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14 19:41:17瀏覽737|回應0|推薦8 | |
33又1/3的轉速人生~黑膠好盤 系.列.展 展出日期:8/6~9/25 展出地點:美麗永安生活館 (捷運永安市場站2樓) 開放時間:一 ~ 五09:00~17:00 六/日09:00~18:00(每月第一個週一休館)
黑膠唱片即我們所謂的老唱片,是將聲音蝕刻成ㄧ圈圈的溝槽軌跡,透過唱盤的放送可以一再重複播放,促使音樂可以被記錄與保存。它大致分成78轉、45轉、33又1/3轉三種。
※78轉 "SP" 78轉唱片為最早發展的唱片規格,又稱為留聲機唱片。材質以酚醛樹脂(俗稱電木)製成,質硬易碎,不好保存。主要用於手動式圓盤留聲機,可容納的聲音資料時間較短。尺寸在發明初期是10吋,最後普及規格為12吋。10吋SP單面能紀錄約3.5分鐘左右的音頻資訊,12吋SP則單面能錄約5分鐘左右的音頻資訊,形成日後唱片主要規格之發展前身。
1877 愛迪生發明滾筒式留聲機 1885 德裔美國科學家貝林納發明手搖式圓盤留聲機 1901 Victory Compamy推出10吋78轉的SP唱盤 ※45轉 "EP" 材質為聚氯乙烯(PVC),質輕且薄,方便大量製造,唱片尺寸以7吋為主。早期45轉唱片,單面通常只能容納一首歌曲,後來因為生產技術的改進,約可收錄7分鐘的聲音資料,因此常被用作單曲發行的規格,”EP”也成為現今單曲唱片發行的泛稱。
※33 又1/3轉 "LP"(Long Play) 轉速較慢,唱片尺寸以12吋為主,材質同樣為聚氯乙烯(PVC)的唱片,又稱為「密集唱片」。單面提升至可記錄約30分鐘的音頻資訊。從1948年開始進入市場,因為具備優良的聲音品質,如高保真度、高頻與低頻響應精度….等,連帶提升了一種強調追求完美聲音品質的發燒現象。目前市場最普及流通的「黑膠唱片」指的就是33又1/3轉的LP規格。
1948 美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CBS)推出12吋33又1/3的黑膠唱片(LP);同年美國RCA公司也推出7吋45轉的黑膠唱片(EP) 1963 荷蘭飛利浦發明卡式錄音帶,使用盤帶錄音技術,方便攜帶,且兼具錄音”播放兩用,使的當時記錄聲音的載體多了一項選擇。
1982 荷蘭飛利浦和日本新力公司發行了4.8吋、16Bit44khz的雷射音樂光碟,從此,類比時代走入數位時代。 1987 日本新力公司發行了DAT,是一種數位磁帶,用於錄製高品質的聲音,黑膠唱片沒落後,許多黑膠愛用者都使用DAT來轉儲存,但始終未能像CD一樣普及。 1991 ~ 1992 日本新力公司發行了直徑6.4公分,可儲存音樂檔案的MD(Mini Disk)(迷你光碟)。MD的出現是因為為了填補CD不能像卡式錄音帶一樣具備攜帶式錄音的缺陷,不過就在MD尚未普及化時,即面臨MP3的威脅。SONY將於2012年停止生產MD。 1992 MP3的出現,徹底顛覆了音樂發展,正式由實體載體進入虛擬載體年代,不但挑戰了傳統對於音樂版權、完整專輯概念等認知,甚至也促成了「黑膠唱片復古風潮」,人們不再需要實體載體來聽音樂,卻願意重新擁有黑膠黑膠唱片作為收藏。
33轉與78轉唱片紋路差別
圖片來源 (留聲機與老唱片)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進化,從黑膠、卡式錄音帶、CD到MP3的儲存載體,儘管不斷地演變,都是為了達到音樂更無限制地傳播目的。延續今時載體的進化與時空的更迭,累積與開創出多元藝術表現與設計風格等創意力量,形塑成ㄧ股獨特的美學樣貌。
類比訊號的音質特色是飽合、渾厚、親切,如同親臨現場。傳統黑膠唱片將類比聲音記錄在一圈圈的聲槽磁軌中,帶有溫度感的聆聽感受,即使到今天依舊掩不住迷人的風采。
在60~90年代中琳瑯滿目、各具風格特色的老黑膠唱片收藏中,回顧華語流行音樂歷經的幾個重要發展階段,重溫許多至今仍令人回味無窮或膾炙人口的作品與歌手,透過這些音樂的傳唱,也反映出不同的聲音背景故事以及當時社會文化的衝擊與氛圍。
90年代後,黑膠唱片快速被新科技載體取代而沉寂,出現了一箱箱黑膠唱片等著被汰舊換新、回收出清的現象。透過一種執著於類比的態度,我們從另一種觀看角度來看待從前的好物,重新感受黑膠唱片所帶來的溫暖音質與真實存在感。
(本文摘自美麗永安)
現在跟著我的腳步,踏進時光隧道.....
待續.....
延伸閱讀: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