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2/09 10:01:26瀏覽947|回應3|推薦69 | |
by ynn ***─────── 古井邊老樹下 ───────*** 薇閣校園的最中心點,大致上可以那座古井為標記。它的旁邊正好有一棵枝葉繁茂的老榕樹。那裡可說是我們生活裡,大大小小各種事務的聚會中心點。 平日男生剃頭,差不多都在古井邊上進行。夏天裡剃好了頭,順便打提井水上來沖個澡,立即全身乾淨清爽。男生洗澡洗衣,盛夏之際都是在那裡大庭廣眾之前進行,當然還是要穿一條內褲的。一個人三桶水解決,每個人輪流沖洗,由大一點的同學拿水桶打水,講求的是效率第一。 從井裡打水的技術,每個人高低不同。會打水的人,一拉上來是個滿桶,不會的一上來最多只得個半桶,硬是需要有點天份和技術。馬杰名是打水高手,即使水桶的繩子斷了、或脫鉤了,也都靠他善後。 他不但手巧,攀爬竹竿的技巧也高人一等。有時水桶連著繩索整個掉進井裡,只好找來一根晾衣服的長竹竿,井口上由兩三個人把穩這根竹竿,由爬竿最穩最好的馬杰名,順著竹竿慢慢滑下井裡,然後用腳勾著水桶把手,再慢慢攀爬上來。重點就在那隻沒有勾水桶的腳不可以沾到水,否則攀爬上來時會滑不溜丟的沒有著力點,那爬上來的過程可就辛苦了。 有一次繫在水桶上的繩索突然斷了,馬杰名也不等人去後操場拿竹竿來,乾脆噗通一聲就跳進了井裡,撈起了水桶之後,伸長手臂搆著垂在井裡的半截繩索,把它綁在自己身上,就這麼順著繩子攀了上來。讓旁邊觀看和等待的同學既擔心緊張,又興奮不已。這也算得上是一次破紀錄的急救行動。 待井邊打水提水的日常程序都已完畢,就把一個厚木板釘成的大蓋子蓋在井口上,以策安全。那個木蓋子很厚很牢,經常有好幾個同學同時坐在上面談天說地,也從沒出過半點問題。 課後或假日,那裡就是全校男女同學夥在一起聊天說笑的好所在。夏天從井底打撈冰鎮西瓜的那種歡樂時刻,更是又笑又搶的熱鬧時光。 當然也可能同學之間一言不和就成了武打擂台,觀眾拍手吶喊的都熱烈捧場。難得有像馬杰名和童克魯那樣,拿著報夾互打,差點把眼睛打瞎的那次,大家一看勢頭不對,幾個男生才趕緊硬把他們拉開。否則就一道起哄看熱鬧。 每年聖誕老人分發禮物,也都是在這個古井邊的大樹下。同學中有沙眼須要點眼藥膏治療的,也固定時間在這裡集合。上午第二節課之後的課間喝牛奶,也是在這裡排隊,保育組老師都緊迫盯人,誰也別想賴掉。 老師的辦公室就在古井邊上的那幢長長的平房裡,正門出口就對著這口老井。五、六年級教室隔著一小方空地和這裡相對。要說這個古井和老榕樹這裡,是全校的神經樞紐地帶,一點也不為過。 董事長盛關頤女士來的時候,也經常是坐在這裡和我們閑話聊家常。董事長多半會在沒有上課的週末下午來。她喜歡個別和學生作簡單的對話,聊聊有關生活裡的細節,像是吃得好不好,睡得舒不舒服,功課有沒有問題等等,都是彼此交談的重點。 據說,薇閣創立之初,由於董事長人際脈絡廣,又和蔣宋美齡夫人是至交,即使她想要陽明山區 (當時相當空曠) 多大的土地都有辦法。但是她一點也不貪心,也不去運用這層關係。而是選擇在新北投光明路上離她住家較近的薇閣現址,本著林薇閣先生的遺願,建立一個她理想中的育幼院,實現人溺己溺的愛心,也解決了那個離亂時代,很多家庭裡生養教育方面的燃眉之急。 她的原則一方面是,有多少財力就做多少事的實際衡量;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可以常常和院童接觸,便於照顧。可以想像在薇閣成立之初,她就已期望把院童當成自己的孩子和家人來對待的心態。 不過,無論她多常來,她的出現對我們來說,仍然是件大事,同學都興奮得不得了。那種感覺就像是:我們的後台老闆來了;或是真正關切我們的大家長來了。我們不是緊張,而是興奮,好像自己突然之間變得很有份量,突然就成了別人心目中的寶貝。就如同我們知道,通學生都是他們父母的寶貝一樣。 記得是我剛到薇閣的第一年,有一天董事長來了,坐在院裡最中心的位置,古井旁那棵老榕樹下,手裡搖著淡米色的軟藤團扇。然後由老師點名,同學一個個到她面前和她談話。 輪到我和她說話時,她問我家裡有些什麼人,住在哪裡?我說家住宜蘭。她立時接著說:「哦,宜蘭我剛去過,那裡很好,你不用耽心。」我直覺她這樣說的意思,就是我媽媽在那裡也很好,所以不用耽心。頓時讓我心裡感動莫名。 其實她並不認識我的家人,這樣說想當然含有安慰的意思,希望我在學校裡不必對家人有所掛念。當時我和她面對面,她的態度和眼神所流露傳遞的,讓剛到薇閣不久的我,感受到那種「以後你可以安心在這裡讀書,沒有任何事你須要耽心」的訊息。那份穩定可信任的神情,深深撫慰了一個多少有些不知所措的幼小心靈。 自此之後,我對董事長懷抱的不只是尊敬,同時更有一份暖暖的親切情懷。她在我心中的形象,就如同校園中心的古井和那棵老榕樹一樣,往後的人生路上無論風雨或天晴,都是內心平和與寧靜的依歸。 每回念及,那首「菩提樹」的歌聲就自心田昇起──「井旁邊,大門前面,有一棵菩提樹,我曾在樹蔭底下,做過甜夢無數~~悲哀和寂寞時候,常常走近這樹,常常走近這樹。」只是歌詞中的「菩提樹」,自然而然的就由校園裡的那棵「大榕樹」替代了。在古井邊大榕樹下所有兒時的溫馨回憶,成為同學們往後生活裡,汨汨不息永遠的支撐之源。 *通學生--是來校上學須繳交昂貴學費的學生,對他們而言,薇閣小學就是一所教學優異的私立小學。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