實際狀況後,並未積極追査毒品的來源,反倒表示願給學生一次改過的機會。然而導師覺得事態嚴重一再追問,孩子終於道出毒品來自同村一位成人之手,導師立即將訊息告知學務處,學務處恐此事破壞校譽,影響招生,將其淡化處理,僅告誡該生不可再犯。但未料事後該生未加悔改,且將此事到處張揚,引得許多學生竟把他當成英雄人物看待。 給予孩子自新機會無可厚非,但警方消極、學校低調,沒有深究毒品來源並加以根絕,表面是給了學生自新的機會,但卻也同時放任毒販繼續危害其他學子。在來源沒有斷絕下,試問:誰敢保證這個孩子不會再犯?而警方與學校的駝鳥心態,更讓全校學生暴露在毒害的危機中。 年輕人喜歡嘗鮮、喜歡尋找刺激的心理,永遠不可能改變,真正要保護青少年,讓他們遠離毒害,必須家庭、學校與警方通力配合。唯有抱持審慎積極的態度,才能有效解決校園毒品氾濫的問題,否則任憑行政院長如何強力宣示「校園大掃毒」,都只是緣木求魚。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