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25 11:43:38瀏覽8546|回應3|推薦5 | |
捍衛行動》 1996台海飛彈危機風雲錄 九六年的台海導彈危機, 是民主與霸權的較量,選票與導彈的較量。 十年後, 危機產生的後座力仍然影響亞太地區的穩定與和平。 擦槍未走火的台海危機 95.12.25 【亓樂義-亓樂義】 九六年台海危機已經十週年,當年中共悍然在高雄與基隆外海發射導彈。起因就是九五年李登輝訪美,中共擔心台灣走向一中一台,其實也隱含要影響台灣第一次民選總統,最後美國航空母艦也不得不介入。... 【作者/亓樂義】 《捍衛行動》封面 今年是台海飛彈危機十周年。 十年(一九九六)前的 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多人淡忘這段歷史。即使經歷過這場危機的中生代,如我,也都對這場危機的印象逐漸模糊。這也許是一種超越,也可能是一種危機。 這幾年,在不同的場合,我認識一些人,聽到一些事,知道在飛彈危機期間,國軍有很多因應措施。但是,知道的人並不多,感覺不到國軍的作為,總以為是美國派出二支航空母艦戰鬥群,才化解這場危機。 重溫這段歷史,把它寫成十萬多字的《捍衛行動》,絕非沒事找事,製造緊張,而是想呈現一段不容忘記又和你我有關的歷史。忘記痛苦固然是好事,但它有時也阻礙了成長。 台海飛彈危機期間,基於「不升高兩岸敵對情勢,不引起內部不安」的考慮,國軍的戰備任務以「外弛內張」為原則,使民眾大多感受不到危機帶來的不便和恐慌,以致對國軍的戰備少有印象。反倒是航空母艦成為民眾心目中的「英雄」,對國軍來說,既是遺憾也是不公。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美國「尼米茲號」航空母艦穿越台灣海峽。一九九六年三月,「獨立號」航母戰鬥群奉命到台灣東部海域、「尼米茲號」則從波斯灣趕赴台海,為這場危機做了歷史的見證。 很遺憾,這些代表美國國力象徵的戰艦,以「全球無害通過」為由,事前不知會我方,事後揚長而去,和國軍沒有任何協同關係。 美軍此番前來,主要是維護美國在此一地區的利益,不排除在情況失控前,負責撤僑任務。歷史是殘酷的,利益是現實的。美國長久支持台灣,眾所周知。但兩岸萬一發生衝突,最終要靠自己來承擔,防衛作戰要靠國軍來完成,不能期待外援。 每個國家有其不同的戰爭啟動機制,國會要通過,軍隊要準備,以及很多不易控制等國際因素,縱橫交錯,形勢瞬息萬變,不容心存僥倖。即使有外援,也是在國人歷經一番苦戰之後出現。 苦戰的時間,說法不一,有一周,也有二周。但是您知道嗎,台灣外(離)島守軍的戰備存糧和彈藥是一年,展現了長期抗敵的意志和決心。 十年前的飛彈危機,國軍立足於「獨立作戰」的精神,策擬十一套作戰方案,準備和來犯的共軍一決生死。這不是電影情節,而是活生生的經歷,你或妳(妳)的父兄,也許在十年前的某個崗位親身體驗這場危機。 在浩瀚的網路世界裡,你(妳)在疲憊之餘,不妨稍留片刻,讓我為你簡短陳述這段歷史。說不定,《捍衛行動》能讓你在紛擾的政爭中,更能珍惜目前得之不易的生存環境。 ~~~~~~~~~~~~~~~~~~~~~~~~~~~~~~~~~~~~~~~~~~~~~~~~~~~~~~~~~~~ 看了這篇報導筆者不免想起10年前的往事, 記得那年的冬天特別冷, 小金門大約只有3~ 我們應記取那段可怕的往事,和平得來不易,你我當珍惜!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