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3/04/18 15:57:16瀏覽3068|回應3|推薦75 | |
《澎湖濕地》賞鳥大豐收 【文/攝影 ANY】 在地圖上看到澎湖本島南、北各一個濕地,濕地通常都會有許多鳥類聚集,所以刻意特別挑一大清早去賞鳥,也沒想到回家後整理照片,發現竟然拍攝到16種小鳥,包括候鳥、留鳥、海鳥,許多不知道名稱的先傳給『掌櫃大師』鑑定,依他所寫名字,我再上網比對查資訊,真是樂趣無窮。 【菜園濕地】在澎湖本島的南邊,離馬公市區非常近,沿著澎205線時速20KM車程20分鐘就到了,其實澎湖人種菜是很辛苦的,小島四面都是海,海風強勁,又帶鹽份,所以傳統的方式就是就地取材,用海岸邊的咕佬石或珊瑚礁築起圍牆擋海風,才能讓蔬菜生長,更靠海邊的濕地就真的無法種菜,只有紅樹林生長在海水和淡水交接處,自然而然也就成了鳥類的天堂。 【青螺濕地】在澎湖本島的北邊湖西鄉,沿著澎202線再轉澎13線時速20KM車程30~40分鐘就到了,因為先到【奎壁山赤嶼】玩,再順道到青螺濕地已經正午時候,當然拍攝不到鳥了。 海邊的蚵殼堆的超過兩層樓高吧!『堆積如山』這句成語,八成是為辛勤的澎湖漁民量身打造,真的有夠貼切,對著蚵殼山拍照時,無意間發現蚵殼山頂尖端好像有隻粉粉嫩嫩的小小鳥,拉近看是沒拍過的,回到家傳給大師鑑定,他回函說是紅尾伯勞,太棒了! 居然是紅尾伯勞,原來這麼漂亮,在澎湖沒有人會烤來賣,其實墾丁現在也沒有人會烤紅尾伯勞來賣了吧! 有許多鳥是在市區等紅綠燈偶然看到的,而且就暫停在紅綠燈燈罩上面,也有在遙遠海上岩礁上,能被我看到也拍攝到,真的只能說太幸運了。 岩鷺曾經在台南和嘉義拍了許多各式各樣白鷺鷥家族,原本已經不再拍攝鷺鷥家族,不過這隻顏色不一樣喔! (學名:Egretta sacra)為鷺科白鷺屬的鳥類。主要生活於岩壁海岸或小島上以及築巢於岩壁或樹上。 ↓↓↓ 小鸊鵜 在嘉義鰲鼓溼地拍攝過2次,雖然不同地方的水鳥,長像還是一模一樣,超可愛。 ↓↓↓ 東方環頸鴴 先是在蛇頭山停車場石磚縫的草地看到一隻海鳥A蹲在草叢,我已經走到距離約10M,牠還不動如山,我還以為牠腳受傷,正想該怎麼辦?牠站起來走了幾步,還是站在那裡看我們,又飛來另一隻相同的海鳥B站到海鳥A旁邊,然後海鳥A又回到石磚縫的草叢堆繼續蹲著,拍完照我就離開不打擾牠們,事後查資料才知道可能海鳥A是鳥媽媽在孵蛋,海鳥B應該就是鳥爸爸回來保護老婆,超感動的。 ↓↓↓ 小環頸鴴 駐足在堆積如山的蚵殼頂 ↓↓↓ 尖尾濱鷸(學名:Calidris acuminata)為鷸科濱鷸屬的鳥類。 ↓↓↓ 家八哥 (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為椋鳥科八哥屬的鳥類。一般棲息於高大喬木上以及營巢於大樹或峭壁洞穴內。 ↓↓↓ 紅尾伯勞(學名:Lanius cristatus)為伯勞科伯勞屬的一種,俗名褐伯勞。一般生活於溫濕地帶森林鳥類、常見於平原、丘陵至低山區,多築巢於林緣、開闊地附近。 ↓↓↓ 喜鵲 (Eurasian Magpie),(學名:Pica pica),喜鵲的體形似鴉,體長可達43-46厘米。其頭部、頸部、胸部、背部、腰部均為黑色,略顯藍紫色金屬光澤;肩羽、上下腹均為潔白色;飛羽和尾羽為近黑色的墨綠色,帶輝綠色的金屬光澤;是適應能力比較強的鳥類,在山區、平原都有棲息,無論是荒野、農田、郊區、城市都能看到牠們的身影。但是一個普遍規律是人類活動越多的地方,喜鵲種群的數量往往也就越多,而在人跡罕至的密林中則難見本物種的身影。喜鵲常結成大群成對活動,白天在曠野農田覓食,夜間在高大喬木的頂端棲息。 ↓↓↓ 爪哇八哥 在不同的地方拍攝到新朋友。 (學名:Acridotheres javanicus),又名白尾八哥,為八哥科八哥屬下的一個種。 ↓↓↓ 翠鳥 在遙遠的海上焦岩上,只勉強看到有隻小小鳥,當大師鑑定說是翠鳥,我大吃一驚,因為曾經2次像箭一樣快速飛越我眼前,亮麗的小小身軀,怎麼都無法追尋到,居然被我在不知情的情況拍攝到?可惜距離太遠,角度也不對,無法呈現出最美的亮麗色彩,希望有機會讓我拍攝到。 ↓↓↓ 白頭翁 台灣本島許多地方都見到過牠們的蹤影,在東部就變成烏頭翁。 ↓↓↓ 綠繡眼 體長約11厘米;背部羽毛為綠色,胸和腰部為灰色,腹部白色;翅膀和尾部羽毛泛綠光;明顯的特徵就是眼的周圍環繞著白色絨狀短羽,形成鮮明的白眼圈,故名繡眼。 ↓↓↓ 燕子 有著像剪刀的尾巴,經常成群低空飛過,或在電線上停一排,很好認。 ↓↓↓ 麻雀 這真的只是隨便照照,到處都成群結黨,其實仔細看也挺漂亮的。 另外斑鳩和白鷺鷥拍攝過多次,就不再PO出。 ↓↓↓ 青螺社區 進去即濕地 ↓↓↓ 青螺沙嘴 ↓↓↓ 備註:文中關於鳥類說明節錄自維基百科 引用文章路邊的野果不要隨便採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