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6/11 22:41:26瀏覽30|回應0|推薦0 | |
三點建議談農情調查、預警 ◎ 葉昱呈 台灣農地的平均面積,每筆地大約二至三分左右,由於耕作面積小,生產品項繁多,要掌控農作物產量並不容易,為避免產銷失衡,筆者認為應從下列方向著手: 首先,目前農政單位之農情調查作業方式,係由各鄉鎮之田間調查員進行作物生產面積及產量的概估統計,囿於人力,根本無法負荷龐大的調查量,導致統計數據精確度不足,且調查時間點之現況易與實際現況產生落差。解決之道,宜委外全面建置結合地籍圖、衛星空照圖及作物品項之農情資料庫,待資料庫建置完成後,再由各鄉鎮田間調查員及農情查報員,進行檢核及校正,以確實掌控作物品項、分布位置及生產面積。 另,藉由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及補助農機、農機用油、農業設施、肥料等政策性工具,要求農民辦理農作物種植申報登記,凡配合政府申報種植登記的農民,始能獲得上述救助及補助,一旦發現登記面積超出預計生產量時,立即通知農民停止種植,並改種其他品項之作物。 過去,農作物生產過剩之預警,農政單位係透過網路或新聞媒體發布訊息,但因「上情難以全方位下達」,效果不彰,建議農委會不妨利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的「災害訊息廣播平台」介接系統發送簡訊至所有行動電話,以提醒農民或其子女、親友知悉此一預警訊息。 (作者為農政公務員,屏東市民)自由時報 2018.06.11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