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13 18:38:07瀏覽11890|回應4|推薦22 | |
理番總督
在花蓮有許多五星級旅館,不過大部分的旅客為了方便,大都會選擇離花蓮市區較近的飯店,不過我自己個人最喜歡的是天祥的「晶英飯店」,它是一個小而美的飯店,大概只有兩百多個房間,雖然有時中橫公路會因颱風下雨、坍方封路,導致門可羅雀,甚至會有無水可用的窘境,經營上相當不簡單,但我始終認為它是一個最為幽靜、讓人心曠神怡、小巧精緻的人間仙境。 我常到天祥,天祥附近的環境再熟悉不過,但是對於當地為什麼叫做「天祥」卻是不甚理解。天祥的救國團活動中心,旁邊有一片綠地是文天祥紀念碑,正氣歌歷歷在目,但奇怪的是這裡跟文天祥有甚麼關係呢?我去查了歷史,日治時代這裡是「佐久間神社」,佐久間是台灣日治時期的第五任總督,任期是1906到1915年,又稱為「理番總督」。
心懷憤恨 他之所以會來台灣擔任總督是個人的因素,原來他在1874年曾經以尉級軍官的身分參與日本攻打屏東牡丹社,當時日軍受到原住民頑強抵抗,加上許多日軍水土不服,得到傳染病而死,日軍大敗而歸,所以佐久間左馬太對台灣原住民始終懷恨在心,所以後來他才會自動請纓擔任台灣總督,原因之一就是想一雪前恥。
1895至1906年間,日本對原住民採取懷柔和隔離的策略,設立隘勇線,不讓原住民進入平地,1906年之後,台灣總督換成佐久間左馬太,開始採取嚴厲的鎮壓方式,將隘勇線推進,把山區邊緣的警察往山地推進,築鐵絲網,甚至在網上通電。
太魯閣戰爭
1910年佐久間左總督擬定「五年理番計畫」,對濁水溪上游以北的原住民進行武力鎮壓,1914年發動鎮壓原住民規模最大的太魯閣戰爭,主要戰場在現在的立霧溪上游及木瓜溪上游一帶,當時為太魯閣蕃的居住地,當地太魯閣蕃97個部落人口約一萬人,能作戰的壯丁約三千人,在這場戰役當中,日本動用了3108個士兵,3127個警察,4840個軍夫,總共一萬多人去攻打三千多太魯閣蕃壯丁。
總督負傷
70歲高齡的佐久間左馬太親自到合歡山督導日本軍警作戰,依照軍中日記,在6月26日時,他在視察軍備道時不幸從懸崖上墜馬受傷,但他並沒有被立即送往埔里野戰醫院,反而留在當地療傷至8月13日撤軍之日為止,這場戰爭從6月1日打到8月初結束,是原住民與日本人的最後一場大型戰役,之後全台原住民都被日本人統治。
佐久間負傷回到日本本土後,隔年就在自家浴室內不慎滑倒,8月1日在東京去世,這是日本政府官方的說法。不過這與原住民的講法大相逕庭,在秀林鄉公所出版的《秀林鄉志》第一章「遺址與部落遷徙」內文中,寫到了部落流傳的擊殺過程,一位名為「吉揚‧雅部」的抗日英雄在「桐給揚之役」因彈藥不繼而隱逃深山林間,並在斷崖石壁中游移等待伏擊,在無意中擊落了親自督陣的總督佐久間左馬太。
甚至有些人懷疑,佐久間左馬太早就當場摔死了!但以當時的戰況與日本人愛面子的狀況來思考,總督死了那還得了,這場仗還打的下去嗎?所以就找人冒充總督,裝作受傷的樣子回到台北,為的就是穩定軍心;不過這也是個不可考的懸案了!
從合歡山往東遠眺立霧溪谷,看見立霧主山左邊有一座狀似饅頭的山,那叫做「佐久間山」,為的就是紀念日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而在原住民地名「他比多」,就是現在的天祥,日人則興建了佐久間神社,後來蔣經國修建中橫公路,施工單位發現這日本神社,就把它改成文天祥紀念碑,而在木瓜溪與立霧溪中間的奇萊東稜,有一條林道叫做「研海林道」,研海其實就是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的字,從神社、山名、林道總總跡象來看,就更加合理的懷疑佐久間死在台灣的傳說也有可能是真的。
太魯閣戰役值得紀念
最近由於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導致大家認為的霧社事件是原住民反抗日本人的開端,不過其實莫那魯道帶領的賽德克族早已歸順日本人,霧社還是日本人當時在台灣的「樣板部落」!部落中學校、警察駐在所、診所、郵局、商店一應俱全,日本政府相信這是日本人、漢人、原住民和睦共處的典範,但最終還是由於族群生活習性不同、日人鄙視、剝削原住民等因素,莫那魯道登高一呼,群起反抗。
太魯閣戰役比起霧社事件更加可歌可泣,雖然太魯閣勇士們最後都戰死或投降,不過他們畢竟將日本總督打傷或打死了!不過後來由於日本政府強迫太魯閣族人多次往平地遷移,所以經過多年以後,這樣偉大英勇的抗日事蹟連太魯閣族人自己都不太清楚,那不是太可惜嗎?
重現部落原始風貌
在合歡古道錐麓段還有一個太魯閣族部落遺址和幾個警察駐在所遺址,巴達岡部落在太魯閣戰役後也興建了警察駐在所、醫務所(配有公醫)、公學校、商店等,雖然現在大多已崩毀,但這些遺跡都是珍貴的文化資產,我跟國家公園管理處曾處長建議,應該重建來重現部落原始的風貌。
我是覺得魏德聖都可以在林口從無到有重建霧社場景,那重建巴達岡部落又有何不可呢?而且最重要是重現其「故事性」,吸引人們去探究背後的歷史,其實就是重現原住民的榮耀,讓太魯閣族人知道自己祖先的偉大戰役,更值得讓後人緬懷與紀念。
|
|
( 在地生活|花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