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20 03:55:56瀏覽1559|回應0|推薦18 | |
某日因為有了新想法順利寫出程式解決了一個影像辨識的問題之後,腦中忽然浮現了這個概念圖: 我認為我們面對真實世界的行動與思考流程大致就是這樣的!原本的我們是一張白紙,如同嬰兒對於周遭世界一無所知,第一個動作就是探索周遭的事實,接著就產生認知,譬如知道爸爸媽媽等親人絕對可以信任,某些事物則會讓你不舒服等等,那就是認知了! 有了認知我們才能決定該怎麼作,譬如肚子餓了要找媽媽要東西吃等等,那就是決策!有決策之後就是付諸行動,通常可以成功,下次就不必想太多了!有需要就行動吧!這是概念圖中最短的迴路,也是我們最常作的事。如果失敗呢?就回頭想想還有甚麼招數可以變通?譬如媽媽不在家,或正在忙別的事,肚子餓了就找爸爸也OK的!那就是修改決策了! 多數人的日常思考模式大概就是這麼小的迴路了!但是如果任何可以變通的決策都行不通時怎麼辦?那就是被困住了!我們日常生活,甚至整個人生的煩惱與痛苦大概都是因此而生的! 我們很少會想到:我們對事實的認知其實可能錯了!原因或許是一時的誤解、觀察不夠完整、被惡意的誤導,或者事實已經隨著時間改變了!所以舊的認知其實是錯的!我們必須重新觀察事實建立新的或更完整的認知! 這就是要重新「學習」的意思!但是我們的天性好像比較不傾向走那麼大的迴路?所以至少大人們都不願意改變自己既有的認知,要三四五六十歲的人認真學新的東西通常很難!此時最有利解決問題的態度,可能是小朋友最多的特質「好奇心」!小孩子即使面對已經知道的事情都會試著惡搞一下,看看會發生甚麼結果?其實就是他們觀察學習周遭環境的本能! 可惜的是:我們的傳統教育觀念其實是努力「幫助」每一個人建立完全一樣的一套認知體系,還努力強化人們對於這套體系的記憶與「信任度」!極力打壓其實也很有用的好奇心本能「囝仔人有耳無嘴?」以及「不要輸在起跑點」就是經典名言!前者是否定好奇心的行為而已,後者則是徹底否定「基於好奇心作新嘗試」的價值!恐嚇你:「如果不趕快全面徹底地接受既有的價值觀,你就死定了!」 所以我們逐漸長大,開始喪失好奇心這種本能時,就極不願意重新面對事實,進而改變認知,改變決策的可能性。如果我們的認知確實不理想,決策與行動得不到預期的結果時,自身的煩惱,乃至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就會應運而生,而且無解的僵持到天荒地老。 所以勇於面對事實改變認知是個關鍵,那就是必須先自我否定「放空」,套句佛家術語就是不要「貢高我慢」過於執著了!遇到困頓時,不能改變自己認知的人,其實也就是無法進步或解決困境的人! 我其實很不願意親近那些自稱擁有上師、大師或先知的團體,原因是我並不相信一個凡人可以真的知道所有人的苦惱,也完全知道如何幫助他們!即使你有神的幫助,你也沒有神的腦袋能同時理解千萬人的生活。現在我知道其實很多禪學故事中的大師對信眾當頭棒喝,打禪機說些莫名其妙否定信眾言論的話時,他們其實也不是真的對於信眾的苦惱問題有完整的理解與答案! 那些怪話只是提醒你不要執著地繼續相信自己既有的概念,試著放空既有的想法,回到單純的本心,像個孩子一般天真的再次看清你的世界、你的問題,應該就會有新的認知與決策。問題不能解決的原因,百分之99其實是你的認知錯了,或不足而已!肯放下成見,重新面對事實時,常常就豁然開朗了!如果只是要你捐錢作「善事」,或做這做那的,就宣稱可以消災解厄的大師,其實是很可疑的! 如前文所述,我面對影像辨識問題時的優勢並不是我特別聰明,或者我得到了某本武功秘笈,彙整了某大師的終身智慧精華!而是我一如頑童的喜愛探索的好奇心態,我總是會想著:如果我就是不用大家用的方法,用我自己的直覺與常識建立新的演算法,試著解決老問題,會怎麼樣呢?反正他們也沒作得多好嘛? 我其實就是會常態性的否定自己研究成果的人!有些人說我驕傲?真的是不知從何說起?我自己都不覺得自己很好啊?每一個案子對我來說都是全新的一次觀察體驗,我也樂此不疲,所以我比較不會受到限制,也比較有機會看到新的解決方式,就像一位還沒失去童年好奇心的老頑童吧?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