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2009/05/10 03:20:05瀏覽7448|回應0|推薦10

  1830年當蕭邦僅二十歲時,就已完成他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就在他離開祖國波蘭前往巴黎的第二年,這一首f小調協奏曲管弦樂部分的譜遺失,而遲至e小調〈作於1830年〉發表以後才付印問世,所以作品編號較後的f小調第二號(Op21),事實上是作於1829年,這兩首協奏曲都是蕭邦年輕時在波蘭的創作。雖然他受到當時胡麥爾、莫歇利斯(Ignaz Moscheles)以及費爾德(John Field)等作曲家的影響,但是他在華麗的鋼琴奏法之外所融入的熱情和憂鬱感,節奏的自由變化,自然巧妙的裝飾音,以及趨使高度的技巧而傳達出如詩的抒情性格,則是同輩中甚至日後的作曲家所不及。
  第一樂章和e小調第一號一樣,都是承襲自古典協奏曲的奏鳴曲形式,但在曲思上則較第一號來得簡潔。曲子一開始由弦樂呈示情感豐富的第一主題,再由合奏加強力度,曲子如升騰般地進行而漸趨緩和。接著雙簧管吹出那優美的降A大調第二主題,這個用f小調的關係調所寫的主題將情緒稍作緩和,然後由長笛、弦樂接續,主奏鋼琴此時如泉湧般地拉開序奏,在呈示第一主題後,接著經過一連串華麗豐富的經過句,再彈出第二主題,此刻的深度與明暗則更為豐富和纖細。發展部中僅以第一主題為材料,由獨奏鋼琴和管弦樂做熱情的對話,並展現了鋼琴繁複和華麗的技巧,在自由的再現部之後,以第一主題所構成短小的尾奏結束此樂章。
  甚緩版的第二樂章以降A大調寫成,而這個樂章的寫作動機則來自蕭邦的初戀情人,一位年輕的華沙音樂院聲樂科學生康絲丹茜亞‧葛拉科芙斯卡(Konstancia Gladkowska),一如蕭邦對他的友人所說「不幸的是我似乎已找到了我的理想,對她我已是全心對待,雖然六個月來我每晚都夢見她,但並未和她說過半句話,這首協奏曲的慢板樂章題獻給對她的所有回憶。」此樂章的形態類似夜曲的樣式,在簡單、搖曳式的伴奏下唱出如詩般充滿情感的旋律,而這像夢般寧靜的氣氛,被中段宣敘晜榆瑼熄‵等朝_,曲子一度在情緒上激動了許多,不久再趨平靜,最後以一小段尾奏結。
  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再度回到f小調,首先由鋼琴呈示如華爾滋般節奏的第一主題,經由管弦樂的合奏後,再度呈現經裝飾後的第一主題,之後在木管樂器的陪襯下進行快速而華麗的三連音音群,此段自由流洩的音樂,具有蕭邦青年時期絢爛熱情的特質。接著鋼琴呈示降A大調的第二主題,這個更接近馬厝卡舞曲的強烈節奏,增加了此樂章的鮮活度,經過如火焰般炙熱的發展部和再現部後,在法國號的引導下進入終段,此時再度出現輕巧快速的三連音音群而以華麗的尾奏結束全曲。此曲於1830年3月17日,在華沙國家劇院由蕭邦擔任主奏鋼琴首演。
    關於蕭邦第二號的版本,很多人對阿格麗希和羅斯卓波為奇的合作都相當滿意,我也不例外,阿格麗希的琴韻兼具冷冽的穿透力和奔放的熱情,當她豪放時有如脫疆之馬,細膩時又讓人意識到存在音樂內部的精神,她绚爛綺麗的鋼琴音響和凌厲緊張的內在張力完全征服人心,而羅斯卓波維奇始終將樂團凝聚在一條強韌的線上,和她做了最完美的契合。柯爾托的歷史演奏所散發出的戲劇性和歌唱性最為強烈,處處充滿感動,正如柯爾托對於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詮釋說到,「第一主題的第二部份是強而有力、急進,而且帶有優雅的熱情,此處可見無窮的回憶和期待,所以可以想像成一種愛慕的姿態。然後在一個地方,設想出一種浪漫的求愛姿勢....」,柯爾托教學生將這首協奏曲想成是蕭邦對葛拉科芙斯卡的愛慕而作的音樂肖像畫,所以柯爾托的音樂裡充滿纏綿、優雅的的曲趣和熱情甜蜜的氣氛,如非1935年的單聲道錄音,或將引起更多的共鳴。富蘭梭瓦附有強烈個人色彩和波哥雷里奇相互輝映,也是我很喜歡的版本,當然老大師阿勞和魯賓斯坦,雖然沒有熱力四射的演奏,但高尚的氣質和堅強的意志力,也為浪漫派豎立了另一種典範。最後不能遺忘的就是奇瑪曼自己指揮並擔任鋼琴演奏的版本,他在極慢的速度中闡述蕭邦最深處的情感,亦令人動容。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saye00&aid=2933923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5 02:30 【udn】 這有其他商品!蕭邦 鋼琴 貝多芬 協奏曲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