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下雨,母親總要搬出家裡大大小小的水桶及臉盆,放置屋簷下接雨水,這是母親幾十年來的習慣。即使半夜下雨,無論雨勢大小,只要聽到「滴滴搭搭」的雨聲,母親一定會起床接雨水。老人家說「明知下雨,不起來接雨水會覺得很可惜」,躺在床上反而睡不著。
早年家裡養豬,接存的雨水用來煮豬食、清洗豬圈。如今只做清洗衣物、澆灌庭院花木瓜果、洗車、沖馬桶等用途。每次颱風豪雨期間,母親不會放過任何可以裝水容器的存水機會,所存的雨水用個幾天沒問題。重要的是在儲存雨水時要注意正確方法,避免孳生蚊蟲影響環境衛生。
雖然家戶接存雨水儲量有限,但如果匯聚全民力量積少成多,還是可以發揮一點點「小小水庫」的功能。若再鼓勵工廠、機關、學校設置中大型蓄水池,雨季時用來儲存區內雨水增加水源,相信對缺水抗旱不無小補
葉昱呈/公(屏東市)
台灣又逢水荒,在興建水庫愈來愈困難的情況下,宜採多管齊下方式,來開發水資源。
根據官方統計資料顯示,過去國內農地遭盜濫採砂石,所遺留下的大大小小坑洞,尚有三百多個以上,部分坑洞之深度達十幾米,除影響公共安全外,一旦被傾倒廢棄物,將嚴重汙染農業生產環境及水質。事實上,上述荒棄坑洞,若能妥善規畫與再利用,不僅可匯集雨水,補注地下水,防止地層下陷,亦可供作農業灌溉、消防之水源,以減緩水荒壓力。
筆者建議水利單位,不妨針對目前遺留有大坑洞的公、私有土地,進行水質及土壤檢測,若經檢測符合標準,即辦理撥用或徵收手續,並將坑洞改建為蓄水塘,其所花費的成本,相較於挖掘人工湖或興建水庫更為低廉,對於生態環境亦不致造成嚴重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