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16 16:18:54瀏覽2046|回應3|推薦5 | |
「造形力」與「完稿技術力」 由於漫畫分鏡班中有部分學員打算挑戰各項漫畫新人獎,C大遂另外開了一班「漫畫投稿班」,透過從創意發想、編劇、人物設定、製作分鏡草圖到實際完稿的過程,直接切入漫畫創作的實作流程,藉此累積學員的實戰經驗,再藉著參加比賽來驗收學習成果。 經過幾週的密集操練,其中一位學員發現自己的完搞技術力不足,無法將已經構想好的畫面情境落實出來,只好在報名參賽截止日前主動放棄。另一位學員則是趕在報名截止日前完成了一篇一百二十頁(四十頁完稿,八十頁分鏡稿),以及一篇三十頁左右的作品分別參加二項漫畫比賽,其中,長篇的部分已經隨著入選名單的公佈而確知落選,也是因為完稿技術力不夠好的關係,短篇的部分則因主辦單位應參賽者的要求,臨時修改參賽辦法並延後公佈入選名單而尚未揭曉,讓這位學員在失落之餘,承受相當程度的內心煎熬。 事後在檢討作品的過程中,參賽學員提出想要了解一般編輯或評審在審稿時的標準是什麼的問題,期望能夠從中獲得明確的改進方向,但是當時因為時間有限的關係,只能就「造形力」與「完稿技術力」兩方面倉卒地作個簡短的說明,無法深入討論,於是決定撰寫此文,分別針對「造形力」及「完稿技術力」作進一步的說明。 一、造形力 所謂的「造形力」,指的是漫畫創作者對於作品中人物、配件、道具、場景等元素的造形能力,其中又以人物的造形最受重視。 由於漫畫是一種非常注重視覺觀感的表達藝術,且基於商品特性的關係,販售時會被一層透明的塑膠模封住,在無法翻閱、了解劇情內容的情況下,讀者只能靠封面人物的造形是否吸引人來作為購買與否的判斷依據。因此,在這一層塑膠模的限制下,如果你的人物造形不夠吸引人,讀者就不會對你的作品產生閱讀的興趣;當讀者對你的作品提不起閱讀的興趣時,自然就不會去購買你的作品;讀者一旦不購買你的作品,就表示你的作品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作品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就表示出版社不會因為出版你的作品而獲利;既然你的作品不具有獲利能力,編輯又何必浪費時間去審你的稿件,直接在第一關就可以把你的作品淘汰掉了。 換句話說,一個專業的漫畫編輯或評審在面對一篇新人的投稿作品時,多半都會先關注人物的造形,尤其是男女主角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否吸引人?是否符合當代流行的漫畫美學趨勢?能不能讓讀者第一眼就記得他/她?而不是作品的劇情如何地不落俗套、如何地寓意深遠,因為那些都是過了人物造形這一關以後才需要考慮的問題。 二、完稿技術力 「完稿技術力」指的是將分鏡草圖繪製成漫畫原稿的能力,其中牽涉到多種完稿工具的使用經驗,又基於重視「造形力」的商品特性,漫畫便成為一個非常重視「完稿技術力」的產業──如果沒有熟練的完稿技術力,一個好的人物造形必定會在完稿的過程中大打折扣,多練習則是提高完稿技術力的不二法門。 在台灣這個被日本強勢漫畫商品主宰的市場上,完稿技術力夠不夠得上最起碼的水準,只是進入這個產業最基本的門檻,要想跟他們競爭,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完稿技術力,才有成功的機會。當然,一般投稿新人的完稿技術力絕對不可能一出手就達到職業漫畫家的專業水準,但至少必須符合兩個最低的檢驗標準:(一)線條是否熟練穩定?(二)人物是否不會變形?如果一個投稿新人的完稿技術力連這兩個最起碼的標準都達不到,那還是先回去練好一點再說吧。 就像前面提到的兩位投稿班參賽學員,雖不至於達不到這兩個最起碼的檢驗標準,但卻因為平日習慣於只以鉛筆練習人物造形,實際的完稿經驗不足,因此並不熟悉也無法掌握各種完稿工具在使用上的不同特性,等到真的決定要參加比賽時,才發現自己的完稿技術力仍有不足之處,無法精準地呈現出所想要表達的人物造形與畫面情境,導致必須放棄比賽,或者雖然參賽了卻無緣得獎,這樣豈不是很可惜? 京城野 2007/10/16 延伸閱讀 |
|
( 興趣嗜好|電玩動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