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藝術評論家
2016/03/08 15:02:47瀏覽1103|回應0|推薦18

你在畫什麼?這是什麼圖?


這張圖是我在過年期間隨意畫的圖


有人曾經問我:「你在畫什麼?這是什麼圖?」



       過年公司放年假期間,我因為在公司留守,成天守在辦公室內也沒什麼事做,於是回想起過去從小到大,畫圖是我唯一的興趣,因此就拿起筆來隨畫圖。以前曾經以幫客戶畫圖生計問題後來也曾經將此興趣變成教學工作,如今來大陸後轉換一個完全與藝術不搭的工作,因此畫圖又回到從前一個單純的興趣。在辦公室畫圖除了打發時間以外,也是趁此機會別讓自己的興趣消失,所以順手提筆隨心創作感到很愉快


  現在畫圖對我而言,感覺很充實也很愉快,因為現在所畫的圖都是自己心裡想畫的圖,而不在像過去,是為了生計或教學畫的圖了。每幅畫都是隨心所欲的創作,所以沒有束縛感。當時隨興畫了幾幅抽象畫,寫意的佛畫我畫過,抽象的佛畫是第一次試畫,所以我挑了其中一幅貼在此文章上,剛剛你們看到的這幅畫稿,就這幾張作品的其中一幅畫。


在公司留守期間有幾個員工也跟著我一起在公司留守,當時這幾個員工看到我在畫圖,於是也好奇的進來我的辦公室看我畫圖。他們看了之後問我:「領導!你在畫什麼?這是什麼圖?」。我回答:「你們覺得它是什麼圖就是什麼圖。」幾個人在一旁小聲的稀稀疏疏討論我到底在畫什麼呢當下我沒有對他們做任何解釋,仍然繼續隨興的畫著我想畫的圖。


當時我桌上擺著一本活頁資料夾,裡面都是我過去所畫的佛像做品,我是用數位相機拍下後,採用A4彩色影印紙將圖檔留下當畫冊,這畫冊我只是用來記錄做為參考用。員工他們順手翻開這本畫冊來看,看到其中一張是我畫的地藏王菩薩法相,突然有位員工馬上開口說:「我知道這個是唐僧〝唐三藏〞對吧?」我轉頭看了一眼!沒說話只是對他笑一笑點點頭。他說:「這個唐僧畫的還真是漂亮。」我還是沒有做任何解釋,只回答:「謝謝誇獎」,因為在我們這裡很少遇到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以認識菩薩的人並不多,因此他們不知道這是佛畫,只是把我的作品當作一般的藝術品欣賞就是因為如此我也不需多做解釋



不過,話又回到前題,此文章上面所貼的這幅畫,在我們台灣這個充滿宗教信仰的地方,肯定會有人問我:「你畫的這尊是觀音嗎?」如果有人這樣問我,我可能也不會做任何解釋,甚至如果一定要我回答,我也可能會像在大陸這裡回答我員工一樣:「你認為它是什麼就是什麼。」因為這是我的隨創作,所以觀賞者也可以隨心去想像這幅畫是什麼畫,在此,觀賞者對於我的作品有什麼想法,都不會多做解釋,因為這是觀賞者的看法與我的想法無關


    記得大學時代留美期間,我的希臘教授曾經告訴過我,藝術三大要素,創作者、作品、欣賞者,這三要素缺一就不是藝術了。十幾年前在台南古蹟吳園這個地方有一處小展覽場後院有一個小酒吧。當時展覽者作品在小展場內,而茶會則設在小酒吧內。當時的我是以畫西畫為主那時候還沒開始畫佛畫所以當時常去這個展場參觀一些前輩的創作。


     那時候會在這個展場展覽的藝術家都是一些時尚藝術家,他們並不是很出名的藝術家。在他們所展覽的作品來看,可能在一些傳統藝術家的眼裡,並不認同他們的創作是藝術創作,因為這些作品都蠻抽象的。而對於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我而言我卻很欣賞他們的作品尤其一些創作理念與意境都不是一般人能體會的,當時我也從那些前輩的作品之中學習到不少的創作念。


在一次展會上認識一位姓石的藝術前輩他讓我映像很深刻可是我忘了他的全名了不過我從他的創作理念中學習了不少道理。還記得當時他的作品有些是裝置藝術的架構跟材質,還有結合彩繪創作整體來看,這些作品有些好像不完整,原因不明。開幕作者在茶會上喝著啤酒與參觀者聊天聊了一會兒順手拿著筆再去將作品加上幾筆接著又回到茶會現場繼續與我們這些參觀者聊天。


見到此現象,我當下問他:「石大哥你這些作品是不是還沒完成呢?為何開始展覽了還再繼續修改或添加呢?他告訴我藝術創作對於藝術家而言如果自認為是完美的100這就太主觀了,而且也是錯誤的觀念因為真正的創作對於欣賞者來說都是達不到完美的事實上創作者的作品只有50另外50分是要留給欣賞者的ㄧ個想像空間這樣加起來才能算100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就像你現在覺得我的作品好像還沒完成一樣那你認為我要怎麼樣才算作品完美呢?每個人對於藝術創作的角度與想法都不我再怎麼創作修改若不順你意在你眼裡我的作品依然只有50分。因為你是你我是我你不是我我也不是你所以另外那50分是你的想法我想法加起來,我的作品就是100分了。


    這位前輩的說法讓我聯想起大學時代跟我們科系一位教授講的理論很相似。在美國留學期間我的希臘教授曾經問過我們全班一個問題:「什麼是藝術?」他要求我們每位學生都要給他答案可是我們再怎麼回答他總是搖搖頭說:「Wrong answer!〈錯誤回答〉」後來我們問他,不然什麼答案才是正確的?教授卻笑一笑沒回答就離開教室了!當時我的同學們還有人生氣的說教授把我們當傻瓜,其實教授他自己可能也沒有正確答案。


    某日我們班在校內辦展,參觀者對我們作品無論說什麼評論,我們教授都點點頭說:「that is right!〈說得對〉」當時有同學聽了後很不高興的當場問教授,為什麼我們班上同學說什麼都不對,而無論這些參觀者說什麼你卻都認同呢?難道你是在拍這些參觀者馬屁嗎?教授說:「你們是創作者,他們是欣賞者別忘了我曾經告訴過你們,藝術三要素是什麼,而這三要素要有互動才是真正的藝術。


    然後教授站在自己作品面前問同學說:「這是我的作品你是參觀者,請問你對於我的作品看法如何?不然我先問你,你會創作嗎?你懂創作嗎?」同學們笑著說:「廢話!我也是學藝術的怎麼不懂創作!不會創作呢!」教授又問:「那...你是我嗎?你知道我創作此作品的意義是什麼嗎?同學「………!?」


教授接著又問:「你能展現跟我一樣風格的創作嗎?」同學馬上說:「我當然不是你!我自己有自己的風格怎麼可能跟你一樣。」教授說:「這就對了!當然,如果沒有作品欣賞,哪來的批評指教呢?同學說:「是的,參觀大部份都是以漂亮與醜來作論點教授說:「是嗎?再請問你一個問題,你是站在主觀角度還是客觀角度來評論我的作品?我的作品對你而言是漂亮還是醜呢?」同學到最後都答不出來。同學與教授之間這場辯論,雖然從頭到尾教授只有問題,而沒有答案但是之後同學也因此領悟教授的道理藝術創作沒有絕對的美醜與對錯之定義與標準,藝術創作只有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互動,這就是藝術的意義。


名畫家梵谷,當代有人批評他是精神病患,所以認為他的作品不能算是藝術創作。也有欣賞他作品的人說他的創作有意境,這種作品才是真的藝術創作。也有人說梵谷是利用色彩表現,來表達他的心境而創作出此意境。也有人探討他的創作過程與真實原因,發現他是因為色彩顏料用盡了,因為沒有顏料又停不了創作靈感,因此將剩下來的顏料隨興使用了,才會有這樣抽像的創作意境。


本土藝術家洪通,有人說他是老人癡呆症,所畫的圖都是亂畫沒意義的創作。有人則說他過去是乩童,所以他所創作的這些怪異作品,可能是他感應到無形界的情境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以上這些無定義的說法除了來自觀賞者的想法以外,還有藝術評論家,簡稱〝藝評家〞。尤其是這些藝評家的說法,因為他們都是以專業學者的身分,來評論這些創作者的作品,因此他們所說的話對於欣賞者而言影響很大,大部份的人都會相信這些藝評家的話而被他們牽著鼻子走。


其實藝術本來就脫離不了評論,但評論並不等於完全能解讀作者心思,因為評論家並不是藝術家肚子裡的蛔蟲,即使這個評論家自己本身也是藝術家,就像我的同學跟教授一起辯論藝術觀點一樣,兩人都是藝術工作者,但是思維與風格也都不同。經過我這些解釋,大家思考一下,這些藝評家對於藝術家的評論難道都正確的解讀作者與作品嗎?說到這事情,讓我聯想起過去曾經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個實例,以下我舉這個實際案例供各位參考,故事內容有點趣味敬請慢慢閱讀吧。


幾年前,有位客戶曾經向我訂購一幅魚籃婦觀音的作品,他曾聽說我是一個能依照客戶要求而創作的畫師,因為一般的畫師都只會抄圖,若遇到客戶比較特殊的要求,可能就畫不出客戶的期許,因此這位客戶才找上我來幫他畫圖。這位客戶自己提供了三幅魚籃婦觀音的作品照片讓我參考。一幅是古代畫家的作品,兩幅是近代畫家的作品。這三幅魚籃婦觀音畫,側身姿勢面部往身後看,其三幅姿態一樣,但是風格不同。客戶要求我要按照他的意思創作,為他畫出一幅他心目中的魚籃婦觀音法相。他表示,姿態要跟這三幅畫的姿態一樣,因為他喜歡這種姿態,但是穿著打扮及面容他要求的就不同。他所提供的魚籃婦觀音畫,姿態雖然都一樣,但是有很多細節都不同。一個是素衣穿拖鞋的造型,一個是華麗仕女的打扮,一個是打赤腳的村姑模樣。


按照常理來說,村姑造型比較合乎邏輯,因此,我也建議客戶,因為賣魚婦應該是村打扮比較得體,可是這位客戶卻要求要仕女造型魚籃婦觀音。他說魚籃婦觀音的故事他懂,他表示這就是要打扮有氣質的美女,這樣才能吸引男人,這樣才能渡化更多眾生。當時我聽完他的解說與要求,還記得我曾跟他開玩笑協商我的創作構思,其實魚籃婦觀音的故事我也聽過。我跟客戶說:既然要利用誘惑的方便來渡化更多男人,那我乾脆幫你創作一尊更有吸引的魚籃婦觀音吧。造型就是頭髮有點疏散,有綑綁髮型但是還是有露出幾根飄逸的髮絲,然後穿著衣服解扣,低胸露出乳溝,再加上面部微低,斜45度角畫出一對撫魅斜視的勾魂眼,再來個姿態撩人的動作......說到這,客戶馬上板著嚴肅的臉對我說:「喂!別開玩笑!這是神像,不是色情圖,不能這樣畫。」於是我就乖乖的按照客戶所需,將這幅魚籃婦觀音完成。記得他來請圖回去時,還很高興的誇獎我,說這尊魚籃婦觀音畫得真美,真是他心目中的魚籃婦觀音。

有時候,我覺得畫自己的圖很容易,畫客戶的圖真的很困難。


我曾向這位客戶說過,我可能會將這幅作品發表在我的部落格上。經過了他的同意,於是我才將此作品發表出來。其實他也是我的格友,所以我在發表這篇作品文章時,為了避免他反感,因此我並沒有將我們這段協商過程出來。過了一陣子,遇到一位我認識的宗教大師,他表示他也懂藝術,他說他已經上網看過我這幅魚籃婦觀音的作品,他對我畫的這幅作品很有意見。他表示我畫這幅畫沒有意境,他也對我解說什麼是意境,他說我畫這幅魚籃婦觀音,手提著魚籃,而頭卻向身後還低著看水面。


他說他了解我當時畫這幅畫的心境,他認為我是要表現這個魚籃婦觀音猶豫不捨的心靈感受。他說這尊觀音一定在想到底是要將這條魚拿上岸,還是應該放回河去,這就是在糾結要將魚放生還是將魚帶走...。除此外還說了許多對我其它作品有意見的話,說我畫的圖都沒意境,還說我應該是不懂得什麼是意境,所以才會畫出這麼沒意境的作品...。在聽他對我作品的批評之時,我一句話都沒說,因為我知道這位大師的個性,當他在批評我時,只要我回他一句,他就會批上我數十幾句,所以當他從開始批評我到結束,我都沒反駁他說的話。我就這樣安靜的聽他作評論,就這樣被他大概講了將近一個多小時,我心想;還好,他講這麼久我都沒話,否則他肯定會說個沒完沒了


我畫這幅魚籃婦觀音是順主人意而畫的,這只是一個單純的繪畫工作,而構思也是來自請圖者的期許,然而他卻把我思維說成這麼複雜,還有個矛盾的評論,就是他說我不懂什麼是畫圖意境!既然已經這樣形容我了,那我怎麼還能畫出魚籃婦觀音猶豫要放生還是將拿上岸的意境呢?這位大師是否想太多了


再說個故事讓大家思考一下評論者的心態是什麼?記得在美國留學期間,我是藝術系的學生,我們也有探討藝術評論的課程,本文曾提及過我那位希臘籍教授,在我們上藝術評論課時,他曾經告訴過我們一個關於藝術家畢卡索的故事。他說畢卡索是一個好運的藝術家,從文藝復興之後,大家開始認同抽象畫是一種很有創意的藝術作品,畢卡索從寫實派到印象派,最後走向抽象派,受到的評論都是正面的,沒聽過負面評論,因此一路走來都被認同是個大藝術家。


畢卡索當時很出名,很多愛好藝術者常常去參訪他。有一天,有許多仰慕他的粉絲去拜訪他,那天他正好有事出門不在家,於是這些粉絲都在他家門口等他回來。當時他家門口邊上的牆壁正巧靠放著一幅抽象畫作品,這些粉絲正好一邊欣賞他這幅作品,一邊等他回來。大家正在欣賞探討這幅畫時,其中有一位看起來很有學者氣質的人,還自稱是個藝術評論家,於是他對這幅畫開始做評論給大家聽,他表示他了解畢卡索的創作心境,以及這幅畫的意境表現是什麼。當大家聽這位評論家,對於這幅畫解讀得頭頭是道時,正好畢卡索回來了。


畢卡索看到這麼多粉絲來拜訪他,他心理很開心的問候大家,並且要大家進來屋內喝喝茶聊聊天。當畢卡索正要開門請大家進屋時,畢卡索看見放在門口牆壁邊那幅他的作品,於是他走向前去,將作品拿起來,倒轉再放回原處。當下有人好奇問他,說為何要將作品倒轉放。他說不是倒轉放,他表示他剛剛完成這幅畫時,正好有事情趕著出門,於是交代他們家人幫他把這幅作品拿出去放在牆邊顏料風乾。他說因為他家人對他的創作不瞭解,結果把他的作品放顛倒了,所以他現在把作品轉正放好繼續吹乾作品。畢卡索這故事說到這就行了,在此大家想一想,因為畢卡索將圖轉放的一個動作,那個評論家剛剛所評論的...是不是應該要重新評論了呢?


以前教學時期,我也常跟我的學生說,欣賞別人作品,只有看起來順不順你意,並沒有漂亮與醜的定義。就像我現在在大陸工作,發現一個相同道理的問題一樣。在工廠管理部主管,在我們廠內的員工,他們時廚房的廚師們鬧意見員工說廚師菜得不好吃,建議我將廚師換掉我利用有一次全體員工開會時,我告訴員工們大家來自不同省份,所以大家口味都不同。其實這菜色只有合不合乎你的胃口,並不是用好吃或難吃來評論。


之前公司要我請一位大陸公司的客戶去台灣餐廳吃飯吃飯時客戶對我表示說你們台灣菜好像不怎麼好吃味道太淡了!吃起來沒勁。我告訴這位客戶說這應該是你吃不慣而且也不合乎你的胃口吧。如果我們台灣菜真的不好吃那我們台灣菜還曾經參加過國際食品展而且還得過獎,如果像您所說台灣菜真不好的話,那怎麼還可能得獎呢?


    藝術的價值在哪裡?喜歡就是有價值,不喜歡就是沒價值。有福報的藝術創作者出名了之後創作也不需用心,只要隨興畫幾筆抽像畫,再落個款,這作品將是天價。沒福報的藝術創作者,因為沒名氣,所以即使很用心來創作,花費幾天幾個月甚至大半年時間才完成的作品,還不一定人會欣賞,因此這種作品還是沒價值。


   人都有主觀意識,但是在對藝術家的作品作評論時這就要看這評論者是針對作品來評論還是針對藝術家本身作評論了。有人在評論藝術家的作品時其實針對的是作者本身,而不是對作者的作品來評論雖然說是評論作者的作品,但事實上這只是個藉口,評論者作者本身有意見時,即使口中說的是作者的作品問題但其實是在批評作者。若是針對人有意見的話,那就對作者全部的作品都有負面的意見了,就算批評個三天三夜說不完,請問如果真的只是對一個藝術品有意見,應該也不可能有這麼多或這麼久的評論吧


佛教有一個故事相信大家可能都聽過故事是這樣說的:


     有間寺廟裡有兩位沙彌在吵架吵到最後甲沙彌:「我說的對!你說的不對!」乙沙彌:「我說的才對!你說的才不對!」。後來甲沙彌不吵了直接跑去找師父幫他評理。師父聽甲沙彌說完話後師父回答:「你說的對!」甲沙彌聽了後洋洋得意的離開了。不久乙沙彌也來找師父評理師父聽乙沙彌說完話後師父回答乙沙彌:「嗯~你說的對!」乙沙彌聽了後也洋洋得意的離開了。當時有位丙沙彌在師父身邊幫師父整理環境丙沙彌聽到師父對甲沙彌還有乙沙彌的答覆都說他們「說的對」!於是丙沙彌就問師父:「師父!你對甲沙彌跟乙沙彌都說他們對!這豈不是很矛盾嗎?」師父聽完丙沙彌的詢問師父也回答丙沙彌:「嗯~你也對!」。丙沙彌聽完師父的回答正感到納悶時師父開口了師父說:「你們都這麼有主見,心裡早就堅持著自己的意見,那我的意見你們還聽得進去嗎?」

藝術家不主觀無法創作出自己風格的作品


藝評家不客觀其評論會受主觀意識所誤解

祝各位三八節愉快

這篇文章發表後,文章裡面所提到的這位宗教大師也有進來看過此文章,因為他有進我的FB留言給我。他的留言是針對我這篇文章的批評指教,我也回覆感謝他這麼特別的關照我,也謝謝他常常給於我批評指教,讓我學習成長。不過這次他所給的批評指教,似乎與我這篇文章的意義不搭嘎!不知是否是因為我在這篇文章中,所提到他對我的批評指教部份,我把他當時的對話說得太直白了,而讓他對我產生了不滿。



這次他針對我這篇文章的批評指教是什麼呢?其實這些留言內容也很有趣,只是與我這篇文章的真正意義有點走樣了。我本來想再提出來與各位分享,也順便讓大家思考什麼是真實意,什麼叫做尊重專業,這樣也是可以讓我們從文章中,得到一些智慧讓我們共同成長。可是由於此原因又擔心得罪他,因此為了預防他再度對我不滿,所以我就不便再將他對我的批評指教,與實際留言的對話內容再發表出來了。不過我可以舉例來形容他這次所給的批評指教型態是如何,與我現在將告訴各位的一個例子很類似,大家可以從這個例子去思考,他的評論是針對作者還是針對作品了。



大家都聽過司馬光打破水缸救人的故事吧。故事內容大意是這樣的;司馬光七歲之時,某日與多位孩童們一起嬉戲,其中一位孩童不慎掉入有水之水缸中,司馬光立即拿起一顆大石頭將水缸砸破,讓水缸的水迅速流出而救了這個孩童。此故事支意義,是要我們知道;見義勇為、隨機應變、救人要緊」。然而,近代卻有人以創造性思惟通過邏輯分析來批評此故事讓這故事的真正意義喪失。



這些自認聰明之人的說法是這樣的;一個水缸要能淹沒小孩童其水缸高度必須超過一米高以上。這麼高大的水缸又因為要能承受裝水噸位的壓力這種水缸的厚度一定很厚。要以能擊破這類水缸的石頭也必須超過十公斤以上的石頭。因此判斷一位年僅七歲的孩童怎麼可能有能力做出這樣救人的事所以批評這故事是偽造的。這些人還批評若真的要以這樣的故事來教育小朋友做人道理也必須要用邏輯性的思惟來編造這種故事。



這些自認為聰明者似乎講得很有道理請問各位自古以來這故事主要的重點是在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大家都知道吧!因此有這必要用這些不搭嘎的邏輯去評論這個故事嗎,還把這故事主要的用意給抹煞掉,這算什麼評論呢。這位宗教大師在我FB對於這篇文章的留言我可以透露一小部份給各位看看就夠了,在我這篇文章裡,我談到剛剛所說的佛教故事比喻,他說沙彌與比丘不同!我說到我畫圖的感覺,他說我顏料使用不對!要用丹青才對!我說我的佛畫藝術創作心得,他卻說佛教是講因果!?





( 創作繪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yukuo6&aid=4928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