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19 00:26:30瀏覽6453|回應0|推薦10 | |
三十三觀音之三〈持經觀音〉 持經觀音亦稱讀經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三。〝應身相〞為持經觀音的〝化身相〞既是〝聲聞身〞!因此,持經觀音又稱聲聞觀音。《普門品》曰:「應以聲聞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聲聞」是指聞佛聲教,悟出四聖諦理,斷三界見思惑,進入涅槃的聲聞僧,經典又代表著智慧的象徵,此觀音因手持或閱讀經卷而得名。其〝應身〞法相之特徵為持經書或安坐於岩石上閱讀經書。 持經觀音之由來源自於唐朝末期戰亂頻傳,蘇杭一帶百姓惶惶不安,臨安縣錢鏐為人正直心善,忠肝義膽,眼見這混亂世道,意欲起兵保東南一域,但缺乏糧械,又怕落個犯上作亂的罪名,心生憂慮,遲疑不決。某夜,他忽夢觀音對他說:「錢鏐,你莫要躊躇,你既有保障東南一帶,救民於水火之心,這就是一片難得的善念。天祐善人,會保你百戰百勝」。 在夢中,錢鏐也把自己的擔憂告訴了菩薩,觀音說:「你不要顧慮,不必畏縮,你須知道,為人要千臂千眼,才能做得千秋大業。你勿須遲疑,儘管放心做去,東南無數生靈惟繫爾身。你起兵成功以後,望爾皈依佛門,能慈悲為懷,利益更多眾生。果能如此,你可在二十年後到天竺山來找我」。錢鏐醒來,信心百倍,很快組成了一支大軍,所向披靡,屢建奇功,東南半壁固若金湯,百姓安居樂業。錢鏐也由蘇州太守晉升於吳越王。
二十年後,錢鏐照約定到天竺山尋訪觀音菩薩。途中遇見一位坐於岩上正持經閱讀的僧人,錢鏐以為此僧人是觀音化身,便上前跪拜並告之原因。那僧人急忙放下手中經卷扶起錢鏐,恭敬還禮,說道: 「大王,我不是菩薩,吾乃貧僧一空,昨行山過路,遇見觀音即坐此白岩上持經閱讀,我上前禮拜。祂附囑我在這裡恭候大王,並讓我傳言:「大王已功成名就,廣受百姓愛戴,如能藉由大王的威德力來宣揚佛法,收效必大,望大王能在這方面多積功德。 一空僧人又言:「現在還不到大王皈依的時候,祂暫不收留你,待將來機緣到時,菩薩自然就會來渡你」。錢鏐一聽,尤感觀音關愛點撥之恩,並發願在此山賜建一座讀經庵,誠請一空僧人來主持。幾個月後,佛庵落成,庵內塑造了一尊莊嚴的觀音菩薩,其造型為趺坐看經的法相。據說那法相座下之石雕蓮台,就是用菩薩坐過的那塊白岩石雕成的,當時人稱 「持經觀音」,亦稱 「讀經觀音」。 詳細創作過程請由此點入http://tw.myblog.yahoo.com/yuyukuo6/article?mid=19780&next=19748&l=f&fid=13 |
|
( 創作|繪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