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斑斕行腳:觀音鄉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
2010/06/03 11:39:50瀏覽2224|回應0|推薦3

書名:斑斕行腳:觀音鄉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

出版機關: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作/編者: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99年4月

清朝咸豐10年(1860年),當時屬竹北二堡轄下,石牌嶺庄黃等成,於耕作返舍時路經一小溪(觀音溪),忽見溪流中有一天然石塊酷似佛像,頗為好奇,於是下水拾取後放置路旁,附近居民遂將天然石像供為觀音佛祖,稱之為「石觀音」,並築草庵祀奉,後來該地區便被稱為石觀音庄,這是觀音鄉地名的由來。

觀音鄉是閩、客共居的鄉鎮,草漯(音同踏)區大多為閩南人,新坡區為閩、客各半,至於觀音區則是客家人占多數。以觀音村為核心的觀音區,有著地標性建築白沙岬燈塔,在航海地圖裡白沙岬角的拼音為Paksa Pt,與福佬人的「白沙」羅馬拼音Pesua 迥異,而「海陸腔」客語中的「白沙」唸法為Pakˋsaˋ,與地圖上的拼音相同,由航海地圖可得知這一帶的居民習用的是「海陸腔」客語。

在觀音區及新坡區一帶有著密集的客家聚落與古宅,記載著客家移民的風土民情及建築語彙,有別於桃竹苗等地的客家人都居住在平原及山地間的丘陵地,觀音鄉卻是個濱海的客家聚落。

下大堀屋天水堂,建造於1919年,由莊李賜起造,為一正身六橫屋(一進六護龍)的格局,花費當時40幾甲田地經費興建,所費不貲。天水堂正身為五開間格局,門額上有「莊家天水堂」石雕堂匾,刻工精細,石雕額匾左右並有天官賜福等人物雕飾,並有泥塑、剪黏、交趾陶等裝飾,栩栩如生。在女畫家王春香筆下,天水堂的正面及橫屋山牆散發著古樸的藝術氛圍

保生村謝屋陳留堂,約建於1920年,起造人為謝房,為非對稱一正身六橫屋的格局,宅前有半月形池塘,裝飾特色為金魚形泥塑、彩色瓷磚及萬字不斷紋牆,今日觀音地區只要堂號為「寶樹堂」或「陳留堂」,均是謝氏子孫後代。

新坡下徐氏公廳東海堂,約建於1930年,起造人為徐子貴,為非對稱一正身六橫屋的格局,兼採三弧形的水形馬背、四角尖銳的火形馬背、金型與土型複合型馬背,不同的造型讓天際線更多采多姿。

武威村廖屋紫霞其室,其建造是三座屋(三合村)的徐阿添,後來家道中落才賣給廖家,取名為紫霞有營造一個神仙居住的意涵。建築為一正身四橫屋的格局,右側第二排橫屋較第一排橫屋長,左側橫屋則因不敷居住而改建為二層樓的鋼筋水泥住宅,大致符合「龍邊可高、虎邊可長」的風水觀念。附近的師竹山房,為昔日廖家的私塾,師竹乃取以竹為師、虛心若懷的真意。

從建築斑駁的歲月痕跡,逐漸勾勒出當年的斑斕風華,從那段與惡劣環境爭鬥的感人歷程,看見屋簷下動人的故事,來一趟客家古宅巡禮,更能體會客家建築的文化精髓及語彙。時值觀音鄉蓮花盛開季節,賞蓮品茗之餘,別忘了順遊踏查客家的文化瑰寶。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npinfan&aid=409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