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10 17:26:21瀏覽151|回應0|推薦0 | |
窄路不孤獨 《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閱讀心得 ◎柯玉雪 拜讀完《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我看到一位遵行上帝話語的長老教會牧師接到求援訊息,決定付出慘痛的代價去幫助他不認識的人(施明德),甚至,整個教派也一起付上這個得罪政府當局的代價。 如基督徒所言,這是一條窄路,這路上高牧師並不孤單,除了高牧師娘還有理念一致的支持者,和國際上海內外關心人權救援的人士,都在精神或物資上支持高牧師。 此書根據高俊明牧師和高李麗珍夫婦口述整理而成,雖然大都是第一人稱敘事觀點,樸實無華近乎報導的筆調,讓讀者很自然把注意力集中到故事主角遭遇的「事件」與回應。故事從高牧師的祖父高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個信徒、第一個傳道者、第一個因傳道而下獄的神職人員開始娓娓道來。好書不一定是學問好、修辭華美、文采瑰麗,而是思路清晰簡要,過程真實感人,情感真摯、結論合理。高牧師這本回憶錄,是屬於過程真實感人和情感真摯這一類型。 一個人的行為不會無端產生,更不會無緣無故地願意為正義或宗教理念犧牲和付代價,高俊明牧師的信仰乃是無形中被他的祖父所影響。高長這位「通常半夜兩點就要出門,走遠路去傳道。出門前叫子孫一超祈禱唱詩,祈禱完畢,帶著一本聖經和聖詩,若干糕餅和治百病的奎寧,一個人在黑黝黝的夜色中,往深山林內出發。」這樣一個人摸黑行走於連綿的山地部落,沒刀沒槍,沒隨身部屬,只靠著聖經、祈禱、信仰和詩歌,取得許多部落全村人的信任,這是高牧師學習的典範,使得他後來也志願去山區傳福音。 高牧師在自序中說:「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的慘境,我發現了三件事:一、我的生命很危殮,什麼時候會死亡都不知道,我應認真思考人生的意義。二、我的智識很淺薄,我要認真追求真理,成為有用的人。三、我的心思意念很自私,我是重罪人,無法自救,必須依靠真神。」這三件事是每個人每天都在面對的,但是,大部分的人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面對這三件事,有的人即使意識到了,也不願意去面對,或者,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態。 由於,有這三層體會,所以,高牧師才能很平和地預先寫下遺言:「我無論遇見何種慘事來離世,也應當感謝讚美上帝。因為祂的旨意是美善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我也由衷感謝主耶穌,是祂赦免我的罪…」表達出如此順服上帝,而且沒有血氣的志向。 這本書描述一個對長老教會很重要的事件,就是高牧師參與長老教會發表針對政治三次的「宣言」。 身為教會合作委員會主席的高牧師說:「既然如此,我把草稿帶回長老教會研究。我們不會迴避,將根據信仰和愛心,發表宣言。」 就這樣,當其他教派都「有勇無『氣』」,或者,教派代表回去與自己的人商量之後,雖然有「勇」贊成,卻無「氣」在「宣言」上簽名。我們不能責怪這些沒有簽名的教派,畢竟,每個教派可以有自己的選擇;而特別要敬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這方面扮演「永遠的黨外」之「勇氣」,如此「氣節」不僅需要「勇氣」而已,更需要付代價,可能是流血、流汗、與家人分離、被抵制刁難、被「關注」……甚至連命都擺上,之「勇力」。這就是良心,必須付上極為昂貴代價的良心。 在我所認識的朋友或基督徒中,有很多人對長老教會的某些走街頭的牧師非常不解,曾有人對我說:「那些有牧師身分的人,也跟人家走街頭、抗議,有那麼多時間,怎麼不會去傳福音,幫助窮人?真不知道他們心裏在想什麼?他們是『牧師』耶!……」有此疑惑者,強烈建議他可以看高俊明牧師這一本回憶錄,相信他就不再疑惑了。 因為
讀這本回憶錄,除了大主題「政治關懷」之外,最令我感動之處舉出兩點為例: 一.家族成員的愛心與凝聚力 高家是以 二.高牧師主張吃苦的訓練 高牧師自己不怕吃苦,也教育玉山神學院的學生和自己的子女不要怕吃苦、接受訓練,因為這些吃苦與訓練在未來都要變成力量。「盡量讓他們受苦」是高牧師的教育理念,他在原住民的神學教育學校創立「事奉週」,就是在那段期間,所有玉山神學院的師生一起從事農務,鍛鍊學生的實做能力,一方面也增加學校的財源。「從苦中成長,能吃苦的人才能解決自己和世間的苦。」這是,高牧師的信念,但也是某種程度的事實。我的經驗是不能吃苦的人,恐怕連生存都有問題,能吃苦也不一定就都能解決自己和別人的苦,但至少自己可以「忍耐」那些苦,而不會因為「苦」而影響自己的心志和心情。 康德(Immanuel Kant)在《道德形上學》(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一書中提到「道德完全先天地存在於人的理性之中。只有因基於道德的義務感而做出的行為,方存在道德價值。」只有理性的人才具有按照規律的理念而行動的能力。就客觀原則對意志的約束規範而言,其命令儘管是強制的,但同時也是理性的。這種理性命令的程式,就叫作「令式」。 康德的令式有兩種,如果某種行為無關於任何目的,而出自純粹客觀的必然性,那麼這種令式才是「定言令式」。如果行為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則被康德稱為「假言令式」。這本書的故事令人相信,高俊明牧師的許多「義行」都是「定言令式」而不是「假言令式」,因為即使是「牧師」或「基督徒」,也有很多人所言所行的,很明顯是「假言令式」,甚至是虛偽的「假言令式」。 我常在想,如果把長老教會從台灣民主發展史中抽離,那麼還剩下什麼?又如果把高牧師的回憶錄從長老教會的歷史除去,又剩下什麼?斷不可除去,長老教會的投入與關心和高俊明牧師的故事,都是見證台灣民主發展軌跡不容忽略的重要的史實,與其說這是一本回憶錄,不如說是一本台灣民主發展見證集。 刊登於台灣教會公報3125期2012.01.16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