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06 15:58:19瀏覽4906|回應0|推薦14 | |
書名:倒風內海的故事 出版機關:台南縣政府 作/編者:黃文博主編 出版時間:99年2月 倒風內海是台灣歷史發展的起點,大約在1200年前,古曾文溪出海口三角洲將沿海分為倒風及台江兩個內海。倒風指的是風由陸地吹向海面,使得船隻進港時須逆向行駛,這是嘉南地區特殊的東北季風。在18世紀初期,倒風內海的面積約有60平方公里,包括現今的北門、學甲、麻豆、下營、鹽水一帶,內分三條海汊(音同岔),可深達麻豆港、茅港尾港、鐵線橋港。 本書以倒風內海的過往點點滴滴為重心,以歷史發展為經、以故事敘事為緯,刻劃出曾經活躍於斯土的族群故事,由平埔族、荷蘭人、明鄭、清領、日治時期,帶出那個時代的歷史氛圍與土地表情,鋪設出一則則不為人知的物語,是滄海桑田的容顏,亦是南柯一夢的須臾。 這塊美麗土地的主人原為西拉雅人,他們信仰「阿立(Alid)」祖靈,透過Inbis(尪姨,女性祭司)來祈卜吉凶,世代在此生根發展。傳說最早侵略這塊土地的是海賊(海盜)林道乾,被明朝海軍將領俞大猷打敗的海賊林道乾,利用平埔族人的善良,大肆虐殺族人,用鮮血穩固海賊之船,殘留下一具具勇士的軀首。1574年6月,被明朝總兵胡守仁追擊的海賊林鳳逃至東番魍港(今臺南縣北門鄉一帶),整編包括林道乾餘黨在內的各股勢力,後來被擊敗退至馬尼拉。 接著荷蘭人來了,在侵略與反侵略的38年間,最重要的事件是「麻豆社事件」(亦稱「麻豆溪事件」,但事件地點為「急水溪」),根據《熱蘭遮城日誌》記載「1629年大員(安平)長官派遣62名最精銳的荷蘭士兵深入麻豆社緝捕中國海盜,無功而返。回程,麻豆社人背士兵渡麻豆溪,途中卻將所有士兵翻落溪中,致悉數溺斃。」,這是西拉雅人首次向荷蘭人宣示土地的主權,荷蘭人則視此次事件為奇恥大辱,在地圖上將這條溪標示成謀殺者之河或叛亂犯之河。但是荷蘭人也分身乏術,遲至1635年才完全控制西拉雅族。 1661年4月30日,鄭成功率師由鹿耳門港入台江,先攻占普羅民遮城(Proventia),圍困熱蘭遮城(Zeelandia),開始23年的鄭氏王朝。相傳鄭成功妹妹鄭婉曾下嫁將軍楊瑞璉,後人稱楊瑞璉為「楊姑爺」,將其策封之地稱為「姑爺庄」(現今新營市姑爺里),而盛行於鹽水、新營一帶的鴿笭,傳說亦起源於楊姑爺屯墾時,軍士閒餘所衍生的餘興活動。 1683年施琅率兵攻台,鄭克塽投降,開始213年的清領時代。西拉雅人文化因漢人勢力大舉入境而式微,致產生「乞食趕廟公」的憾事。他們的「尪祖」公廨竟被改名為「三元宮」(麻豆),漢人取其「尪」字拆解出來,將「尪」字的「王」的「一」豎,移至「兀」之上成為「三元」,於是尪姨被趕走,公廨變漢廟。而西拉雅人也被漢人貶為「番」,相傳族人程天與跑得很快,疾如飛馬,被稱為「飛番」。傳說他曾在乾隆皇帝面前與駿馬賽跑,並讓它三鞭,最後獲得勝利,皇帝特別賞賜「父子面君三次」的殊榮,目前台南縣各界舉辦的「走向」(走鏢)比賽即是在傳承西拉雅人這項特殊才能。 清廷於甲午戰爭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日軍遂於 400多年來,幾經物換星移,潟湖變內陸,鹽、糖、漁、貿易業取代了傳統的獵捕,信仰中心不再是阿立祖,而是五府王爺及媽祖;人民擔心的不是海上的侵略者而是青瞑龍(急水溪)、青瞑蛇(曾文溪)的氾濫成災;領導者不再是長老或頭目,而是朝廷命官;當梅花鹿消失於內海陸域之際,西拉雅人因大量與漢人通婚而漸次被同化,信仰、文化、語言等方面的印記都不復存在。 今日想要進一步了解倒風內海發展史,可至蔴荳古港文化園區,遙想平埔族四大社麻荳社的往日風貌,緬懷古港汊的歷史場景,而園區內的「倒風內海故事館」使用了漢人傳統閩式建築的紅磚,以及平埔族式竹管厝的建築型態,隱含漢人、平埔族族群融合的建築語彙。目前台南縣政府文化處正進行故事館展區布置,也許今年秋冬之際,東北季風來臨時,就可逆著風勢,沿著古航道,進入先民的歷史生活場景。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