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11 06:04:59瀏覽1113|回應0|推薦43 | |
古方名為緩風 由宋元以來呼為香港腳
香港腳 有濕熱 有食積流注 有風濕 有寒濕 黃帝內經云: 諸濕腫滿 皆屬脾土 又云: 傷於濕者 下先受之 蓋脾主四肢 足居於下而多受其濕 濕鬱成熱 濕熱相搏 其病作矣 是以先從氣沖穴隱核痛起 及兩足脛紅腫 或惡寒發熱 狀若傷寒 筋攣掣痛 是其候也 或一旬 或半月 復作如故 漸漸而致於足筋腫大如瓜瓠者 多有之矣 東南卑濕之地 比比皆是 西北高燥之方 鮮或有之 原其所由 非止一端 有從外感而得者 有從內傷而致者 所感雖有內外之殊 其為濕熱之患則一也 故又云: 北方者 其地高陵居 風寒冰冽 俗飲酪而肉食 皆以飲多速飲為能 黃帝內經云: 因而大飲則氣逆 夫乳酪醇酒者 濕熱之物 飲之屬也 加以奉養太過 又滋其濕 水性順下 氣不能 故下注於足脛 積久而為腫滿疼 此飲食下流之所致也 東南地勢卑下 濕氣迷滿山澤 行履坐臥 無處不有 若禀壯而氣實者 不能侵賊 其氣虛血少之人 或遇房勞 及負重遠行 衝冒雨雪 寒濕乘虛而客襲於足 而成此證 是外感寒濕之所致也 大抵病因有內外之殊 而治法無表里之異耳 *五臟五輸穴: 井(木穴) 滎(火穴) 輸/俞(土穴) 經(金穴) 合(水穴) 手太陰肺經- 少商(井) 魚際(滎) 太淵(輸/俞) 經渠(經) 尺澤(合) 手厥陰心包經- 中沖(井) 勞宮(滎) 大陵(輸/俞) 間使(經) 曲澤(合) 手少陰心經- 少沖(井) 少府(滎) 神門(輸/俞) 靈道(經) 少海(合) 足太陰脾經- 隱白(井) 大都(滎) 太白(輸/俞) 商丘(經) 陰陵泉(合) 足厥陰肝經- 大敦(井) 行間(滎) 太沖(輸/俞) 中封(經) 曲泉(合) 足少陰腎經- 湧泉(井) 然谷(滎) 太溪(輸/俞) 復溜(經) 陰谷(合) 木穴可袪風邪 火穴可袪熱邪 土穴可袪濕邪 金穴可袪燥邪 水穴可袪寒邪 來源: 元朝醫學家 朱震亨 丹溪心法 |
|
( 知識學習|健康 ) |