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02 05:47:02瀏覽1367|回應0|推薦61 | |
-不治已病治未病論(預防勝於治療)-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 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蓋疾成而後藥者 徒勞而已 是故已病而後治 所以為醫家之法 未病而先治 所以明攝生之理 夫如是 則思患而預防之者 何患之有哉 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嘗謂備土以防水也 苟不以閉塞其涓涓之流 則滔天之勢不能遏 備水以防火也 若不以撲滅其熒熒之光 則燎原之焰不能止 其水火既盛 尚不能止遏 況病之已成 豈能治歟 故宜夜臥早起於發陳之春 早起夜臥於蕃秀之夏 以之緩形無怒而遂其志 以之食涼食寒而養其陽 聖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 與雞俱興於容平之秋 必待日光於閉藏之冬 以之斂神匿志而私其意 以之食溫食熱而養其陰 聖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 *發陳: 從陰而陽 開冬閉氣 春天三月時 3月4月5月(澳洲9月10月11月) *蕃秀: 陽氣已盛 物茂且秀 夏天三月時 6月7月8月(澳洲12月1月2月) *容平: 容貌平定 不在生長 秋天三月時 9月10月11月(澳洲3月4月5月) *閉藏: 陽氣內伏 萬物潛藏 冬天三月時 12月1月2月(澳洲6月7月8月) 見肝之病 先實其脾之虛 則木邪不能傳 (肝生病 因為五行肝剋脾 所以肝病會傳到脾 脾就也生病 先把脾調整好 肝就不會傳病至脾) 見右頰之赤 先瀉其肺經之熱 則金邪不能盛 此乃治未病之法 (這種治未病之法 是先看一些輕微的症狀 而知哪個臟腑生病 就在那個臟腑調整) 今以順四時調養神志而為治未病者 是何意耶 蓋保身長全者 所以為聖人之道 治病十全者 所以為上工之術(上等醫師的技術) 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說 著於黃帝內經厥有旨哉 昔黃帝與天師難疑答問之書 未嘗不以攝養為先(先預防保養) 始論乎天真(指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 次論乎調神(指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 既以法於陰陽 而繼之以調於四氣 既曰飲食有節 而又繼之以起居有常 諄諄然以養生為急務者 意欲治未然之病 無使至於已病難圖(難以治療)也 厥後 秦緩(人名)達乎此 見晉侯病在膏肓 語之曰: 不可為也 扁鵲明乎此 視齊侯病至骨髓 斷之曰: 不可救也 惜齊晉之侯不知 治未病之理 *難經云: 間臟者 傳其子也 心病傳脾 脾傳肺 肺傳腎 腎傳肝 肝傳心 是母子相傳 競而復始 如環無端 故言生也 *難經云: 七傳者 傳其所勝也 心病傳肺 肺傳肝 肝傳脾 脾傳腎 腎傳心 一臟不再傷 故言七傳者死也 (五臟皆受傳) *五臟五行相剋(相乘)的次序是: 肝剋脾 脾剋腎 腎剋心 心剋肺 肺剋肝 *不治已病治未病: 運用五行相剋的療法 是以五行相剋的公式 找出生病防傳之法 肝/膽病先治脾胃經 脾/胃病先治腎膀胱經 腎/膀胱病先治心小腸經 心/小腸病先治肺大腸經 肺/大腸病先治肝膽經 -治病必求其本論(治病要找出病源)- 將以施其療疾之法 當以窮其受病之源 蓋疾之原不離乎陰陽之二邪也 窮此而療之 厥疾弗(沒有)瘳(ㄔㄡ 病癒)者鮮(少)矣 良工知其然 謂夫風熱火之病 所以屬乎陽邪之所客 病既本於陽 苟不求其本而治之 則陽邪滋蔓而難制 濕燥寒之病 所以屬手陰邪之所客 病既本於陰 苟不求其本而治之 則陰邪滋蔓而難圖 誠能窮原療疾 各得其法 萬舉萬全之功可坐而致也 治病必求其本 見於黃帝內經者如此 夫邪氣之機 久而傳化 其變證不勝其眾也 譬如水之有本 故能游至汪洋浩瀚而趨下以漸大 木之有本 故能薦生莖葉實秀而在上以漸蕃 若病之有本 變化無窮 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 欲去深感之患 不可得也 治風邪: 今夫厥陰為標 風木為本 其風邪傷於人也 掉搖而眩轉 動而螈 卒暴強直之病生矣 *治標厥陰: 肝經 心包經 *治本風木: 肝經 膽經 治熱邪 少陰為標 君火為本 其熱邪傷於人也 瘡瘍而痛癢 暴注而下迫 水液混濁之病生矣 *治標少陰: 心經 腎經 *治本君火: 心經 小腸經 治熱邪 少陽為標 相火為本 其熱邪傷於人也 為熱而瞀 躁擾而狂越 如喪神守之病生矣 *治標少陽: 三焦經 膽經 *治本相火: 肝經 膽經 治風淫/熱淫/火淫 善為治者 風淫所勝 平以辛涼 熱淫所勝 平以鹹寒 火淫所勝 平以鹹冷 以其病本於陽 必求其陽而療之 病之不癒者 未之有也 治濕邪 太陰為標 土濕為本 其濕邪傷於人也 腹滿而身腫 按之而沒指 諸痙強直之病生矣 *治標太陰: 脾經 肺經 *治本土濕: 脾經 胃經 治燥邪 陽明為標 燥金為本 其燥邪傷於人也 氣滯而鬱 皮膚以皴揭 諸澀枯涸之病生矣 *陽明: 胃經 大腸經 *燥金: 肺經 大腸經 治寒邪 太陽為標 寒水為本 其寒邪傷於人也 吐利而腥穢 水液以澄冷 諸寒收引之病生矣 *治標太陽: 小腸經 膀胱經 *治本寒水: 腎經 膀胱經 五臟五輸穴: 井(木穴) 滎(火穴) 輸/俞(土穴) 經(金穴) 合(水穴) 手太陰肺經- 少商(井) 魚際(滎) 太淵(輸/俞) 經渠(經) 尺澤(合) 手厥陰心包經- 中沖(井) 勞宮(滎) 大陵(輸/俞) 間使(經) 曲澤(合) 手少陰心經- 少沖(井) 少府(滎) 神門(輸/俞) 靈道(經) 少海(合) 足太陰脾經- 隱白(井) 大都(滎) 太白(輸/俞) 商丘(經) 陰陵泉(合) 足厥陰肝經- 大敦(井) 行間(滎) 太沖(輸/俞) 中封(經) 曲泉(合) 足少陰腎經- 湧泉(井) 然谷(滎) 太溪(輸/俞) 復溜(經) 陰谷(合) 六腑五輸穴: 井(金穴) 滎(水穴) 輸/俞(木穴) 經(火穴) 合(土穴) 手陽明大腸經- 商陽(井) 二間(滎) 三間(輸/俞) 陽溪(經) 曲池(合) 手少陽三焦經- 關沖(井) 液門(滎) 中渚(輸/俞) 支溝(經) 天井(合) 手少陽小腸經- 少澤(井) 前谷(滎) 後溪(輸/俞) 陽谷(經) 小海(合) 足陽明胃經- 厲兌(井) 內庭(滎) 陷谷(輸/俞) 解溪(經) 三里(合) 足少陽膽經- 竅陰(井) 俠溪(滎) 臨泣(輸/俞) 陽輔(經) 陽陵泉(合) 足太陽膀胱經- 至陰(井) 通谷(滎) 束骨(輸/俞) 崑崙(經) 委中(合) *犯五行: 木有風邪 火有熱邪 土有濕邪 金有燥邪 水有寒邪 木穴可袪風邪 火穴可袪熱邪 土穴可袪濕邪 金穴可袪燥邪 水穴可袪寒邪 善為治者 濕淫所勝 平以苦熱 燥淫所勝 平以苦溫 寒淫所勝 平以辛熱 以其病本於陰 必求其陰而治之 病之不癒者 未之有也 豈非將以療疾之法 當以窮其受病之原者哉 陰: 濕燥寒之病 陽: 風熱火之病 抑嘗論之 邪氣為病 各有其候 治之之法 各有其要 亦豈止於一端而已 其在皮毛者 汗而發之 其入裡者 下而奪之 其在高者 因而越之 謂可吐也 慓悍者 按而收之 謂按摩也 臟寒虛奪者 治以灸 脈病攣痺者 治以針刺 血實蓄結腫熱者 治以砭石(刮痧) 氣滯痿厥寒熱者 治以導引(運動) 經絡不通 病生於不仁者 治以醪醴(ㄌㄠˊ ㄌㄧˇ 藥酒) 血氣凝泣 病生於筋脈者 治以熨藥(似暖暖包但是裡面是藥材) 始焉求其受病之本 終焉蠲(ㄐㄩㄢ 驅除)其為病之邪者 無出於此也 昔黃帝處於法宮之中 坐於明堂之上 受業於岐伯 傳道於雷公 曰: 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綱紀萬物 變化生殺之妙 蓋有不測之神斡旋宰制於其間也 人或受邪生病 不離於陰陽也 病既本於此 為工者豈可他求哉 必求於陰陽可也 黃帝內經曰:有者求之 無者求之 此求其病機之說 與夫求於本 其理一也 *治病必求其本: 運用五臟六腑的"五輸穴"的療法 本指根源 根源來自四時之氣 陰病濕燥寒之邪 陽病風熱火之邪 * 難經六十七難云: 陰病(臟病)行陽 陽病(腑病)行陰 故令募在陰 俞在陽 臟病(陰病)指 心 肺 脾 肝 腎 多與背俞穴(陽部)相關 腑病(陽病)指 三焦 胃 小腸 大腸 膽 膀胱 多與募穴(陰部)聯繫 背俞穴 募穴- 主要用於治療相關臟腑的病變 肺- 肺俞(背俞穴) 中府(募穴) 大腸- 大腸俞(背俞穴) 天樞(募穴) 胃- 胃俞(背俞穴) 中脘(募穴) 脾- 脾俞(背俞穴) 章門(募穴) 心- 心俞(背俞穴) 巨闕(募穴) 小腸- 小腸俞(背俞穴) 關元(募穴) 膀胱- 膀胱俞(背俞穴) 中極(募穴) 腎- 腎俞(背俞穴) 京門(募穴) 心包- 厥陰俞(背俞穴) 膻中(募穴) 三焦- 三焦俞(背俞穴) 石門(募穴) 膽- 膽俞(背俞穴) 日月(募穴) 肝- 肝俞(背俞穴) 期門(募穴) 來源: 明代 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